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文学已逐步走向世界。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于2006年,2008年葛浩文翻译出版的英译本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对于这部巨著,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然而,译界较少有人对其英译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葛浩文英译《生死疲劳》的成功,从翻译角度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对基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论的良好适应和选择。为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以葛浩文译作《生死疲劳》为例,对揭示"译者中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质(fitness)是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的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众多文献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形态、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及各项与运动有关的素质均有明显的退化,同时发现运动对老年人的体质有积极的影响,适当的锻炼可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3.
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杨宪益和戴乃迭堪称翻译界琴瑟和弦的典范,然而二者在合译和独译活动中却体现出“和而不同”的鲜明特色。通过考察杨宪益夫妇合译和戴乃迭独译的译作,发掘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存在的“和而不同”之处:从两位翻译家的文化身份、话语权和翻译思想等不同角度,探讨“和”中存“异”现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应用于课程领域后,译者们对其译法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课程编制、课程开发和课程研制等几种译义。从development一词的词源考查curriculum development本原含义,对正确认识curriculum development很有启示。由development的词源可知curriculum development不能译作课程编制,而只能译作课程研制或课程开发,二者是同义语,都是指以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内容等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的过程,它们包括解读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程序、选择课程实施方式方法、对课程内容具体化等一系列环节。至于课程开发和课程研制的区别,就在于课程开发更注重实践层次,是技术性行为,而课程研制则更倾向于理论层次,是研究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是我国翻译理论史上继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后的又一里程碑。"化"不仅是翻译标准,又是翻译手段。而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说是一部入于"化境"的优秀译作。本文拟从词语的翻译、结构的转换和语序的安排三方面,通过具体译例进行分析,看它是如何采用"化"的手段,将作品翻译得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语域已被愈来愈多地引入到翻译领域.从语域的角度来评价译本,可以较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褒贬,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评估译品的"信"度和"等值"量的大小,更易于对译作进行定量分析.笔者以此为立足点,从语域幅度的把握和语域与修辞两个方面对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许渊冲汉诗英译中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展示了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翻译家的生命价值和许渊冲译作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一度在中国译界掀起了译海微澜,对后来的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论著作,其英译也有多个版本,然而少有学者对其英译作系统性地研究。文章采取语料库的视角,对《文心雕龙》两个译本风格差异作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比研究,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是译者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综合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2.
对全国成年人体质现状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丽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57-1659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我国成年人体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成年人的身高下降;身体充实度、体脂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心肺功能逐渐降低,随年龄的增长男女收缩压呈折线上升,舒张压呈折线下降,肺活量呈倒"V"和正"V"字形状下降;综合体质较差,体能呈下降趋势;40岁以上男性人群体质总评最差等.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重视提高成年人自我健身意识和身体体质状况.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对辽宁省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质监测,测试结果显示:辽宁省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仅占20%左右;其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没兴趣和惰性。经常锻炼组各项体质指标优于偶尔锻炼组和不锻炼组,在很多指标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中普遍出现了既不觉得自己体质下降又不会因之产生危机感、更无增强体质意识的主体缺位现象,这与体质认识偏差、体质下降“时间差”、“主静”观念陈旧、社会发展使然等诱因得不到祛除不无关联,而要培养学生在体质促进中的主体意识,惟有选择教育启蒙先行、教育普及随后的消弭路径,从治本层面调动体质促进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现代体能的释义。由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一定程度造成了部分学者对"体能"含义的误读。深入剖析体能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同训练理论之间的分歧,为体能及其相关理论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教学实验,研究了不同项目选项体育课对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影响。发现由于各专项运动本身的特点,使各选项体育课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建议在选项体育课教学中根据各专项本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素质练习,使男大学生的体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全民全运"理念的提出,是对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一运会")深刻内涵的充分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体育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共同繁荣的新篇章。在"全民全运"视角下,我国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应在切实抓好政府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前提下,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升业内服务理念与质量,并注重引导健身意识和消费观念、采取科学营销策略、加快体育健身娱乐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健身娱乐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检验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监测的科学化水平,根据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5所大学、12所中学和6所小学的调查,测量学生对体质测试在认知、情感、参与行为、学习和效果五个维度上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评价,解析学生体质监测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表明:大中小学生对体质监测总体评价较好,但大中小学生对体质测试的学习效果表现出了显明的差别。体质测试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中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9.
论从战略上认识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再提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建议与方案.本"建议"与"方案",它不仅仅是体育课的局部改革,而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系列突破性的整体改革;它是在有条件的地区,从实际出发自编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到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对学校体育的全面考核与评估,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道路的一项战略性转变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三大"体质测试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工作的前提和衡量大学体育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而测试数据准确性是体质测试的重中之重。探讨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准确性影响因素及对策,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工作提供借鉴。采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并结合笔者多年体测经验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准确性因素。影响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准确性原因:测试流程的科学性、测试的规范性、其它工作的充分性等不够。建议:"深入研究"使测试流程更科学;"充分保障"使测试其它工作顺利开展;"严格把关"使测试过程更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