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2.
俄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问题女性形象",并借此表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女性问题、犯罪问题等)的观点。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性观充满了矛盾性,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3.
古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长篇抒情诗《云使》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多有相似之处,说明古代中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很接近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收释了“缝绽”一词,释义为“缝补破绽”。所举例句是清纳兰性德《鹊桥仙·七夕》词:“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丁甯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笔者以为不确。我们先看下面例句:《佛本行集经》第59卷:“又于一时,摩尼娄陀数数缝绽诸衣裳等,又时五指总持五针。”此句中的“缝绽”后面带有宾语“诸农裳等”,显然“缝绽”不能以“缝补破绽”来解释。这句话中的“缝绽”为“缝补,缝”义甚明。这从原经下文中亦可看出。《佛本行集经》第59卷:“摩尼娄陀缝此衣时,其针线脱。尔时长老摩尼娄陀独自唱言:‘世间谁乐欲作功…  相似文献   

5.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曾借《罪与罚》为例,阐释了该小说的复调性特质。《罪与罚》是一部复调小说,但其中的独白性特质也相当突出。对此进行研究,可对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中关于复调型小说与独白型小说的界定标准问题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将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看作作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外化,从他们的关系中探索作家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特征及其对作家思想和创作的影响,发掘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生历程与精神历程的双重悲剧性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鲁迅虽然没有翻译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小说,但在一些文章中,对陀氏的思想和创作却作了深入细致的评析。他的小说创作,也曾受到陀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作家本人一生宗教思想探索的缩影。宗教大法官对《圣经》中魔鬼试探耶稣的三个诱惑进行重新解读,围绕着“自由”主题展开有史以来人类对上帝最激烈的质询。沉默的基督与宗教大法官的形象有着鲜明反差,在对大法官的思想认识、两种苦难观及伊凡作为大法官传说创作者重点剖析的基础上可以界定大法官的敌基督身份,窥探作家复杂的宗教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9.
《布洛陀经诗》英译本问世标志着民族典籍翻译又跨上一个台阶。对其进行学术研究有助于探索和研究民族典籍英译规律和方法。本文以概念整合为理论基础,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处理总体框架、"诗味"整合、语法句式和文化特色词等方面的认知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华严宗因陀罗网境界的描述,探讨了因陀罗网与当代因特网之间的共性,从信息时代佛教传播的新途径上,说明发展网络佛教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6.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8.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20.
从古到今,对《九章》"陵阳"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动词说、地名说、未详说和大波说。从目前情况看,四种说法中,地名说和大波说是学界认知的主流,而大波说的说服力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