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象征诗渊源于法国象征诗潮 ,朦胧诗也是在汲取西方诗歌营养的基础上回归了诗体本位。两诗派都主张艺术表现自我 ,运用象征、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 ,追求诗意的朦胧曲折。但相似的艺术主张不能掩盖两派在创作上的差异。渊源与审美意蕴的比较 ,将进一步明晰两诗派的创作特点及其影响 ,更深入地研究诗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陈岩《九华诗集》作为宋代百咏诗之亚流,在艺术特色和诗体特征上呈现出典型的百咏诗特性,表现在艺术特色上讲究修辞组合,用典和议论,充满禅意禅趣,在诗体特征上呈现为组诗结构、七绝体式、题下注释,这和宋代百咏诗的影响有关,也和《九华诗集》歌咏对象有关,对陈岩诗歌百咏诗特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萧齐诗人谢脁,不仅是继谢灵运之后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又是永明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在情感表现上虽然多迷惘、忧伤,但大多写得清新流丽、简练畅达,深得论者推许,被视为萧齐最有诗美特征的诗作。其诗无论纪游、酬谢、送别、怀友,还是宫怨、闺怨、怀古、咏物等题材,都以善写景物著称,并彻底完成了山水诗独立审美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诗与杜甫诗,既有继承关系,也有很多差异。从"忠君"的角度来看,杜诗体现了以君王为中心看待百姓民生以及文人之价值的特点,而山谷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忠君"的背离,对于百姓民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对文人的自我价值也有了更多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以刘勰的《明诗》篇为核心,就诗歌生成而言,从"感物吟志"的辩证关系探讨诗之生成;就诗体而言,刘勰坚持"诗有恒裁"同时,看到了诗歌体裁的进化;就诗之体貌而言,提出了"随性适分"。  相似文献   

7.
高适《燕歌行》和王昌龄《出塞》(其一)同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前者被称为“常侍第一大篇”,后者被誉为“七绝的压卷之作”。同时,两诗又都写出了相同的思想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征人的同情和对荒淫昏庸边将的愤恨,并切盼英明的将领守土备边,以早日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不过,两诗因诗体不同、艺术着眼点有别,因此虽有相同的思想主旨,却呈现出各异的艺术特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结构布局上,前者完整绵密,后者精巧别致;表现手法上,前者铺陈充畅,后者含蓄蕴藉;诗歌风格上,前者悲壮苍凉,后者雄壮豪放。然而,两诗又异曲而同工,都取得了动人心魄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汉语诗律是由字声平仄和音韵材料为主要载体的一种结构,它是可分析的.分析所得的最小单位是由平仄字声交叉配合而成的律句,然后,由律句按异声相对的规则组合为律联,再由律联按同声相粘的规则组合成最小的格律诗体--绝句.这样构成的古代格律诗在诗句节奏上具有抑扬之美、在音韵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体形式上具有齐整之美.所以,它是一种音形尽美的诗体.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不同方言区的人辨析字声平仄的方法、简要地介绍了古人作诗时常说到的声病和对诗律格式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诗经》中所蕴涵的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探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于某些经典的审美解读,而《诗经》产生于3000多年前,是我国先民对于“天人之和”的审美诉求,其核心内涵是“与天地同和”之“志”。《诗经》的古典生态存在论思想体现在包含生态人文内涵的风体诗、反映初民本真爱情的“桑间濮上”诗、建立在古代生态平等之上的比兴手法与对于生于斯养于斯之家园怀念的“怀归”诗等方面,由此表现出我国古典生态存在论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诗体”、“诗意”与“诗法”,说明《诗经》在建设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之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0.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即格律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转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古诗英译"三美"论标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新诗革命"三美"论主张之间有承递的关系,"三美"论标准在许渊冲翻译实践中也有得失。  相似文献   

11.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相似文献   

12.
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五四时期中国新诗人多数是译者,他们的译诗和创作密不可分。译诗,借它山之石改革旧诗体,对中国新诗起着启发作用,催生了中国新诗新鲜形式的出现。自由体、小诗、新格律诗、象征派诗歌等形式都能在外国诗歌中找到原型。  相似文献   

13.
骆蔓 《江汉学术》2011,(4):10-15
歌词与诗(徒诗)同属诗学范畴,无本质差异。但它们抒情审美的基点不同,歌词属群体广场呼应式抒情,诗则属自我心灵絮语式抒情。歌词因依附音乐而导致审美机制不自足,诗以其独立性而显出审美机制的自足完形。正是这些决定了它们在结构方式、意象表现、语言策略、节奏类型等艺术表现的策略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的诗体散文中,从鲁迅的《野草》,到何其芳的《画梦录》,再到杨朔的散文,形成了一个"三级跳"。杨朔拿散文当诗写,有成就也有明显的不足;何其芳高张独语体散文的旗帜,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革新, 功不可没;而鲁迅,视《野草》为生命的一部分,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散文诗。以思想艺术的震撼力论,《野草》是极品,《画梦录》是上品,杨朔散文是中品。其中成败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0档案》发表后,公开发表的诗评极少,而讨论、议论却很热闹。《0档案》并不仅仅是一次诗体形式的探索,它承载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沉重主题,它展示了外在力量对个人主体性的消解,以及日常生活对诗性空间的消解。在诗体形式上,是先锋诗人于坚对先锋精神的张扬,这正是先锋诗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丁若镛的寄赠诗反映了其与同僚、亲人、挚友等的交往情况,记录了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抒发了诗人的自我情感与人生感悟。直抒胸臆与擅长用典是其寄赠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唐代富有闺中离怨意味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边塞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之真切和丰富而特出,在边塞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相思难寄之怨恨、久盼不归之忧虑、随夫远征之梦想,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物寄情和移情入境。以“离怨”为特征的唐代边塞诗不但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而且增加了其审美内涵,丰富了审美特征,凸现了女性文明在唐边塞诗中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茶清雅恬淡、苦中有甜、先苦后甜的特性,与文人向往的宁静、质朴、清爽、超脱的意境相吻合,象征着人生的历程,也与文人苦修而后成正果的过程相契合。品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和审美活动,因此,茶常常被用以抒发情怀。茶诗中包涵着诸多审美因素,首先涵盖了自然美,表现在茶诗中品茗环境的清静幽雅以及诗人对茶叶外形的赞美。其次是社会美,主要表现为茶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之美、自由闲适之美和珍视友情之美。再次茶诗本身体现了一定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代表作《自我之歌》中完全背离英语诗学传统,创作了全新的自由诗体,而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意识、审美艺术和情感特征都具有明显的未来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以素韵体的诗体形式、并运用了序诗这种独特的体例写作而成的,如何在翻译中对其其音韵、修辞、文化符码等进行恰当处理,历来是该文本翻译的关键问题.对此,比较曹禺和朱生豪的译本,曹禺的译本贵在"形似",朱生豪的译本重在"神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