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中国古代体育地名不仅是地域方位的符号,更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折射和活化石。探寻中国古代体育地名的文化渊源,挖掘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并由此分析它的现代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及推进现代体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古代体育地名渊源于武举体育活动、渔猎活动、军队体育活动、民间娱乐竞技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器械、武士名称、王宫贵族观赏与竞技体育等七个方面,具有延续性、多样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发挥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播、文化联想等文化功能。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古代体育地名文化,使之发扬光大并赋予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地,而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却严重缺失。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传承发展、学校体育摆脱尴尬处境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需要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加强专项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调研、对比法、演绎法等分析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的文化差异,及其碰撞的历史过去与当下形态等,指出由于传播力差异造成中西方体育比重失衡,但认为碰撞与交融是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出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突破西方现代体育文明预设与现实的未来构想:1)积极参与世界体育文化图景建构;2)大力开展传统体育传承教育活动;3)牵手媒体:开掘传统体育媒体化之路;4)"联姻商业":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5)学界支持:使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部体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部文化中的一种显文化,它在意识层面、外显形态上均强烈地反映着历史、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它有着深厚的底蕴。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时节性等主要属性进行分析研究,寻求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部体育发展影响的规律及其对策,探索西部体育的发展繁荣之道。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文化进化为基本视角,以人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价值指向为主线,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休闲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兴起作了多层面的分析,确立了休闲体育的文化立场,为认识休闲体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对体育的发展阶段作了历时态的划分,从文化形态更迭的意义上说明休闲体育的出现是体育意识还原和价值回归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阐述了以人为本,融入生活的现代体育观。  相似文献   

6.
1840年后,在西方近代体育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向现代转型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抗拒的趋势。民国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转型,在观念、内容、形式、价值、组织方式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生成了现代性的文化特质,从而创造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续的条件,也为今人延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奠定了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法、田野访谈等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对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场域发展思路,希冀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藏族传统体育源于藏民族一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藏民族的历史与发展进程,根植于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历史渊源、现存困境、具体进路三个层面对新时代藏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践进行深度解读,认为当代藏族传统体育传承实践受西藏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方式变迁、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传承方式式微、现代体育冲击以及自身理论与实践贫乏等因素制约。提出借助新时代发展的契机,依托文化建设,构建藏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旅游、节庆、学校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等传承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与劳动的互补关系认识体育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体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体育的上位概念不能在体育科学体系内探寻;体育以教育为上位概念外延失之过窄;体育以文化为上位概念内涵失之笼统;体育以人的活动为上位概念是合乎历史逻辑的自然选择。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体育的特有属性是以自我的身体活动为基本的活动方式实施改造。体育运动以自身自然为活动对象;生产劳动以身外自然为活动对象。它们不仅具有活动过程的同构性,而且在活动的性质和对象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的互补关系,其实质是人类改造自身与改造环境的统一;同时也表明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活动。  相似文献   

10.
真义体育解构大体育基于的是相异的理论范式,两者商谈体育本质逻辑基点不一致;以身心二元身体观为支撑的体育观不能培养完善的人;体育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契合社会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不能抽空历史谈体育;体育是一个多义词,应当跳出教育的体育看身体文化的体育;最后提出认识体育须持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  相似文献   

11.
对河北省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现状展开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高校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承情况并不均衡,很多高校的体育内容不包含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在河北省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小,项目也较单一,大学生参与度不高。对此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加强理论研究,大力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教学制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作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和体育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一、二年级体质健康明显上升,三、四年级逐渐下滑,但与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前比较,下滑趋势有所减缓;(2)随年龄成长,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逐年增长,身体素质逐年下滑,特别是耐力下滑最快,反映大学生缺乏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体质下滑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随年级增长,大学生体育人口迅速减少,体育人口三项指标中锻炼频率减少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实现因素主要由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组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价值在于:通过传播实现自我增值、实现与社会传播交往、实现教育价值、实现对社会调控、实现对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形成自我的文化流。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探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快民族体育文化的社会化及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构建“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职院校在开展"阳光体育"中所表现的特殊性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阳光体育"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必须从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监督与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5个方面入手,落实"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保障高职学生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取运动项目,参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方法,研究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们在课外有组织地进行运动训练能有效增强体质,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西点军校德、智、军、体等多育并举,其体育运动对学员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参观访问,阐述了西点体育运动的开创与发展的历程、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活动、体育工作人员与场馆设施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军事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08北京奥运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是广大师生开展竞技体育、娱乐体育以及休闲体育等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它与奥林匹克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2008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促进,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促进对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促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以体现时代精神、倡导课程文化建设的新视野为依据,提出了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就是"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成"。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实践中的切入点是: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课程内容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取向,课程文化是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最佳视点,课程实施重在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要体现整体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