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后骨骼肌的改善及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的影响,为更好的缓解骨质疏松提供运动医学的科学依据。方法:3 月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去卵巢组(OVX 组),全身振动训练组(OVX-V组),每组10只。8 周去卵巢建模成功后,OVX-V组开始振动训练(7 d/周,2 次/d,15 min/次、间隔 10 min,振动频率50 Hz、振幅 0.9 mm),其余2组正常饲养。8 周 后,测定子宫湿重、子宫内膜厚度;ELISA检测E2、P、T4的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STN 、Act RIIB、Akt、m TOR、FoxO1的表达。结果:与OVX 组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后大鼠体重减轻、抓力增加;子宫湿重、子宫内膜厚度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激素水平E2和T4明显升高;并且振动训练显著下调Akt, mTOR,p-Akt 和p-mTOR的表达,显著上调MSTN,ActRIIB, FoxO1 和它的磷酸化表达。结论:8 w全身振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骼肌质量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蛋白合成抑制蛋白降解。MSTN有望作为一种新的肌肉力量评价指标,联合振动训练应用于运动训练和运动康复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田径运动员进行8周振动训练,对比训练前后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及身体成分的变化,旨在了解数周振动训练对提高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探讨振动训练对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为田径运动员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20名青年男性田径运动员,随机分为振动组10人,对照组10人。振动组采用振动训练台30 Hz频率、2 mm振幅对下肢进行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对照组则进行8周传统的下肢力量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成分测试和下蹲跳测试(CMJ)测试。结果显示,振动组与对照组8周训练前后CMJ成绩出现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变化(P>0.05)。振动组与对照组组间CMJ成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骼肌含量和体脂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得出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8周振动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下肢肌群爆发力,且效果比传统器械力量训练更为明显,但对运动员身体成分组成影响效果并不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查阅文献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从田径专项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力学的角度 ,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 6种发展膝关节力量专项练习手段的训练效果进行实验性研究。通过 8周的实验性训练 ,采用等速测力仪对 11项评价指标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证明 :实验性训练对提高膝伸肌群快速力量的效果要优于膝伸肌群最大力量的效果 ;对膝关节屈肌群最大力量的训练效果要相对好于快速力量的训练效果 ;各项训练手段对发展膝关节前后肌群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但对带有水平速度跳跃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显著效果 ,而且对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专家咨询、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外力量训练学术研究领域百年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对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国家/地区、研究机构、作者、来源出版物、资助基金、学科等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识别出了肌肉肥大与力量增长的生理生化基础、抗阻力量训练与内分泌激素的关系、抗阻力量训练中的物质补充、抗阻力量训练与骨骼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抗阻力量训练对身体成分及骨矿密度的影响、不同肌肉工作方式对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包括各类疾病患者)的力量训练问题研究等7个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力量素质训练文献的研究,结合训练学规律,归纳出篮球运动员在赛季中力量素质训练的时间安排、负荷调控以及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以期对我国CBA联赛运动员赛季中的力量素质训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的小分子RNA。miRNAs能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骨骼肌增殖、分化和再生。运动诱导骨骼肌生理性适应机制涉及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取决于训练量、强度、训练的频率和蛋白的半衰期。并且这些适应性的特征表现和运动方式有关。但这些生理性适应性变化和确切机制并不清楚,存在非常复杂的基因调控网路。骨骼肌特异性miRNAs的发现,为运动诱导骨骼肌生理性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认识运动性骨骼肌适应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验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肥胖男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运动训练,旨在探讨不同运动处方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效果;研究发现,无论是耐力运动处方、力量运动处方、还是柔韧运动处方都能起到瘦身的作用,但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耐力运动处方可以人体皮脂厚度显著性减少,体重也会发生非常显著性变化,人体的身体质量指数也会显著性非常变化,而力量运动处方虽然使体脂率降低,但体重的下降量却相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力量训练会增加骨骼肌的体积。  相似文献   

8.
健脾补糖对过度训练脾虚大鼠骨骼肌GLUT4和P38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健脾补糖对过度训练大鼠骨骼肌的糖转运和MAPK转导通路中P38活性的影响.通过6周递增大负荷游泳训练,观察过度训练和健脾补糖对胃肠的吸收功能,骨骼肌的糖转运、储备和P38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过度训练脾虚的大鼠的骨骼肌MAPK信号转导系统的P38途径虽然被激活.但骨骼肌的葡萄糖转运和糖储存被低血糖和胰岛素所抑制.因此没有明显改善骨骼肌的肌糖原储备.2)健脾补糖从改善胃肠功能、增加能源物质的摄入、提高抗氧化能力等多靶点激活了P38,使骨骼肌对葡萄糖的转运速度与合成速度均加快,在末次运动后24 h就使肌糖原达到了明显的超量恢复状态.  相似文献   

9.
