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年和老年男女在抗阻力训练后,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的变化特征.方法:随机选取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青年男女各35名,以及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老年男女各35名作为实验对象,分别组成不同年龄及性别的4个实验组,对下肢实行为期5个月的抗阻训练计划,要求每周训练3-4次.实验前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下肢12RM肌力测试,并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腰椎(L2-L4)及股骨近端区域(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的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考察各组实验数据间的差异,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判断BMD与肌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结束后,所有受试者较实验前下肢12RM肌力有明显增长(P<0.01);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等3个部位的BMD和下肢BMC总体上也均有显著提高(P<0.05);而腰椎(L2-L4)BMD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阻训练后身体各部位的BMD变化无性别差异,也无年龄差异(P>0.05);仅股骨颈部位的BMD增长有青年较老年受试者偏高的趋势(P<0.06).结论:青年和老年男女在5个月抗阻训练后,整体的股骨近端区域骨密度明显上升,其中并无年龄及性别差异,仅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增长有青年较老年受试者偏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54名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为测试对象,使用心理测试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对拳击运动员运动动机、意志品质、赛前情绪和心境等赛前心理状态进行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拳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赛前情绪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2)拳击运动员的心境与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并能有效预测运动员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3)拳击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可以通过运动动机的培养和训练来提升运动员赛前的良好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34名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验,结果表明,运动员人格的神经质维度和运动成绩之间表现出了显著性相关(p<0.05);运动员意志品质与运动成绩之间未发现显著性相关(p>0.05);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积极奋斗、抗压性维度得分和心理坚韧性总分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相关(p<0.05),其中抗压性、忍受伤痛和心理坚韧性总分对运动成绩具有显著预测效应(p<0.05).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及素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排列分别为身高、下肢长度、跟腱长、踝围、髂宽、髋宽、肩宽、体重.(2)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踝围/跟腱长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托莱指数、下肢长度、髂宽/髋宽指数、髂宽/肩宽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3)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指标的权重排列分别为助跑摸高、纵跳高度、100m跑、30m起动、立定跳远、负重半蹲、抓举和后抛铅球.(4)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30m、100m)有显著性差异;专项跳跃能力(纵跳高度和立定跳远)以及反映绝对力量的负重半蹲、抓举和后抛铅球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表现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的助跑摸高成绩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按照《人体测量学》方法测量27名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45项身体形态指标及派生指标。对照组为我国城市男生。主要测量结果: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手长均值明显大于同龄对照组;手拇一小指指间距平均值为2194cm;虎口水平角度和虎口垂直角度平均值为8913°和10357°;指间距长于身高353~404cm;坐高指数均值5922,为长躯干型;骨盆宽-身高指数和骨盆宽-肩宽指数平均值均小于同龄对照组,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手球运动员属宽肩窄骨盆型;达氏指数为中间型。  相似文献   

6.
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对拳击运动员做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大强度运动并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对拳击运动员做功能力的影响,对从事拳击专项训练的运动员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可提高运动员无氧总功输出,加速无氧运动后心率恢复.2)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可降低亚极量定量负荷运动后血乳酸浓度.综合以上结果,大强度训练前后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可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做功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四川省一线古典式摔跤项目中藏羌族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征,研究选取12名藏、羌族和11名汉族运动员进行身高、体重、体脂率等35项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对11项原始指标和24项派生出的指标进行组间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羌、藏族组和汉族组在体重、体脂率、手长、足长、足宽、跪臂长、上肢长、下肢长、肩髋比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钩弦纹和上臂松紧围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8.
