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武术在中亚地区推广的动力因素、现实状况,并提出进一步在中亚地区推广武术的方略。当前,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以“武医融合”为特色;影视作品与武术现场展演是中亚地区民众了解中华武术的主要途径;中亚五国推广武术和提升武术竞技水平主要依靠中国政府援助与当地武术协会;孔子学院提高了武术在中亚地区的社会影响力。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主要受中亚地区武术师资力量匮乏、中亚地区民众对武术培训需求有限等因素影响。基于此,提出武术在中亚地区的推广方略:凸显“武医融合”特色,持续发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和康养功能;依托孔子学院,开设武术嵌入式特色汉语课程;建立和健全武术在中亚地区持续推广的工作机制;将中亚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理念植入武术用品与服务中,促进中亚地区发展武术产业。  相似文献   

2.
运用资料文献法结合哲学、人文学理论分析了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指出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不同因素。提出中国武术发展过程应该基于武术的本质规律,解决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并且要不断开展武术的健身功效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家是教育事业的推行者。国家对武术教育发展具有最宏观、 最基本的调控,社会力量群策群力的柔性参与,能与之达到刚柔相济、琴瑟共鸣之效果。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行武术教育工作中,契合了当时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因素,同时也获得了政治、教育、文化的时代动因。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权力、环境中,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精英、社会组织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联动机制,在推行武术教育中发挥着协同作用。给予新时代推行武术教育的启示:推行武术教育应契合政治、教育、文化等时代动因;强化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的联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局面。 以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武术教育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宗族武术作为武术的一种存在,其主要把传统家族思想文化、武术技击文化、村落文化融为一体,来共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宗族武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东宗族武术的产生与时代、宗族、地域的特征息息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传播有其必然性;广东宗族武术形成因素包括:少林寺、聘请拳师、生计自保相关;广东宗族武术作用包括:家族安全保护、家族地位提高、家族门风规范、外来侵略抵御;广东宗族武术文化价值包括:群体凝聚、伦理构建、社会服务、人文教育、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7.
学校武术教学本体论问题是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的起点,是学校武术教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运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哲学视角对学校武术教学本体进行了思索与探寻.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进行学习的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8.
以某大学98级武术选修班的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对比、体育统计结合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武术诱导式教学法和传统的武术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得出用武术诱导或教学法教学能更好地贯彻武术教学原则、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文化空间"是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空间的视角以客家土楼和客家武术为研究对象,针对客家土楼与客家武术的形成发展对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客家土楼的文化空间对客家武术理念、武术内容、武术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透视了客家社会的文化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南迁的客家先民面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状况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为保护家族及其成员而建造具有防御功能的土楼,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习练武术,并创造了客家武术。客家土楼与客家武术是客家先民在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为求生存、争发展,聚族而居、相互照顾和共同抵御外敌的结果,二者表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特殊渊源关系。通过研究对促进客家武术和客家土楼的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对丰富客家文化内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武术文化产生和结合的历史背景,探讨我国武术文哲思想的特征,认为:古代武举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日益成熟是武术与文化结合的重要历史背景。武术文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阴阳转化技击之道的功法观;内外合一自然之理的修炼观;仁爱宽大忠恕之心的德行观。同时认为武术自身学科理论的建设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赋有深厚传统文哲思想的武术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摘要:规则是竞赛的导向标,武术散打竞赛体系的完善,是建立在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优化完善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录像分析等方法,对2016武术散打规则的加分制和“散打天下”减分制规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武术散打项目的本质规律和格斗类项群赛事的共同特征,系统的分析了武术散打竞技比赛加分制规则和减分制规则的优缺点。研究表明:加分制规则下的武术散打锦标赛,台上裁判员执裁时的口令、判罚手势较为繁琐,比赛的流畅性、场面的激烈对抗性较弱,判分评定胜负相对比较客观;减分制规则下的“散打天下”比赛的激烈对抗性、节奏感强,台上裁判员执裁简单,便于武术散打和其他徒手格斗类项目进行交流。在双方实力相近时,存在共性不足,对比赛的胜负的判定会出现差异性评判。建议今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改革,亦可采用减分制为主导,加分制为辅的散打规则创新模式,增强观赏度,提高武术散打比赛的竞争力,推进武术散打项目普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术对练作为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武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但竞技武术对练中常出现“拳不触体”“等人”“等招”的问题,成为竞技武术对练发展的阻碍。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竞赛和武打编排经验,对竞技武术对练创编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促进竞技武术对练项目的良性发展。认为,竞技武术对练创编应贯穿“为什么”话语,解决拆招与喂招的逻辑关系,可借鉴武打电影“角色塑造”“拳拳到肉”“情景设定”等演绎方法,实现“以假为真”的武术对练。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贴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14.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史学界讨论天地套起源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有关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多样式的少林武术文化构成,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样本。作为一个由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当时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由于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故而囿于了实证主义方法中的“南少林诸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从武术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武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背景研究了武术产业发展的方向,武术产业在竞赛、医疗保健养生、旅游结合娱乐表演等方面有很大的市场,且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武术对提升青少年体质与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是让我们的文运、文脉在国民中生根发芽、传承弘扬的载体和助力器。为解决武术传承、传播、发展问题,解码武术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初关联,主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发生学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产生、发展源动力进行探寻。研究认为:1)武术发展动力的原初关联是军事、强力之事;武举制度的长期存在,助推武术发展、壮大,促进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宋明理学加速了武术的“文化负载”,艺术化是武术发展走向使然,强身自卫是武术发展的时代索然。2)武术克敌制胜的哲学基石是刚柔思想、思维指南是“中和”范式、“轴心时代”是流派思想的原点。3)从基因学视角看,制胜是武术DNA的“启动子”,克敌的“执两用中”思维范式是武术DNA的“σ因子”,二者管控着武术的发展走向。武术源动力的概念厘清对于武术传承、传播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结合2002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依据武术套路发展的规律,根据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内容,分析了当前竞技武术套路编排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娱乐性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性武术便有较多的出现,至两晋南北朝,武术的娱乐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徒手的拳搏与角抵有较多开展;武术表演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的项目;武术器械的娱乐性项目亦较多;武舞有进一步的发展;流传与杂技项目接近的娱乐表演性武术──角抵戏;武术与戏曲的结合亦有较多发展;出现我国最早的射箭银杯赛。在此一时期,娱乐性武术中出现了较多的国家、民族意识,赋予武术竞技更为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