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讨了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于相关的内因与外因,提出了引导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再造完美体魄;将体育锻炼纳入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中;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促进其社会化进程;通过适度运动,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等运动调适路径。  相似文献   

2.
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编"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在校大学生3 267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点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针对结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溯心理学发展过程,从学科角度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其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广泛探究心理学专业知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再次,学校要加强校内心理机构建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最后,学校要注重开展心理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充分融入社会,在拼搏与奋斗中增强自我认可。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综合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跆拳道运动能否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跆拳道运动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从而为促进跆拳道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进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对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通过影响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结果表明:1)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说明运动对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2)运动群体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运动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人际关系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汉大学157名(其中男生89人,女生68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行了测试,并对其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从定量的角度了解中学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与其它正常学生进行比较,更好地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相比在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差异;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7项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指标数明显少于同类小学生,而相关系数又明显高于正常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运动在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在全面分析心理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具体实施途径:1)体育课程中引入心理健康内容;2)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3)营造体育氛围,完善校园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于通过运动和心理健康干预辅以行为矫正来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进行干预,探讨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干预的方法和效果。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体质测试等研究工具,通过搜集、整理青岛农业大学422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肥胖和超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多重比较和分析,探讨系统的运动与心理干预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产生的效果及其机制,预防超重向肥胖转化和对既成肥胖的大学生进行运动与心理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凸显出来,已经成为高校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的主要途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在自我认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广泛存在。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合理运动处方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虚拟环境技术走向成熟。本文提出了构建虚拟与现实两种环境共同推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阐述了虚拟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设计心理健康网络系统,加大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力度,来实现虚实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调查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应激、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与人格状况,研究表明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他们承受着相对较高的压力,心理适应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从分析大学生心理的现状出发,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体育运动是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综述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已众所周知,但体育对体质健康的报导多局限于身体或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效益研究较少。体质不仅包括体格强壮,还包括心理健康,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和身体效益同样重要。因此,从全民健身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探讨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开展尚处在初始阶段的现状,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及21世纪学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了体育之于人的两维原始功能(即身体发展和心理健康建设功能)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理念,并在此背景下重新就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试图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参考,发挥体育最优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为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体质教育观和技能教育观映射着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则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CL-90量表和自编的问卷,对4453名中学生进行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学的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分析,为《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建设的实验研究》课题实施第二阶段的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干预提供第一手资讯和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18.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时间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加强时间管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时间压力,提高时间利用率.并且合理统筹学习生活、个人爱好与锻炼身体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应对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缓解时间压力,促进体质健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对运动强度与锻炼类型相结合、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注意身体的姿势、身体各部位的全面性、肌肉发育的均衡性、运动负荷的合理性及运动损伤的预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