中药强力手段及力量练习对骨骼肌生理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药强力手段和力量练习对增强骨骼肌力量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选取年龄在22~23岁的健康男性48名,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力量训练组、中药力量训练组,进行3个月的实验.许多研究提示,提高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必须提高骨骼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及CP--ATP的容量.据此认识,利用中药进行科学配方,着重增强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功能轴、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以及迷走--胰岛系统的功能,进而加强机体骨骼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肌肉收缩能力,充分考虑了机体消化--吸收--蛋白质合成整个功能链的均衡提升.结果表明:本中药配方和力量训练结合能更有效地促进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肌肉质量负调控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在低氧和运动调控骨骼肌质量中的作用,将SD大鼠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运动组、低氧暴露即刻组、高住低训即刻组、低氧暴露复氧1周组、高住低训复氧1周组。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采用人工模拟氧浓度13.6%的低氧环境进行间歇性低氧暴露,每天晚上在氧浓度13.6%低氧舱内低氧暴露12h,共4周,实验后取腓肠肌称重,采用RT-PCR方法测定腓肠肌myostati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1)与常氧对照组比,高住低训即刻组体重显著下降,腓肠肌质量显著下降(P0.05);2)与常氧对照组比,常氧运动组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3)4周低氧暴露后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复氧1周后被完全抑制;4)4周高住低训后骨骼肌myostat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复氧1周后被完全抑制。高住低训后骨骼肌质量丢失,myostatin mRNA表达上升。提示高住低训调节骨骼肌质量可能与运动、低氧调控骨骼肌myostatin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肌肉力量训练神经适应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力增加,神经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是力量训练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从运动单位募集、放电、协调与同步,力量训练中枢适应等方面对肌肉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与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阐明其研究的现状。运动单位募集遵循尺寸原则,不同收缩方式募集控制策略不同;运动单位放电率的变化对肌肉力量产生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运动单位同步与肌力的关系尚不明确,力量训练可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变化,由于技术与方法的限制,这方面的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骨骼肌纤维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研究条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研究发现,除发育因素外,神经支配,运动训练,负荷或去负荷,激素以及衰老等各种因素均对骨骼肌纤维的特异蛋白质表达产生影响,乃至改变肌纤维的种类和肌肉的肌纤维组成。对于成体已发育成熟的骨骼肌来说,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肌纤维转化,似乎都与神经支配和神经-肌肉或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有关。目前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理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以Chin等根据对成肌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率先提出"骨骼肌特异纤维类型基因表达受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依赖性转录信号途径(signaling pathway)控制"这一学说为代表。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成熟,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FAI)患者的恢复和促进效果,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采集两组受试者 (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本体感觉训练后,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与传统的力量训练相比,本体感觉训练具有较好的节奏感及趣味性,且更易开展;本体感觉训练更能均衡发展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以及增强肌肉力量等,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机体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振动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力量训练方法,结合传统阻力训练的振动可根据专项动作的要求有效地增加目标肌肉力量、爆发力,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关注。总结已有文献中振动训练对力量和爆发力的短期效应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想象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想象训练对运动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为了研究想象训练对肌肉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想象训练在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想象训练对增加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有明显效果,想象训练对运动员肌电图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投掷项目最后用力技术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对铅球、标枪、铁饼最后用力技术进行科学的研究,得出:铅球、标枪、铁饼三者最后用力时起点不同;器械的出手路线不同;三者最后用力动作决定成绩的因素相同;用力的顺序和目的相同;用力顺序中的"用力"是人为的用力过程,不是被动过程,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从而为投掷运动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骨骼肌疲劳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骨骼肌疲劳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是源于神经传导,而在肌肉本身.其中E-C耦联阻滞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外广泛采用电刺激方案建立离体骨骼肌疲劳模型进行膜电位和肌力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浓度对膜电位和骨胳肌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高住低训抑制大鼠骨骼肌mTOR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运动和低氧影响骨骼肌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分为6组:1)28 d组,包括对照组、常氧运动组、低氧暴露组、高住低训组;2)复氧7 d组,包括低氧暴露复氧7 d组、高住低训复氧7 d组,每组6只。常氧运动组进行4周的跑台运动。低氧暴露组白天与对照组在常氧下生活,晚上在氧浓度13.6%低氧舱内低氧暴露12 h;复氧7 d组进行低氧暴露后复氧7 d。高住低训组每天运动后1 h进行低氧暴露。实验后取腓肠肌称重,采用western blot测定mTOR蛋白表达。结果:1)28 d常氧运动后骨骼肌mTOR蛋白表达明显上降(p<0.05);2)28 d高住低训后骨骼肌mTOR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复氧7 d后显著回升(p<0.05)。结论:运动和低氧调节骨骼肌mTOR蛋白表达,提示高住低训抑制骨骼肌生长可能与运动、低氧调控骨骼肌mTOR信号并影响蛋白翻译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系统评价加压训练对受试者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为不同人群选择加压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加压训练""血流限制训练""阻血训练""KAATSU""KAATSU Training""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Occlusion Training"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读秀、Web of Science、Pub Med、Elsevier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踪的方式,获取所有有关加压训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估文献质量并从文献中提取反映加压训练效果的有关数据。筛选后共纳入研究文献47篇(中文7篇,外文40篇),其中高质量文献40篇,低质量文献7篇,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加压训练能够显著增加受试健康人群的上臂围度及上臂横截面积、大腿围度、大腿横截面积、股四头肌横截面积(P<0.05);加压训练对受试运动员的上臂围度、大腿围度及康复患者的大腿围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5)。2)加压训练对受试健康人群的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膝伸1RM力量等指标的增加效果显著(P<0.05);对受试运动员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深蹲力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P<0.05);对受试康复患者的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及膝伸1RM力量增加作用明显(P<0.05)。结论:加压训练具有降低受试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改善受试者肌肉形态及功能的作用,并可作为传统抗阻训练的补充手段适用于康复患者恢复肌肉适能、健康人群增强肌力、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等多个方面。建议:加压训练应根据受试对象的个体特征,合理设置加压强度、训练强度及训练周期,以保障其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