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士伟  李学砦 《保定学院学报》2010,23(4):112-114,125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信任问卷》对658名体育院系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体育专业大学生信任的专业类别、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感情信任、道德信任维度,性别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人际信任、法制信任、系统信任、信任总分方面,专业的主效应较为显著,并且存在专业与年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大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问卷》、《自尊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自尊、城乡、性别等因素对体育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尊的主效应显著,低自尊组的大学生给教师的打分较低;自尊与性别因素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不同自尊水平的女生之间的差异显著,男生差异不显著;女生对教师的评价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给教师打分高于城市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提示应注意不同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教学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心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让终身体育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由:教育、爱国、健身、休闲和交往价值观组成;(2)年级与科系在教育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性别与科系在健身和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年级与性别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3)男生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健身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理科大学生在健身价值观、休闲娱乐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文科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要高于低年级大学生,而低年级大学生则在教育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要高于高年级。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高校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湖南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湖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湖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专业、生源地域、体育消费品价格是影响湖南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性别、体育兴趣,运动参与是影响湖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般因素。结论:湖南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不够合理,体育消费支出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5.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备因素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三、大四的学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大一学生;4)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趋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感知教师支持与学业情绪的关系,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业情绪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性别维度上,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业情绪存在差异,感知体育教师支持没有显著差异;在来源维度上,大学生体育学业情绪和感知体育教师支持均存在差异;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学业情绪与体育教师支持存在相关性;大学生体育学业情绪和体育教师支持的相关性与性别和运动项目有关;不同方式的体育教师支持对大学生体育学业情绪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与体育专业学生内在和外在动机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试对象完成了运动动机:内在动机(求知、完成和体验刺激)、外在动机(外在调节、内投和同一化)和动机弱化等测量。参加性质(2)x性别(2)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在3种外在动机,以及求知和体验刺激的内在动机方面的分数,均高于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没有出现性别差异。参加性质与性别之间的交互作用显示,在内投、完成和体验刺激测度上,体育专业男生的分数高于男子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而体育专业女生的分数却低于女子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东省2112名大学生身体运动认知、动机和体育参与实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参与总体上达到“一般”水平,认知方面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动机达到“一般”以上的较好水平,均存在某种程度的因素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影响;身体运动认知、动机对体育参与均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呈低度正相关;大学生在体育参与方面存在“知”而不“行”,“意”而不“行”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职院校的1732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高职院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情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整体略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来看,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要好于一、三年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体育课应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二、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三、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大体育场所、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同学们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四、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中男女大学生以及体育教师的体育行为和意识表现,得出高校体育教育场域中存在:体育教学中的性别屏蔽现象、体育师资结构上的性别隔离现象、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上的性别分化现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性别刻板现象以及课外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偏失现象等结论。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加以分析,指出追求教育平等的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成为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和性别行为的强化等强有力手段,也是直接导致男女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结果上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4篇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在3种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得分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不成熟防御方式d-value为-0.15,95%CI为-0.25~-0.04;成熟防御方式d-value为-0.11,95%CI为-0.23~0.01;中间型防御方式d-value为-0.25,95%CI为-0.38~-0.13;掩饰因子d-value为0.10,95%CI为-0.03~0.22。最后得出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女生略高于男生;成熟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状况被《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所监测。此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大学生在校4年期间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研究对象是江西农业大学的632名大学生,其中28.64%为女生。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OVA)检测了大学生4年期间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则被用来检测五项测试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大学2年级得分最高,而在4年级得分最低;此外,MANOVA测试表明:在每年的5项测试中,男生得分明显低于女生。此研究的结果表明,应有重点的提高男生和4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制定出明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性别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揭示男女学生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认识上趋于一致,在锻炼动机、体育兴趣、锻炼手段、制约参与锻炼的因素、自我锻炼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为进一步改进体育教学和指导课外锻炼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7234名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揭示大学生BMI的分布特征.根据体质指教大小进行分类,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BMI等级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质指数总体上处于正常范围,男大学生的肥胖、超重程度要比女大学生严重;大学生BMI指数和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主要采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本科在校生的情商水平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和人际关系五个维度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大学生样本的情商水平属于中等偏上,同时体育专业学生情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通大学生相对于不锻炼与体育锻炼不足者而言,体育锻炼达到推荐水平的大学生可能有更高的情商和生命质量,体育锻炼时间越长的大学生则可能有更高的情商;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知维度上,艺术表演类的被试得分显著低于专项为田径/游泳、集体球类及小球类的被试;人际关系维度上,田径/游泳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集体球类、艺术表演类的被试。这个结果出乎意料;坚持1年以上运动的人因为运动而对情商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大。体育运动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本文讨论不同运动参与情况下大学生情商的差异,初衷在于将传统学校体育能够从单纯的身体职能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目标中解放出来,从而提请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注重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中情商教育效果、进一步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锻炼行为习惯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与测试。结果显示:良好锻炼行为习惯与男生的下肢爆发力、上肢力量、肌耐力、下肢柔韧性,女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和肌耐力呈显著正向关系;而男生的前臂力量、速度,女生的前臂力量、腰腹力量、下肢柔韧性受个体生长差异、性别特征及运动选项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差异不明显。可见,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有益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运动量和体育锻炼感觉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海南省12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省大学生的总体运动量与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有显著的差异;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差异;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感觉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显著差异;学生的运动量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存在稳定的低度正相关关系;大、中运动量具有较好的锻炼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9.
在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研究当前长春市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体育课教学效果等体育锻炼的现状,探讨促进其中的不足和改善途径,从而为优化大学生体育行为,促进其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