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内蒙古部分高校高职称教师生活消费结构水平、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高校高职称教师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大大提高,生活基本跨入小康水平;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意识较差,体育消费支出较低,且内容单一。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对体育锻炼影响人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认识;气候环境、体育场地以及相关组织部门缺乏引导,也是制约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京高校教师参与体育健身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高校教师中呈“两头好、中间差”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认为在于:①老年教师自觉坚持,组织得力;②中年高校教师运动严重不足;③高校青年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  相似文献   

3.
我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广播电视系统职工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状况调查。主要结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元化特征;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职工比较缺乏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兴趣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会发生转移;余暇时间比较充裕但是善度余暇的能力不高;休闲活动中体育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工作方面的因素是影响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的主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及比较分析法,对山西省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教师体育生活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知识分子的社会群体,从他们参加体育健身的动机;对健身活动的认知程度;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段、场所;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特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用于健身活动的经费;影响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诸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统计,获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了解、掌握他们体育生活现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完善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特征。被调查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35岁以上年龄段的健康水平呈随年龄增大下降的趋势;"经常锻炼"人群比例不足1/3,锻炼频度随年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锻炼项目呈年轻教师喜爱时尚运动和竞争性较强的运动,而中老年教师则以散步、冰雪和秧歌为主的特点等。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福建省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没有充分时间;对体育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认识不足;体育知识欠缺,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体育活动;场地缺乏,没有体育活动空间;高校不重视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等。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城市女性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元化并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绝大部分城市女性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务实性非常突出;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以与同事、朋友为主;而缺乏场地器材、缺乏余暇时间、工作太累等是影响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高校中年女性教师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着重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年龄结构、锻炼频率和锻炼形式进行分析,找出制约高校中年女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普通高校教师体育活动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提高广大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坚持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高校教师余暇体育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余暇体育行为进行词研。结果表明: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余暇体育动机以健身防病、娱乐身心为主选,时间紧张是影响参与余暇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呈多元化并男女有别,参加锻炼的形式为个人锻炼、与家人锻炼、参加单位活动等;辽宁省高校教师的体育人口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2.
从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入手,调查了黑龙江省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女教师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较为明确,但参与状况不容乐观。从提供保障、加强引导和实施健康管理的角度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心理测试法(SCL-90)、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中年教师体育健身的行为意识入手,结合大连市高校中年教师健身意识的实际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理论分析法、数理统计等,对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高校教师步入中年后,对自身保健意识淡薄,进而导致大多数中年教师的身体机能状况下降;2)中年教师由于角色转换,导致余暇时间缩短;3)对抗性强和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不再受到青睐,相反户外及小球运动的开展相对较好;4)高校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不足,并且对于体育消费的看法呈消极态度;5)高校体育健身设施存在着数量少、质量差、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简陋、只能基本维持教学的普遍现象,从而限制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递增负荷前后血清心肌酶的差异,进而评估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女性教师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心脏风险。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体力活动问卷调查,从中筛选87名健康女性教师进行递增负荷试验,测试运动测试前后的心肌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运动前安静状态下,体力活动不足组心肌酶各指标值均低于中、高水平体力活动组,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CK-MB显著的低于中等组(P0.05)并且非常显著的低于高等组(P0.01)。2)运动测试后,体力活动高水平组CK值显著的高于体力活动不足组(P0.05),除AST以外,其余心肌酶水平随着体力活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其中体力活动不足组AST值超过正常值范围,提示心肌组织出现了一定的损伤。3)除中等和高水平体力活动组的CK-MB运动后比运动前有所下降外,其余各组指标运动后都有所升高,特别是三组的CK、AST都非常显著的升高(P0.01),从运动前后差值比较分析来看,不足组的CK、AST增加值显著的高于中等组和高等组(P0.05)。结论:1.体力活动不足的高校女性教师安静状态下的心肌酶水平较低。2.递增负荷运动会引起高校女性教师心肌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运动后血清心肌酶水平有所升高,而且体力活动不足女性的损伤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心肌酶指标中的CK和AST。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高校高职称教师在体育健身需要与体育健身价值观,生活精神层面、内容、时空、绩效、物质层面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并表现出引人注目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高职称教师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用《马氏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对51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从理论值来说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程度并不严重,但情绪衰竭因子得分偏高,具有内隐性的特点;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次数、锻炼量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身体锻炼量、锻炼强度进入工作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985名大学生5项体育锻炼的指标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锻炼不科学,旨在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应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锻炼。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调查、评价、分析56名高校教师有氧运动前后的情绪焦虑和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表明,进行有氧运动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明显小于运动前(P<0.05);进行有氧运动后高校教师的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均值明显小于运动前(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调理睡眠、改善睡眠质量,是一种安全可行、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着眼于健康行为这一视角,重点突出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理想、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以及学生运动观念不正确等问题,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针对健康行为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还存在课程类型单一、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高校采用了加强教师培训、丰富课程类型以及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等方式,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全面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