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摘要:对邹市明在7场职业拳赛中制胜因素运用变化特征进行提炼和总结,为我国拳击运动员增强整体竞技水平,进行针对性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价值。运用数据追踪分析、录像观测等方法对奥运会冠军邹市明7场职业拳击比赛所运用的制胜因素指标进行研究,结论:1)邹市明在面对攻势较弱、防守较差的对手时,单拳进攻明显增多,以前手直拳试探、诱攻,使用2拳、3拳进攻、反击或迎击;在多拳组合进攻、反击奠定胜局后增多单拳、多拳迎击;后撤步、躲闪、格挡防反战术运用逐渐增多,为反击与迎击创造机会;多运用紧逼战术、直攻战术,辅以假动作虚晃、引诱、迷惑对手,在对手进攻后进行多拳防守反击同时单拳、多拳迎击对手。2)在面对攻势较强、防守较严密、步法灵活、反击快的对手时,邹市明多前直拳试探、引诱,以后直拳、后摆拳反击、迎击;后撤步、躲闪、格挡防反战术运用较少,增加4拳进攻和间接迎击的频次,较多运用边角摆脱和步法调整进攻。3)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拳击教练员和运动员训练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运用专家访谈、观察和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赛和2012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中81名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优秀组运动员在拳法、腿法、摔法、拳+拳、拳+腿、腿+腿、拳+腿+摔、腿+摔、截击、挡+腿、闪+腿技术成功率上都显著优于普通组;2组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和防反组合技术的局总使用次数呈现出随级别递增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呈现出以拳+腿和拳+拳为主要进攻组合技术,以格挡为主要防守技术,以挡+腿和闪+腿为主要防反组合技术的运用特征,需要加强的是强化拳腿技术得分效果、发展快摔技术、突出截击的实效性和闪躲技术的运用能力。旨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结果为散打技术发展趋势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赛录像回放统计的方法,对2008北京奥运会吴静钰1/8决赛、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阶段的4场比赛中技术动作使用情况、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吴静钰基本技术全面,运用多种技术的能力强,善于抓住机会主动进攻,在双方选手近距离僵持时,能够主动使用拳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利用物理力学原理阐述了“寸拳”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寸拳”正确的技术姿势,技术意念、呼吸和动作的配合以及怎样掌握出拳的时机和距离,提出了教学实践中“寸拳”技术训练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5.
查拳是中国武术运动中的一个优秀拳种,构成中国查拳体系的项目有:弹腿、查拳、器械、对练、查拳技击方法五个部分.本文对每个部分都简要地介绍了各自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这篇文章是对我国文化遗产——武术运动挖掘整理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对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腿法技术运用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212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腿法在跆拳道比赛中的运用,横踢是核心技术,特别是后横踢是得分的主要手段,其得分率占80%以上,拳法得分依然为零,因此应加强拳法得分能力的培养;男子运动员对高难度击头腿法的得分均优于女子运动员,说明我国女子运动员对高难度击头技术的掌握不如男子运动员;在本次比赛中采用防守反击打法的运动员占多数,以稳求胜.  相似文献   

7.
洪拳是岭南五大名拳之首,也是岭南武术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的拳种,其他岭南拳种大多与洪拳有着密切的联系或受其影响,洪拳与清代洪门天地会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洪拳在传承及其发展演进中,不同的时期其技术风格从早期的追求象形、中期的追求神似,到晚期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与中国武术体系整体演进几乎同步.通过对三展拳及铁线拳的图谱研究,提炼出传统洪拳的技法特征.  相似文献   

8.
"拳"作为中国武术的俗称,一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早已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势"作为一个思想史的概念,在政治、军事、书法、绘画、诗歌等诸多场域中表达一种相似的哲学思维与意义结构,它们为"势"文化的理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论域空间.研究以"势文化"为切入点,以内家三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拳之势"进行理论探索.结果表明:架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结构之力;理势是"拳之势"生成的逻辑之力;气势是"拳之势"生成的生命之力;情势是"拳之势"生成的表达之力.习武演练自觉追求"势",它体现的是一种美学之道与生命规律.  相似文献   

9.
武术拳种的理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拳种的产生使中国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本质上摆脱了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武术拳种的产生与成熟的攻防格斗技术、独特的攻防格斗理论和优秀的创拳关键人物等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指以独特的拳理为依据,以拳械的技击方法为内容,以功、套、用的多元集合为表现形式,具有清晰传承关系的武术门类。它强调了武术格斗技术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是武术的本体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拳派风格迥异,其技理技法也各具特色,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加以深入研究,主要结论是:岭南人们生产劳动的条件和方式,促进了南拳技理技法的形成;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强化了南拳风格的形成;岭南民间舞蹈寓意深刻,对岭南南拳影响悠久而深远;岭南人们具备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特征,更适合从事南拳运动;岭南文化兼收包容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优化了传统岭南武术;岭南人既保守又创新的性格,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南拳的精髓,使其不失传统又富有现代发展和创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口述史方法等,借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木兰拳百万娘子军之谜进行文化解释。研究认为木兰拳吸引人、留住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对象的明确化,技术生产的新体验,音乐节奏与技术动作的统一、舞武结合等健与美的完美表达。旨在丰富木兰拳理论,为国内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田野考察法对湖南梅山武功地域拳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域拳种在其发展历程中,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时地域拳种又较好地促进了地域社会发展。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地域拳种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的开发、本土文化情怀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路径来促进民间武术拳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访谈法、录像分析法和数据统计法,从动作要领、拳法运用和战例分析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直拳在拳击比赛中的应用,以期为拳击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拳击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竞技运动的传承重在文化,拳击文化来自于西方,西方文化决定了拳击运动的本质.通过拳击与西方文化、社会背景和种族斗争历史的分析与综述,阐述了拳击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展.拳击文化是以科学精神为核心,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特点等.旨在为拳击的技能传习转化为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某些方面颇受人们的非议。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武术套路技击含义的本质特征有所淡化;一部分拳种的动作规格、风格特点有所走样;武术功夫的深浅作为衡量标志的重要因素有所放松;武术文化的内涵有所衰退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武术套路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处理好评分标准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实行国内外武术套路竞赛内容的双轨制;加强武术拳种技术回归和提升工作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东省拳击队8名优秀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期间4种专项强度训练的心率和血乳酸的监控分析,旨在为拳击专项强度训练监控和训练安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态视野下中国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生态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武术拳种的价值开发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得出,尽管民间武术拳种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在不断发生嬗变,但其仍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功能:防卫功能、休闲功能、维护民族文化生态功能,同时进一步提出民间武术拳种价值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