对39名中外拳击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察研究发现,在同等训练条件下,运动员间产生中医形体疲劳、脏腑疲劳和神志疲劳的结果一致(P>0.05),表明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具有极大的潜力,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6届世界拳击锦标赛10个级别的前8名运动员进行年龄特征、洲际分布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揭示新拳击竞赛规则条件下裁判员的执法特点和目前世界拳坛格局的新变化;概述我国拳击运动员在第16届世锦赛上暴露的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备战伦敦奥运会,结论提出:提高我国运动员临场的技战术应变力;增强心理能力;认真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提升中近距离的对抗能力;突出重点、全力保障邹市明的备战训练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长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研究,选取以长度因子(身高、指间距、上肢长、前臂加手长、下肢长B、坐高)、充实度因子(体重、克拖来指数、体脂百分比)、围度因子(臀围、小腿围、臂围差)三因子构建了现阶段我国长拳顶尖水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简易评价模,为我国长拳运动员早期选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动与骨胶原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胶原蛋白在骨中起到"骨架"作用,为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提供载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力可以通过刺激骨组织来影响骨胶原蛋白代谢。然而,胶原蛋白量变化又将会直接影响到骨代谢,进而影响骨健康。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负荷以及运动持续时间对于骨中胶原蛋白代谢所产生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尽管目前国内外运动领域内有关骨胶原蛋白的研究还很少,但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本论文通过收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对运动和骨胶原蛋白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训练使骨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代谢加快,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胶原蛋白含量的增加对于加快骨代谢又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骨形态结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法就国内外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综述了适宜的运动是改善骨形态结构、提高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关键,过量运动则加剧骨组织微缺损,骨塑建、骨重建频率加快,自我更新修复已缺损的内部结构的能力降低,导致骨的微观结构改变,并引起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参数等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举重(静力组)、中长跑(动力组)和不从事任何专项运动(对照组)各24名男青年的前臂骨进行了观察测定,并对三组青年的前臂桡、尺骨骨皮质、骨髓腔、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桡、尺骨骨皮质厚度,是静力组大于动力组和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动力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骨髓腔径未见随骨皮质增厚而缩小;其桡、尺骨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在三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即静力组>动力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体育活动、骨密度、体重指数与骨折危险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体育活动、骨密度、BMI与骨折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以1995年年测桡、尺骨BMC、BMD为基础,追踪调查8年间骨折的发生状况。结果:1.不同年龄阶段桡、尺骨BMC、BMD有明显的年龄特征。骨折的危险性有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降低而增加的趋势。2.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增加、维持骨量或减缓骨量的丢失,并减少骨折发生的危险性。3.体重指数与骨量呈正相关。体重指数与骨折危险性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跑对促进女性大学生骨骼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51名女性大学生,设计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跑干预方案,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运动干预,其中实验1组(较大运动强度组)15人,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40-160次/min,实验2组(中小运动强度组)16人,运动心率控制在100-120次/min,实验对照组20人,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研究对象的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结果:①实验1组的股骨BMD、血清ALP、血清BGP实验前后比较及实验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腰椎BM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尺桡骨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②实验2组的股骨BMD、血清ALP、血清BGP实验前后比较及实验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腰椎BMD、尺桡骨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①较大运动强度的健身跑锻炼在促进青年女性骨健康方面效果显著,健骨效果优于中小强度的健身跑;②健身跑运动对人体BMD的影响存在部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0steospace超声骨密度仪,测定94位成都市城区中老年健身锻炼女性跟骨骨密度指标:BUA、SOS、STI,按照5岁为一年龄段分为四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ALP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CT、BGP、IL-6、TNP、E2含量.结果:不同年龄段人体测量指标无显著差异,T-score值随年龄逐渐降低,组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血清BGP、AlP含量随增龄而升高,与BUA、SOS、STI骨密度指标呈负相关;BUA、SOS、STI骨密度指标与血清hCT、IL-6、TNF含量呈负相关,与血清E2含量呈正相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增龄而升高.结论:中老年健身运动女性BMD指标、骨代谢生化指标随增龄呈现动态变化特点;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增龄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大学女生体成分与骨密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春市大学女生的身体成分和骨量水平,探讨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和体成分分析仪对长春市251名大学女生的体成分、腰椎、股骨颈和Ward’S区的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总体重、BMI、瘦体重及体脂百分比均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排序为:总体重〉BMI〉体脂百分比〉瘦体重;经常运动女生的腰椎、股骨颈及Ward’S区骨密度与较少运动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总体重可能影响女性骨骼健康;体育运动可促进形成较高的峰值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中老年男性骨质变化特征,揭示其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构建全民健身健康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游泳与年老性骨质疏松(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骨质疏松的防治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问题。在影响骨丢失、骨质疏松的诸因素中 ,运动对骨丢失、骨质疏松的预防起积极有效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游泳运动不仅可以促进生长期骨量的积累 ,而且可以减缓伴随增龄而发生的骨丢失 ,预防骨质疏松。这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长期进行武术套路锻炼的中青年男性进行跟骨骨密度与骨硬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青年和中年人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青年和中年人(P〈0.01);实验组的青年和中年人的骨硬度也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青年(P〈0.01)和中年人(P〈0.05),说明长期有规律地进行武术套路锻炼可以显著提高骨骼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