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12周步频控制训练对步态、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招募33名青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与实验组(n=15),采用Simi Motion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及BTS-Gwalk步态分析系统分别采集受试者训练前后跑步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利用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对跑步时的运动表现及损伤风险进行量化评定。结果:12周的训练干预后,对照组的步态、下肢刚度及髌股关节力学特征未见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步频显著提高,腿刚度、髋关节刚度显著增加,膝踝关节刚度、髌股关节力和髌股关节应力显著降低。结论:12周的步频控制训练改变了跑者的自适应步频;腿刚度的增加优化了跑步时下肢能量输出,而膝、踝关节刚度的降低有助于吸收冲击能量,降低骨骼损伤的风险;12周步频控制训练改变了髌股关节的负荷模式,进而降低了跑步时发生髌股疼痛综合征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青少年高尔夫球员一号木挥杆技术特点,为科学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Myswing Golf、Flight Scope Xi和Myswing Balance等设备,对20名男子青少年球员(A组12~15岁和B组8~11岁)一号木挥杆技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①A组挥速、击球效率、球速和击球距离均显著高于B组,起飞角度显著小于B组(P<0.05)。②上杆顶点和最大内收时刻,前手立腕角与起飞角正相关(P<0.05);各时刻前臂内收角皆与挥速负相关(P<0.05)。③上杆顶点时刻,躯干前倾角与击球距离正相关(P<0.05),各时刻侧倾角与击球距离负相关(P<0.05)。④上杆顶点胸腔旋转角与击球距离、挥速正相关(P<0.05),击球瞬间两组球员胸腔旋转角、骨盆旋转角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⑤两组的启动顺序和峰值顺序正确率均较低,击球瞬间,左侧足底压力与击球距离和挥速正相关(P<0.05)。结论:①A组挥速、击球效率、球速、起飞角度和击球距离均优于B组;②A组在各挥杆阶段均保持较小的前臂内收角和合理的躯干右倾角,击球瞬间骨盆上移,有利于增加开球距离;③B组在下挥杆阶段表现出较大的前手立腕角,产生了较大的起飞角度,击球瞬间胸腔、骨盆转动过度,降低了击球效率。④动力链错误方面,A组主要将胸腔作为第一启动点,而B组则是球杆先于前臂启动。  相似文献   

3.
骨软骨病的康复治疗是临床早期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髌股关节的力学特性,并提出膝关节在屈曲度小于20°范围内进行伸膝抗阻(小腿悬空)的康复锻炼,较之于传统的“马步站桩”,更有益于髌骨软骨的修复及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常规足球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16名参与者被随机划分为进行复合式对照训练加常规足球训练的实验组(n=8)和进行常规足球训练的对照组(n=8),实验干预为期6周,每周3次。复合式对照训练采取高负荷阻力训练与低负荷增强式训练结合的方案,训练内容包括杠铃深蹲结合深蹲跳、罗马尼亚硬拉结合壶铃摇摆、杠铃弓步蹲结合杠铃弓步跳。通过直线冲刺(30 m)、立定跳远、摆臂纵跳和灵敏测试(T型)来评估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除灵敏测试成绩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6周复合式对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建议在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性别青少年高尔夫球员全挥杆动作进行对比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其技术差异及身体运动规律,为青少年高尔夫球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及运动损伤预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ySwing Golf无线全身传感器、MySwing Balance足底压力测试板和FlightScope Xi雷达探测器等设备,对14名不同性别青少年高尔夫球员的7号铁全挥杆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进行采集分析。结果:①铁杆的杆头速度与球速和飞行时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男女球员击球距离、杆头速度、球速、飞行时间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男女球员动力链序列的下杆启动顺序准确率分别为66.14%和50.71%,下杆峰值顺序的准确率分别为39.57%和31.43%。③击球瞬间骨盆旋转角度与球速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骨盆与胸腔相对旋转角度与击球效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此时刻男球员的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与胸腔相对旋转角度均大于女球员。④准备时刻左脚重力与杆头速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此时刻男球员的左脚重力大于女球员。结论:①青少年女球员的铁杆击球距离与男球员存在较大差距,是由于杆头速度和球速相对较小。②相对于下杆启动顺序来讲,下杆峰值顺序是青少年球员错误率更高的地方,青少年球员大部分错误的下杆启动顺序为胸腔—前臂—骨盆—球杆,大部分错误的下杆峰值顺序为前臂—胸腔—骨盆—球杆。③击球瞬间男球员的骨盆旋转角度和骨盆与胸腔相对旋转角度均大于女球员,对球速与击球效率的提升有积极影响。