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不同时期国内外对体育的本质与概念的界定进行阐述和分析,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应该客观辨证地看待不同时期人们体育本质和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体育艺术基本理论体系构建——“体育艺术”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必然性、"体育艺术"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等为出发点,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依据体育与体育功能的本质、艺术的本质、逻辑学的原理及当今人们对体育的艺术化需求趋势等,对"体育艺术"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研究,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对"体育艺术"概念进行了界定。为体育艺术学科及体育艺术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对"体育"进行定义,而解决这一难题最基础的工作应当从这个概念的发生学研究做起。"体育"是19世纪末从西方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一个名词性概念,之后在中国体育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概念逐渐由一开始的"身体的教育"逐步演变成包括"身体的教育、身体锻炼和娱乐、竞技运动"在内的"大体育"概念,并有以"Sport"置换"Physical Education"(PE)成为"体育"总概念的趋势。"竞技"何以成为"体育"?"Sport"怎能置换"PE"?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在国外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引进中国后的"体育"概念的演变、不同学派争论焦点进行解读,对"体育"与"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意在启发公众(起码是学界)把主流话语中的日常"体育"概念与"体育"科学概念区别看待,把"体育"词语与"体育"概念区别开来,从而真正把握"体育"概念的真谛。文章还从发生学角度建立了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体娱)、竞技运动之间的关系模型,对"Sport"能否成为中国"体育"的总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要解决"体育"概念在中国的长期纷争,必须要在中国体育学界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学、政治内涵、学术内涵三个视角对体育强国进行解读,认为体育强国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育强国的政治内涵将从"竞技体育强国"向"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转变;学术内涵的争议本质上是体育概念和强弱标准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体育的本质、社会体育的概念及与其它体育的比较分析等路径,揭示社会体育的本质,得出体育的根本性,主体的全民性,范围的普遍性,时间的余暇性和选择的自主性是社会体育的本质,旨在为人们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本质,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体育观.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认识体育概念的前提条件入手,简要分析了体育的本质,再一次阐明了体育的概念。认为:对体育下定义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把体育真正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来理解,从主体与客体两方面来界定,抓住体育的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体育和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前人研究体育与舞蹈关系中存在着对于体育本质和概念的误读。在对体育概念和本质进行重新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出了体育和舞蹈的关系:首先,二者都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都存在"身体培养"的直接目标和过程;其次,体育注重身体培养的过程,舞蹈则更加注重身体培养所带来的审美效果。舞蹈的过程是属于体育的,但是其效果属于艺术,舞蹈是体育的艺术化表现形式,体育是舞蹈练习的必然过渡阶段。本文旨在以身体培养为线索,并以此来实现体育与舞蹈之间关系和脉络的清晰化、条理化,以期让二者能够更好的相互吸收和借鉴,实现彼此之间更好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20多年来有关体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认为,正确认识体育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指导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探讨体育本质的视角应当由"功能"转向其"本体",并严格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不同,挖掘出体育最稳定、最成熟的本质属性,并以此来为入口来窥探体育的本质,这是我们在探究体育本质的唯一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哲学"异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对"职业体育异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职业体育异化的4个维度:本身异化、对象异化、过程异化、关系异化入手剖析我国职业体育异化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我国职业体育运动异化的成因,并针对我国职业体育发展异化问题,提出要进行理念创新,正确认识我国职业体育异化的本质因素才能使我国职业体育呈现良好的稳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否定事物的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个主要论点.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三种说法--"追求本质是幻想"、"家族相似论"和"拒斥二元逻辑",都站不住脚.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是人类长期经验的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本质认识论.否定本质会导致模糊是非、好坏,否定真理.我国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抓住本质是工作成败、进退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后,仍要在体育改革中坚持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于从教育学的角度 ,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教育学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对全面评价的客观性、面向全体的基础性、加强方法学的主动性等教育学作用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以文为本”是当代大学体育的本义,“身心和谐”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人文蕴涵”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内核,“以文化人”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体育改革,突出淡化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竞技化教学倾向,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而我们普通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实质,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方案,这对我们提高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定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化正向着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和推进,也包括体育教学.在分析现代化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现代化的本质是强化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性、自我性、创造性.进而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体育教学的改革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快体育教材建设的步伐;加大教学方法开发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6.
抓住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核心——体育目标思想,进行宏观概说,将中国共产党体育目标思想归类为三大向度,在向度与向度之间以及每一向度内部又依历史顺序梳理出它们的梯度性样态。这样,梯度隶属于向度,向度又隶属于根本向度,中国共产党体育目标思想凡80年的体系轮廓就清晰了。这对当前政界的体育改革和学界的体育研究乃至大众的常识性了解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关键在于“内化”。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决定着大学体育必然体现文化的高层次性特征。“文化”是大学体育的核心内容,只有“文化”的体育才能真正融入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文化本位”思想的回归是大学体育变革的必然选择,“文化本位”思想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应有本义。  相似文献   

18.
"隐性课程"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献资料研究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影响因素,认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的化性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领域里应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终身体育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高校体育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反之终身体育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尽快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体育思想和顺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目前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教学为突破口,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社会、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20.
从逻辑学视角对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性"、"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与"学校教育性",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包含了"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