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高原训练期间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机能状态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以10名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亚高原训练期第1至4周的赛前训练阶段,第5至6周的赛中阶段和第7至8周的赛后调整阶段的每周休息日,使用美国Omega 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进行仰卧位状态身体机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自主神经指标(Avag、Asym、TI、LF/HF)、心电变异及脑直流电位指标(ASI、ANSI、RP)和心脏系统状态指标(SI、FI、ARI)。结果: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Avag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Asym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赛中与赛前阶段相比Avag、Asym和TI分别下降0.03%、0.09%和0.23%,LF/HF升高0.53%;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中Avag明显下降0.34%(p<0.05),Asym、TI分别升高0.15%、0.03%;LF/HF升高1.07%,显著高于赛前训练阶段(p<0.05)。ASI出现下降趋势,ANSI、RP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ASI下降0.03%,ANSI、RP分别上升0.02%和2.10%(p<0.01);赛后调整阶段相较于赛前ASI下降0.05%(p<0.05),ANSI、RP分别上升0.02%、2.33%(p<0.01)。SI、FI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ARI在赛后调整阶段有所下降;与赛前训练阶段相比,赛中阶段SI和FI分别上升0.02%和0.15%;赛后调整阶段SI、ARI分别降低0.20%、0.09%,FI指标与赛中阶段相比下降0.21%(p<0.05)。结论:1)8周亚高原训练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自主神经变化特点主要受到低氧环境和训练负荷刺激,低氧环境刺激更倾向于影响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而中后期主要受训练比赛安排的影响;2)8周亚高原训练对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增强运动员抗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所帮助。3)8周亚高原训练结合高强度比赛造成运动员赛后调整阶段的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能力指数下降、疲劳恢复效率降低。应科学调整亚高原训练的时间和负荷强度,上高原前应强化坐姿残疾人冬季两项男子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注重监控心脏系统状态和保护残肢末端微循环,保证残疾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适应与疲劳恢复。  相似文献   

2.
采用模拟比赛情景训练的方法,对16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应答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心泵功能:HR和LVET呈相反方向变化;SV、CO、SI、CI变化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2)心肌收缩力:dz/dtmax、HI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Q-Z间期逐步减小;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3)心脏做功:CWI呈逐步上升趋势,回合间呈显著差异,P<0.05;(4)心血管机能:SP、MAP逐步上升;DP、TPR前两回合逐步下降,第三回合上升;C逐步下降.第一、二回合比,SP、DP、TPR存在差异,P<0.05;二、三回合比,MAP、C存在差异,P<0.05.结论:部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对模拟比赛具有较高的应答性,且呈现特定的规律,这对选拔散打人才,评估散打运动员心脏功能,科学指导散打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亚健康人群心功能的风险评估参数,为亚健康的干预提供实验依据.根据《非体力劳动者亚健康评估参考标准》的调查表以及生活习惯调查问卷筛选出40~59岁无心血管疾病的亚健康和健康女性人群,分别测定心功能各项指标.研究发现安静时亚健康组CO、SV均小于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定量负荷后即刻CO、CI、SV、SI均小于健康组,SVR、HR均大于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定量负荷后3min末两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定量负荷后5min末,亚健康组CO、CI、SV、SI均小于健康组,SVR大于健康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亚健康人群安静时CO、SV低于健康人群;定量负荷后即刻CI、SV、SI低于健康人群,可以考虑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估心血管亚健康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化指标研究优秀散打运动员运动训练后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规律,并对运动员机能状态和训练效果进行评定,为运动训练的测试评定提供参考意见.以国家散打队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备战多哈亚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应用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监控.结果:男运动员的RBC值在赛前7周、6周、5周、3周、2周显著低于赛后2周的结果(P<0.05).Hb在赛前有一定波动,但与赛后2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男运动员WBC值在各阶段都处于正常值范围.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比赛前与赛后2周结果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变化.T值在赛前4 d明显低于赛后2周结果(P<0.05),BUN值在赛前与赛后2周结果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CK值在赛前4周明显高于赛后2周的结果(P<0.05).结论:1)国家散打队男运动员在亚运会赛前训练安排比较合理,使运动员保持了较好的竞技状态,赛前各项生化、免疫指标也处于良好的水平,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运动员睾酮值与其机能状态并是不完全同步的,必须综合Hb、RBC、BUN以及免疫学等指标,结合训练实际情况,对运动员个体进行纵向比较,才能较全面了解运动员机能状况.  相似文献   

5.
