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在了解青少年身体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家庭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发现,家庭具体化、制度化与客观化文化资本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一致性;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显著正向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即家庭具体化文化资本存量越高,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和总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家庭制度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则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具有消极影响,延长了青少年每天静坐时间,促成静态生活方式,不利于健康身体活动行为的塑造。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并未形成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界限的稳定身体活动惯习,父母的教育理念、培养方式可能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76名大学生及其父母的饮食、身体活动及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子女同父母在体重指数(BMI)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19,P<05),而在每周平均身体活动量上无显著相关(r=08,P=17)。回归分析表明,三类教养方式对子女BMI均无直接预测作用,然而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对父母与子女BMI的相关关系起间接调节作用(P<01);在子女身体活动行为方面,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更有可能导致子女的身体活动不足(P<01)。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离开家庭环境后,父母教养方式仍然对子女BMI和身体活动行为产生持续影响,父母与子女BMI方面存在相关关系。为今后在青少年肥胖干预及身体活动促进研究中纳入教养方式因素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育行为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行为方式,从积极健康的视角促进青少年体育行为、提升健康水平关乎健康中国战略。基于COM-B理论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验证性因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从体育行为、体育能力、体育动机和体育参与机会等4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探讨各维度的影响力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健身能力、机会获取、体育动机、社会支持条件均对青少年体育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健身能力对体育行为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最高,是最关键的因素;体育动机是中介变量。青少年体育行为养成要关注能力培育、机会赋予和动机激励的协同效应;注重个体积极健康理念的培养;加强体育学习,促进体育能力提升;让渡控制权,加强社会协同支持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自主学习的理论框架,采用身体自我效能感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和体育创新能力量表对145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身体自我效能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创新能力。(2)身体自我效能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体育锻炼态度在身体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有关理论预期,作者对此从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比研究,寻找推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具有的优势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影响效果。得出结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促进和强化作用,改善了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其效果要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以个体社会适应的行为方式为观测点,以个体社会适应的心理历程为线索,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方式问卷》,对416名体育大学生和非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体育大学生与非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明显优于非体育大学生。2)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在性别和运动成绩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在自尊自主和压力应对这2个维度上的均值低于其他3个年级。4)不同运动专项的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特征显示,开放自信、自尊自主是不同体育项目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的共性特征;田径项目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总均值及在开放自信、客观现实、情境调控3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篮球和竞技体操项目大学生。此研究结果,为证明体育教育在促进和改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作用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实证依据,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学校体育水平和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对盐城市1143名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强度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1)男性居民体育活动的强度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平;2)女性居民体育活动的强度达到中等水平;3)男女居民之间,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居民,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及对身体的变化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体育活动强度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8.
在对体育公共服务、农民体育认同、农民体育行为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山西省8市20县(区)农民为研究对象,就农民体育认同对其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构建农民体育认同-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参与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农民体育认同对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体育认同及其各维度对体育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体育态度的影响力最强;体育公共服务对农民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农民体育认同与体育参与行为之间起一定的中介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体育组织的健全、公共体育环境的改善、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等是影响农民体育参与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基于CGSS2005、CGSS2015两期截面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居民体育参与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10年间居民体育参与率显著提高,同时,体育参与的群体异质性和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凸显;(2)传统影响社会分层的变量(教育、职业和收入等)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受教育程度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递增,职业分层的影响依旧显著,而收入对体育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减弱;(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教育资本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因此,要关注体育参与群体异质性扩大化倾向。建议通过优化政策,降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体育参与不均衡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其健康水平。方法:用数理统计法对826名在校生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好于女生,班级干部与非干部在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时间管理能力三个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5)。非独生子女在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类型、活动总的时间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具有显著性差异(P<.05)。男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活动类型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总的时间管理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P<.01)。女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活动时间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整体时间管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P<.01),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活动类型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活动整体时间管理能力不具有相关关系(P>.05)。结论:良好的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是青少年有规律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体育活动锻炼的系统化和科学性,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将直接参与到社会体育活动当中。因此,提升大学生有关社会体育的了解与认知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因此,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辽东学院体育社团的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必要性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能够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发展形势、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度和动机、以及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倾向,但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好于女生;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低,体育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但男生参与体育活动频度明显高于女生.健身的需要仍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另外,随着学生的每周课外体育活动频度的增加,学生的愉悦心情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美国Hobby教授编制《成就动机测量表》(简称AMS),对广东省部分高校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选项教学对男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好于女生,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师范类专业好于非师范专业,且差异显著(P<0.05)。体育选项教学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运动动机的影响好于三、四年级,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项群类选项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体育选项教学对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几个因素中,年级因素起主导作用。并提出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活跃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体育参与运动动机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当今中国社会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生活环境而产生了诸多身、心问题,而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教育的不完整又加剧了留守儿童已有的问题.贫困农村学校地处偏远,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户外活动可塑性大,是灵活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利用农村所处的自然条件,鼓励大学生去贫困农村学校实习,设计和开发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是解决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缺失的两全齐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是优化其体育生活与增进其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与有序参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协调与协作的运行机制,是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直面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参与主体包括宏观维度的政府部门,中观维度的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组织机构,微观维度的家庭与个体,主体性质呈现多元且目标利益追求不一;其职能需要形成宏观维度主体的顶层设计与引导协调、中观维度主体的活动组织与服务供给,微观维度主体的氛围营造与认知提升的多元整合与相互促进;主体关系网络建构是以相互信任、规范与认知为基础,即在制度规范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形成引导协调、服务供给与行为促进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关于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运动干预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抑郁,并对抑郁产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分别从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三方面对运动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认为,不论采取何种运动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干预后,均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中等运动强度、简单易学且动作缓慢的集体运动项目改善抑郁效果更好,运动干预的时间和强度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建议建立学生运动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健身行为进行科学指导.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了解影响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因素,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体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器材设施、体育制度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运动场所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也具有差异(P<0.05),课外体育和体育信息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器材设施、课外体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体育教学、运动场所、体育制度和体育信息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性别对认知体质和健康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不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学校的体育环境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器材设施是构成学校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概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影响其健康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主要采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本科在校生的情商水平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和人际关系五个维度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和普通专业大学生样本的情商水平属于中等偏上,同时体育专业学生情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普通大学生相对于不锻炼与体育锻炼不足者而言,体育锻炼达到推荐水平的大学生可能有更高的情商和生命质量,体育锻炼时间越长的大学生则可能有更高的情商;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认知维度上,艺术表演类的被试得分显著低于专项为田径/游泳、集体球类及小球类的被试;人际关系维度上,田径/游泳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集体球类、艺术表演类的被试。这个结果出乎意料;坚持1年以上运动的人因为运动而对情商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大。体育运动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本文讨论不同运动参与情况下大学生情商的差异,初衷在于将传统学校体育能够从单纯的身体职能性和技术性的培养目标中解放出来,从而提请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注重优化高校体育教育中情商教育效果、进一步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体育活动对其的作用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与非体育大学生人际关系既存在一定共性,也存在诸多差异性;体育活动在情绪、认知、自我表露、人际信任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建议: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教师方面应积极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方面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参与体育活动,以体育活动中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