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体育哲学的丫些问题体育运动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体育商品化”析体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对配备一、二、三线训练队伍方案合理性的分析和论证 一一运动训练科学管理问题之三古代马毽伴奏音乐考身寸礼成因初探论老庄哲学对内家拳的指导和影响(上、下)汉印中所见的体育活动公孙氏舞剑辩陆游养生之道不属睡功派对中国武术史的一些看法 一一与习云太同志商榷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蔡元培体育思想试析旧中国的篮球运动浅谈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作用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麦克乐韵律体操史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世界体育峨眉岁汉拳六合…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慢拳快教"是依据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教育学等理论应用于太极拳教学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证明"慢拳快教"教学法不仅能有效节约教学时间,而且对正确建立太极拳动作技术图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均有显著性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民族聚落为田野考察点,以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7个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生存与传承等问题。研究发现: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场域和主体实践空间;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传承表现为“血—地—业”交织而成的多缘并存的承继状态。具体而言,贵州麻江县龙山镇的苗拳、贵州黎平县觅洞村的黑虎拳和广西平果县春德村的春德壮拳以“血缘”为主导,河北沧州市孟村的八极拳和贵州独山县塘香村的布依拳以“地缘”为主体,云南盈江县喊撒村的孔雀拳和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的土家余门拳以“业缘”为主干;民族聚落中少数民族武术拳种的“师缘关系”是维系其多缘并存的纽带,“德行礼仪”是其文化品性的律令,而“功有其法、舞有其套、击有其术、拳有其理”是少数民族武术拳种技理意涵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图文并茂”是明代传世拳经图谱的重要特征和知识表达方式。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展开研究。研究认为:①武术拳经图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并茂之理想,并在明代“礼下庶人”的社会背景下,以政治制衡、艺术熏染和文化互动为逻辑支点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文并茂格局。②其图文并茂实践不仅涵盖了因图图互构、文字点醒、图文互渗等内容而产生的“图文互文”,还包括由于图文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而形成的“图文缝隙”。作为明代拳经图谱 “图文并茂”实践的一体两面,“图文互文”和“图文缝隙”相互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的武术视觉景观。③立足“图像转向”视角,需重新审视明代拳经图谱中武技的视觉化保存,形象化呈现,神秘化赋魅的历史经验,旨在丰富拳谱研究的传统范式,反思“文贵图轻”的普遍观念,以期为当代武术图文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呼应当今“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5.
八极拳     
八极拳是我国武术运动项目中一个比较古老的拳种。我们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将目前广为流行的传统八极拳套路加以整理,供武术教学和训练时参考。八极拳,古称“巴子拳”、“钯子拳”、“八子拳”、“坝子拳”等,是一种动作朴实,刚劲有力,“以短制长”,套路短小精悍,架势清晰的拳种。基本手法以贯、冲、砸、搂、压、缠、推、搓、刁、架、削掌为主。基本腿法有弹踢、震脚等。  相似文献   

6.
青龙拳(上)     
一、说明福建汀州府巫必达在福建少林寺学拳后,落户湖南湘潭。人尊”“巫始阻家”的家拳(湖南四大名家之首)创始人巫必达之第五代传人黄忠义,在原有拳术的基础上创编青龙拳。黄忠义深得“巫家”真传,他把“巫家”五路拳术精华融合少林散手击法创编出实战性强,又具有巫家独特风格的“阴阳出进手”,又称“连环扣手”,在此基础上发展创  相似文献   

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文化学和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打”与“不打”的二元认知形象进行了研究,意在澄清对中国武术能打形象的习惯性认知偏见,还原中国武术形象的本原。研究认为:对于武术形象的认知,“打”是民众对武术的习惯性认知,“能打”是武术的原初形象。然而武术外显的“打”并不是“为打而打”,而是“为不打而打”。武术的“打”是一种技击技术,“不打”是一种技艺境界。从“打”到“不打”,体现了武术从务实到务虚、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转变,同时也是武术艺术化追求所在。“不打”以“打”为原点,通过能“打”的假想和预设,塑造了拳理、拳法、拳势三位一体攻防技击表意的武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9.
运用专家访谈、观察和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赛和2012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中81名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优秀组运动员在拳法、腿法、摔法、拳+拳、拳+腿、腿+腿、拳+腿+摔、腿+摔、截击、挡+腿、闪+腿技术成功率上都显著优于普通组;2组运动员的主要技术和防反组合技术的局总使用次数呈现出随级别递增而逐渐减少的趋势;优秀散打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呈现出以拳+腿和拳+拳为主要进攻组合技术,以格挡为主要防守技术,以挡+腿和闪+腿为主要防反组合技术的运用特征,需要加强的是强化拳腿技术得分效果、发展快摔技术、突出截击的实效性和闪躲技术的运用能力。旨在通过对优秀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结果为散打技术发展趋势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六合通臂拳     
早在明代就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记载,至清代成丰年间有僧人授河北省静海县看瓜人李汉爷通臂拳术,后有谭嗣同之师胡致廷善通臂拳法,被誉称“通臂猿胡七”。清末,通臂拳繁衍丛生,京、津有“白猿门”、“行门”,山西有“洪洞通臂”,浙江人祁信、祁大昌父子传“通臂猿猴”与“六合通臂”,河北沧州一带流行“廿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至今通臂拳路更加发展,有“五行通臂拳”、“六合通臂拳”、“白猿通臂拳”、“劈挂通臂拳”、“少林通臂拳”、“通臂掌”以及“通臂螳螂拳”、“猿鹏奇势”、“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十二连环拳”等。各地风行的通臂拳在拳的演练风格上虽  相似文献   

11.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导修课"(tutorial)是一种辅导和引导性的课程,它和讲授性课程(lecture)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辅助和相互补充的良性关系,"导修课"是"讲座课"的延伸、练习、发言、论辩的部分和场所。"导修课"是开放型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论辩以及表达自我的场所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论述了体育教学的灵魂的时代意义。提出在实施“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归宿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5.
“教无定法”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案例教学是这一理念的一种实践且较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本文介绍了“大案例”与“小案例”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发展三形态"理论的逻辑引线,指出当下社会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具体形态——"能力依赖"。这一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本土化形态,它既是对"人的依赖"的否定和扬弃,又是对"物的依赖"的批判和超越,同时又是"自由个性"形态在当代的具体实践阶段和应然形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面临着从国际到国内、党内一系列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丰富并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 ,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在于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使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三个代表”重在学习和践行 ,要同违背“三个代表”要求的错误作斗争。  相似文献   

18.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京梅  虞定海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74-1075,1078
为了给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的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参加三个月五禽戏锻炼的年龄50~69岁的50名中老年人锻炼前后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男女中老年人免疫机能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女性受试者免疫力提高较快;60~69岁间受试者免疫力提高较快.结果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会影响中老年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对中老年人的免疫力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高校"两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是高校"两课"教学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的社会背景.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的选择,很好地贯彻了"两课"课程新方案,探索出了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两课"教学新模式.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是"两课"教学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品质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根本方法;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和桥梁;走实践战略之路是基于对"两课"教学目标的战略思考,是基于对"两课"教学走民主化道路的战略思考,也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品质的战略思考."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方案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