赛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极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型比赛以及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世界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介于2到9周之间,大部分为3周,可通过“赛后赛”反推赛前训练的适宜时间.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是减量提质,运动员的各种生理迹象是赛前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现代竞技游泳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控制和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甚为重要.赛前训练阶段常用的方法手段有模拟比赛训练、测验比赛及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名健将以上运动员(全国冠军以上4名)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下高原后12 d(赛前10 d)的训练成绩,生理生化、免疫指标,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指标等.实验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专门的赛前训练安排,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2) 脑功能指标如信息熵离散,信息熵集中的主震荡水平离散或右移,均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血清尿素氮等只能反映运动员的一般功能状态,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地居民对南京青奥会感知的纵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纵向比较法等,对青奥会举办前三个月和举办后三个月的同一居民进行跟踪调查,以社会交换理论及展望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本地居民的角度探讨青奥会赛前赛后居民在社会、经济、环境正负方面感知的变化。研究表明:从居民角度,南京青奥会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且居民在赛后对青奥会影响的感知水平有所增强;居民在青奥会赛前和赛后感知变化显著的方面包括青奥会对社会的正面影响、青奥会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青奥会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据此,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未来我国举办各项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建议与参考:(1)加快促进赛事正面影响,加强遏制赛事负面影响;(2)制定长期的后赛事发展战略规划,提高赛后感知水平;(3)适时改变相关政策,提高赛后经济正面影响和环境影响感知。  相似文献   

8.
冬泳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冬泳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XXC-D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日本光电7503型三导心电图机、RGZ-RT型体重秤和(酶法)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仪器,检测厦门市40名中老年冬泳者的冬泳前后心电图、血液粘稠度、血脂等指标并对比分析。结论:1)冬泳能改善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表现为脉率(PR)、收缩压(SP)和心肌耗氧量(HOV)的数值降低;而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搏指数(SI)和心脏指数(CI)的数值则无明显差异。2)冬泳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粘滞度)的作用,对预防中老年人的HVS有一定意义,表现为血细胞压积(HCT)有代偿性增高。3)冬泳可降低中老年人血脂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浓度,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4)冬泳可加快中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血管紧张素I的分泌,增强心血管的顺应性,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普通大学生极量运动前后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特征,研究对极量运动敏感的超声指标;并分析极量运动前后心脏超声指标与有氧耐力间的关系。方法:以无系统训练经历的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Brcue法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利用超声心动图仪监测安静时、运动后即刻、3 min、5 min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1)心脏超声指标中,心输出量(CO)、心率(HR)极量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恢复期显著降低(P<0.01);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恢复期显著升高(P<0.01);SV男生运动5 min与安静时相比降低0.70 mL,女生增加0.16 mL,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2)男、女生运动后即刻LVET分别减少130.30、115.30 ms,运动3 min分别升高46.12、49.27 ms,运动5 min分别升高31.37、29.57 ms,与安静时相比分别低52.47、36.46 ms;运动后即刻HR分别增加74.13、82.42 次/min,运动后3 min分别减少42.43、40.09次/min,运动后5 min减少4.87、12.02 次/min,与安静相比分别增加35.8、30.31次/min;男、女生EDV与安静时相比,分别减小32.15、21.57 mL,运动后3 min分别增加12.88、13.70 mL,运动后5 min分别增加13.23、4.21 mL,与安静时相比分别减少6.02、3.66 mL。