④在准备时刻女球员左右脚重力分布均衡,而男球员左脚的足底压力大于右脚,更有利于杆头速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斜面站桩法治疗运动性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运动性PFPS患者按首次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针刺(主穴: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公孙)结合斜面站桩治疗;对照组取同样穴位只施以针刺。结果:三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二疗程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这种差异在第三疗程结束时更加明显(P﹤0.01)。结论:针刺结合斜面站桩法治疗运动性PFPS,既可提高疗效,又可缩短疗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1个疗程(7天)的治疗后PNF牵伸术对患有髌腱腱围炎的运动员Irrgang膝关节功能评定法(适用于运动员)的影响,探讨PNF牵伸术治疗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疗效。方法:60名符合诊断标准的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运用PNF牵伸术进行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灸结合手法进行治疗1个疗程,收集治疗前、后每个运动员的Irrgang膝关节功能评定法评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实际收集25名运动员,对照组实际收集27名运动员。实验组治疗前评分62.32±7.16,治疗后评分77.36±12.97,治疗前后评分上升了14.96±10.25;对照组治疗前评分63.19±8.12,治疗后评分84.89±7.22,治疗前后评分上升了21.70±8.90,经过统计学分析,Z=-2.265,P=0.024<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NF牵伸术有明确的实用价值,经过治疗可以改善患有髌腱腱围炎运动员的膝关节功能。但从临床意义上讲,PNF牵伸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技术,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针灸、手法等传统优势治疗项目,我们建议治疗时与其他手段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计步器(手腕、腰部和鞋中底)在步行、慢跑和上下楼梯时记录步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20名受试者按照实验要求以自我选择的速度依次在400m塑胶跑道上进行步行和慢跑以及上下总共17层的楼梯共10次。所有的步数通过计步器和摄像机记录。一周后所有受试者人员重复上述测试,只记录计步器数据。结果:在步行时,腰部和鞋中底的计步器的精确性显著性的高于腕部(p < .05)。在慢跑和上下楼梯时,鞋中底的计步器的精确性显著性的高于腕部(p < .05)。计步器放置于腰部和鞋中底都表现为较小的相对误差值(<3%)。在慢跑和步行时,放置于所有位置的计步器都表现为较高的可靠性(alpha>0.80)。结论:在慢跑和上下楼梯时,计步器的精确性并不受到放置位置的影响,但是上下楼梯时无论放置在任何身体位置都未达到高度可靠性。综合所有情况,在鞋中底嵌入计步器可能是用以记录人体日常活动情况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用比利时生产的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Footscan insole system)对女性自然行走时进行测试,从足底压力中心轨迹、足底峰值压强、足底冲量几个方面探讨肥胖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自然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动态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足底压力中心轨迹随着鞋跟高度的增高足底压力中心逐渐向前移动,并且在前后方向的位移逐渐减小,跖骨区域主要承担着身体的重量;足底峰值压力及平均压强结果显示,两组女性穿着高跟鞋行走时,前脚掌的M3和M2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足底冲量结果表明,在M3区域内冲量值变化较为明显,前脚掌区域内足底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助跑步数对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跃距离、踏跳时间、踏跳指数、身体前旋角速度等踏跳动作运动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募集12名男子跳远运动员,采取不同助跑步数 (6—16步) 完成踏跳动作,利用高速摄像机测量助跑与踏跳时身体重心速度,并计算出相应参数。结果:①随着助跑步数的增加,跳跃距离增加,踏跳时间缩短;②长助跑 (12—16步)与短助跑 (6—10步)跳跃距离比与助跑速度比之间未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 (p>0.05),而与踏跳时间比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③相比于短助跑,长助跑踏跳指数显著减小,踏跳时垂直速度相当,水平速度损失量也显著大于短助跑 (p<0.05);④ 踏跳时间比与踏跳角度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p< 0.05),而与平均前旋角速度比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⑤长距离助跑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量与身体平均前旋角速度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下肢蹬伸速度与踏跳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p<0.05)。结论:在6—16步范围内,随助跑步数增加,助跑速度增加,但与跳跃距离增加未存在相关关系;在进行长距离助跑时,缩短踏跳时间,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同时提高垂直速度,能够有效提高跳跃距离;在踏跳过程中减小身体前旋的角度可以有效缩短踏跳用时,提高下肢蹬伸速度可获得较大垂直速度。  相似文献   

11.
腕关节三角软骨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腕关节是人体关节中结构复杂、活动频率很高的关节之一,又是上肢完成支撑、推力等运动中主要承力部位,故十分容易发生运动性损伤,尤其是关节中较薄弱的结构─—三角软骨板的损伤较为多见。笔者在系统查阅大量国内外医学资料的基础上,对三角软骨板研究的历史、现状、主要成就等作了详细介绍:①三角板软骨的形成、毗邻。②三角板软骨的大体结构与附着部位。③三角软骨板的微细结构。④三角软骨板的功能。⑤三角软骨板的运动。⑥三角软骨板的损伤。从上述研究成果出发,对三角软骨板损伤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即混合主体共同实施身份犯罪,在古今中外的刑法中皆有所规定。现阶段,我国关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非身份者的身份犯罪主体资格符合问题上。尽管刑法分则中,纯正身份犯以有特定身份者为犯罪主体,非身份者不能构成;但是分则的构成要件在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纯正身份犯罪时,应将非身份者与有身份者从总体考察,非身份者可以在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时成为纯正身份犯的犯罪主体。对于混合主体身份犯罪的具体定罪,要本着“特殊优于一般为原则,重法优于轻法为补充”的理念来处理。  相似文献   

13.
试论腕关节软骨板的损伤机理及其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腕关节软骨板是腕关节中较为薄弱的结构,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该软骨板的损伤较为多见。探讨软骨板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软骨板的损伤机制,了解软骨板损伤后的检测、治疗手段,掌握预防损伤的方法,将有助于减少软骨板损伤,使损伤后能够得到早期正确治疗,防止出现后遗症。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传统教育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学校体育价值判断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明确职责,学校体育应强调体育本质功能,重塑"体质教育"思想;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营造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社会层面,应明确责任,加强协力合作,完善健康服务体制。三方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髋、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量结果及其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等反映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的关系,应用等速测力系统对36例健康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角速度下收缩的峰力矩、到达峰力矩的关节角度、到达峰力矩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上指标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髋、膝关节屈伸肌群收缩的峰力矩随设定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与关节角度、时间等因素存在相关;而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并不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认为:肌力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时关节运动开始点的选取可能对峰力矩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运动成绩相关不密切,似不适宜用于评价某些项目的实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不同的零件和要求,在汽车工业中采用了多样化的焊接技术.近年,还出现了激光焊接技术,并且发展得很快,我国生产的一些轿车车身焊接,也采用了激光焊接.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汽车车身激光焊接的新技术,并对未来车身焊接技术的展望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应用医学影像的方法分析体操运动员的腕部骨与关节的特征,探讨其X线表现类型及特点.对体操运动员的腕部正侧位进行X线检查分析,全部病例的X线分析基于常规X线平片和基本的医学影像知识并结合运动医学知识.结果发现:体操运动员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骨骺异常、骨质增生、骨折等.说明,长期的身体局部超负荷练习极易造成身体局部训练负担过重.从而产生体操运动员腕部骨、关节的变异和损伤,这些变化与运动员的年龄、运动史、运动项目特点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访谈法,根据解剖学知识,按24式太极拳套路顺序和步型转换统计足踝运动方式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4式太极拳中八种足踝关节运动方式都存在,其中以背伸和跖屈为主,分别占48.03%和34.50%,练习24式太极拳可改善足踝的跖屈和背伸肌肌力;但24式太极拳中足踝关节的内外翻运动方式较少,各占0.87%,可以和其他足踝运动方式编排所需组合;跖屈、背伸、内旋、外旋主要集中在丁字步和弓步转换上;提膝和仆步转换中包含六种足踝关节运动方式,其中内收和内翻为该步型转换独有。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OMED2000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和一般散打运动员肘关节进行不同速度的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依次为10°/s、60°/s、180°/s和360°/s,选取屈肌肌群、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比、屈伸肌比值、峰力矩角度、平均功率、总功作为指标,对运动员的肘关节肌肉力量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速度下肘关节屈伸肌群的力学特征变化.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无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还是爆发力都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在60°/s速度时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和做功最大,但优秀运动员的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屈肌力量,可能出现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