3)男大学生CO、SV在安静时、运动后即刻、3 min、5 min与VO2max相对值的相关均具有显著性(P<0.01),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647、0.706、0.746、0.694和0.686、0.715、0.695、0.672;女大学生CO、SV与VO2max相对值的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713、0.702、0.661、0.685和0.705、0.692、0.719、0.654。结论:极量运动后即刻LVET、HR、CO、ESV、EDV等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显著,运动结束后逐渐恢复,运动后5 min除SV外均未完全恢复;EDV、HR、LVET是极量运动敏感的心脏超声指标;CO和SV与VO2max关系密切,尤其运动后3 min时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传统穴位针刺对运动应激后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在运动比赛应激后和实验室内递增负荷运动后,穴位针刺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对12名参加全国拳击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后2min内末针刺和针刺足三里穴,并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测试,发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左室平均排血速度(SV/LVET)、心脏效率(LV/mV_o2)均有显著性差异;对31名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给予两次相同的递增负荷运动,在恢复期的10min内,一次进针双侧内关穴与另一次未进针穴位相比,由同步记录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到COI在恢复期第5min起作用、ESV在恢复的第10min起作用,而HR、EDV的均值分别在第5和第10min均有显著性效应,提示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提出穴位针刺的留针时间、捻转、提插方向、针刺的强度、深度以及被试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均对穴位针刺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参加比赛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理机能反应及比赛后的生理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测试监督 ,搜集较完整的数据资料 ,为今后在高海拔进行自行车拉力赛及自行车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从此次自行车拉力赛的科研测试结果分析 ,运动员在高海拔上进行自行车比赛时 ,身体机能基本处于良好状态。在控制好量和强度的同时 ,在此高度上进行自行车比赛是可行的。在海拔 40 0 0米左右的高度上进行比赛 ,应做好赛前运动员的身体检查工作 ,并且要搞好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膳食补充 ,确保运动员的体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对中方10名竞走运动员(世居海拔2260m)和日方10名竞走运动员(居住平原,10m)在青海多巴高原的训练基地(海拔2366m)和平原(海拔10m)训练期间进行了4min递增负荷实验的血乳酸,心率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原训练初期与后期相比,中日双方运动员的无氧阈速度ATV分别由3.of士0.42m/s、2.78±0.52m/s升至3.22±0.25m/s、3.30±0.34m/s,血乳酸一速度曲线右移程度较大。中日运动员高原训练后期和初期的同级负荷运动心率相比均有所降低。同时从ATV与比赛平均速度的相关系数看(男子运动员r=0.85,P<0.01;女子运动员r=0.65,P<0.05)它们之间存在较高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用低压氧舱模拟海拔 40 0 0 m高度对大鼠进行 1~ 3周耐力训练 ,观察其对大鼠骨骼肌蛋白质代谢及肌糖原和血清睾酮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 :模拟 40 0 0 m海拔高度进行 1~ 3周耐力训练后 ,大鼠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显著增强 ,血清睾酮含量显著降低 ,而肌糖原含量升高不明显。过高海拔高原训练对骨骼肌机能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故高度应选择在海拔 40 0 0 m以下。睾酮含量降低、抗蛋白质分解作用下降可能会加剧高海拔环境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增强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3200~3800 m的海拔梯度上,利用BIOLOG和冗余分析的方法,对细菌功能多样性和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碳氮磷等土壤的基本性质可以解释46.6%的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土壤中有效磷的贡献最大,它可能是青藏高原上限制土壤细菌功能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子. 由于海拔梯度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温度的变化,对细菌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按摩、恢复骑行和休息三种消除疲劳方法对男子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法,在连续三周的场地专项训练课组间20 min间歇时间内将10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按摩放松、恢复骑行和完全休息的消除疲劳干预。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为行进间(以20 km/h初速度出发)500 m×4组(传动比50×13)。按摩放松为双侧下肢骨骼肌快速、兴奋按摩,主动恢复骑行为使用公路自行车进行小负荷高频率放松骑行,完全休息则为每组训练结束后安静休息,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分别记录运动员四组行进500 m总成绩及三个166 m分段成绩。结果:1)运动员在完成第三组500 m骑行时,与第二组相比仅按摩组的成绩明显提高(P<0.01);按摩组完成第二三组500 m的后两个166 m分段成绩较另两组要好。2)恢复骑行组完成第四组500 m的总成绩仅下降了0.88%;且完成第四组三个166 m分段成绩仍能维持较好的水平。结论:按摩放松对于保证运动员完成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强度具有一定作用,而积极的恢复骑行在预防疲劳积累方面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模拟高原环境下急性骑行对自行车驴友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7名华南农业大学一年级男性学生,平均年龄19.80±0.83岁,为自行车驴友,没有高原旅行经历。受试者分别在常氧环境和模拟常压低氧环境(氧含量16.8%)进行踏功率自行车运动,强度从50W(50rpm)开始,每3min递增50W至250W,然后要求受试者以最大能力运动至力竭,测试指标包括运动前、每级负荷后即刻和运动后心率、RPE、血乳酸及力竭时间。结果:两种环境下的心率与RPE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在模拟高原环境下从150W至250W以及力竭后心率上升幅度高于常氧,而RPE从150W后至运动结束时也高于常氧环境,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力竭时间非常显著性缩短(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自行车驴友骑行能力有一定下降,提示自行车驴友初入高原时要适当降低骑行强度及作适当的休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中长跑运动员心率变异性特征。方法:云南师范大学男子中长跑运动员12名,设为实验组,普通大学生12名,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安静状态下10 min短时心率变异性进行时域、频域及非线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时域各项指标平均RR、RMSSD、pNN50、SDNN/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频域各指标中HFn.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Fn.u.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LF/HF比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和高原地区普通大学生相比,中长跑运动员具有较高的心率变异性和较大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且与平原地区相应人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水平公路自行车运动员急性低氧运动时肌氧饱和度特征。方法:采用交叉设计,通过无损近红外光谱学技术(NIRS)连续监测17名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常氧和低氧(模拟3 200 m,FIO2~14.0%)急性递增负荷运动时肌氧饱和度、心肺功能及通气指标的变化。结果:1)在4个不同功率等级低氧Δ[O2Hb]均显著高于常氧对应值,Δ[HHb]在50%、75%和100%最大功率时均显著低于常氧对应值,而Δ[THb]在各相对功率等级时无显著性差异。2)低氧时通气无氧阈(VT)和最大摄氧量(.VO2max)对应的HR、SpO2和Power皆显著低于常氧对应值。低氧时VT和.VO2max对应的低氧通气指标(V.E/V.O2、.VE/V.CO2)皆显著高于常氧对照值。结论:反映心血管系统与肌肉代谢耦联的低氧通气反应(HVR)是肌氧饱和度变化的基础,是肌氧饱和度反映肌肉代谢疲劳的重要生理机制。而提高运动员高原低氧时的HVR是提高其耐缺氧能力的基础,是进而提高有氧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综合献资料发现:训练方式、体表面积、性别、年龄、遗传等因素均能影响心脏对运动的适应,评价心脏对运动的适应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耐力运动中心脏的适应与练习血压有关;划船运动员心脏适应的生理学界限高于正常值;足球运动员由于从事高频率的间歇练习,其心脏指标变化幅度大于400m跑运动员;运动员心脏舒张期功能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现场观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第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外运动员的比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 :现阶段我国公路自行车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有所提高 ,个别运动员已具备世界水平的实力 ,但队员之间水平落差太大 ,实力不均衡 ,直接影响到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国运动员存在着爬山能力差 ,下山技术差的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