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发现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大学生体育态度有明显的性别主效应,表现为男生更注重社交、追求刺激,女生更注重审美。跨年级学生体育态度纵向比较显示,大学三年级学生体育态度不及一年级学生积极。  相似文献   

2.
借助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层次、学校类型和生源地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进行身体锻炼干预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锻炼强度下,对照组中,男女生和初高中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中,中小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大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2)相同锻炼强度下,实验前女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而实验后男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女生,差异显著;重点学校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于乡镇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中生所承受的心理应激显著大于初中生,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是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最大,其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且相互间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242名中学生和526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便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流行现状及特征,以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决策和立法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结果显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较高(51.2%),并呈现出男生高于女生,中东部地区低年级学生的伤害率高于高年级学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诱发原因主要是运动安全意识不足,自我保护技能不强等生源性原因,并呈现出性别和年级差异;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主要为擦伤(33.9%)、扭伤(25.1%)拉伤(19.2%),伤害部位主要为膝关节(18.0%)、踝关节(16.0%)、手指(14.0%)、小腿(12.0%),二者亦具有性别和年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应充分考虑到性别、年级和地区特征,以便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4.
探讨性别对中学生休闲运动参与的心理需求、参与动机、运动满意和幸福感等因素的影响,并利用结构关系模型拟合验证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性别在中学生心理需求、参与动机和运动满意上差异显著;(2)中学生心理需求、参与动机、运动满意和幸福感等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适配度达到可接受标准,并适用于不同性别的样本;(3)中学生心理需求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均呈正相关,与无动机之间呈负相关;(4)内在动机与运动满意之间呈正相关,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与运动满意之间均无相关;(5)中学生运动满意与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其中,与幸福感相关性最大的是放松满意,其次是心理和社会满意,相关性最小的是生理满意,而教育满意和美感满意与幸福感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并实施体育干预实验研究,探讨在我国化背景下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体育干预策略对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学生、中学生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发展各自具有一定性别、年龄特点,随年龄增加,身体自我概念不断向前发展,但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发展任务;(2)初三年级(15岁)是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3)总体看,体校生身体自我概念在各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中学生,且两的性别差异也十分显;(4)不同专项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各子维度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5)运动锻炼能影响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改变中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对终身体育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目标动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个年级学生在运动技术掌握目标动机上基本不存在差异;不同性别学生运动技术掌握障碍动机上差异不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运动技术表现目标动机方面差异较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运动技术表现障碍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提出教师要积极创设体育运动参与目标动机的良好氛围,加强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加强对体育生活方式宣传,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了解影响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因素,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体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器材设施、体育制度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运动场所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也具有差异(P<0.05),课外体育和体育信息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器材设施、课外体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体育教学、运动场所、体育制度和体育信息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性别对认知体质和健康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不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学校的体育环境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器材设施是构成学校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概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影响其健康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体育锻炼态度和身体自我观念与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影响,以锻炼态度、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5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女生锻炼状态不乐观,身体自我意识水平较低;(2)高中生锻炼积极性和生活满意感较低;(3)锻炼程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等心理因素有一定影响;(4)锻炼态度对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存在着特定的影响作用.结论:中学生锻炼态度对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生活满意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备因素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三、大四的学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大一学生;4)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趋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政策及其目标实现为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与干预理念、策略以及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青少年健康行为促进与干预政策和目标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我国青少年锻炼行为健康促进及干预政策中,应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及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等.具体体现为:(1)全社会协同努力是首要条件;(2)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效结合是关键因素;(3)积极发展不同项目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重要手段;(4)选择与青少年身心特征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强度和数量是有效保证;(5)建设科学健身示范校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个体社会适应的行为方式为观测点,以个体社会适应的心理历程为线索,采用《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方式问卷》,对416名体育大学生和非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体育大学生与非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存在显著差异,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明显优于非体育大学生。2)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在性别和运动成绩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在自尊自主和压力应对这2个维度上的均值低于其他3个年级。4)不同运动专项的体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特征显示,开放自信、自尊自主是不同体育项目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心理品质的共性特征;田径项目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总均值及在开放自信、客观现实、情境调控3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篮球和竞技体操项目大学生。此研究结果,为证明体育教育在促进和改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作用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实证依据,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学校体育水平和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吕梁市部分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肥胖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吕梁市肥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锻炼意识水平不高及体育行为消极等现象。结论:针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加强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肥胖与健康知识的教育,并制定科学的健身运动处方,从而培养肥胖中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针对肥胖中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健康干预,提高肥胖中学生的体育健身理论知识,提高自我体育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中间力量,其代表学校对学生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但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班主任的体育能力研究不多,对班主任在学生体育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曾有过.采用实验研究法,以高一年级四个平行班共215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班主任在课外体育锻炼以及班级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探讨班主任对学生体育与健康KAP和身体素质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班主任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结构并通过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来干预学生,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以及身体素质方面的提升有显著的作用,且干预效果与班主任的性别没有关联,不同性别班主任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知识结构上不应该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体育活动对青少年智育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对学生的文化成绩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分层抽样调查了广东省2499名小学生,通过测试体育运动项目一分钟仰卧起坐和文化成绩(语文、数学和英语),应用线性回归模型以校正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学校,多个年级的多个水平上,衡量体育运动能力对文化成绩的效应,并用meta分析和pooled分析综合评估其效应值的大小,最后采用偏相关系数进一步描述了一分钟仰卧起坐成绩与小学生文化成绩之间的关联.二者相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暗示了鼓励和促进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练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准确性和速度的差异,分析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过程中眼动特征的差异.实验设计为3(运动水平)×2(性别)×2(场景图片)的混合设计.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水平的篮球运动员在注视不同难度的场景图片时,眼动指标和决策速度和准确性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对信息的获得方式、信息加工速度和信息加工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差异的实质是:专项运动知识-专项认知能力-手眼动作联动三者整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状以及体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校大学生大部分的体育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即体育态度积极,且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有很好的一致性,但体育锻炼现状不是令人满意,这与一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不强有关,也与本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紧张有关。由此提示在今后的体育教育当中,对运动不积极的学生要在体育态度上加以引导,还要加强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曲卓市838名高中学生为被试,以自编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工具,测查了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探讨了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年级差异。结果表明:(1)目前曲阜市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一般;(2)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水平高于女生,但年级差异不显著,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苏省大中小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学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动商理论来撬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的健康和锻炼意识,强健学生体魄.研究透析了学生体质的现状,阐述了广大学生体质的本位诉求,进而分析了在学校体育中引入“动商”概念,会产生的以下几方面的效应:(1)学校体育中引入“动商”概念可催化学生运动意识的觉醒;(2)构建动商测评体系,可深化学术理论支撑;(3)有助于学生运动意识觉醒,催生运动实践;(4)助推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政策态度及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对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的政策态度对体质测试数据有显著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日常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影响体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2)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态度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内容、执行和效果不认同,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满意度不高,并存在不严格遵守的情况。(3)高校需要加强学校体育政策宣传,针对学生的政策态度展开政策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锻炼和认真测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重庆市18所中小学体育安全事故的现状调研,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重庆市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频数、类型、年级分布、时间、地点、学生受伤类型等情况进行调研,从制度建设、教育干预、技能培训、学生体质、场地器材、医务监督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学校体育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为我国学校体育安全事故预防体系的建立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国青少年运动风险评估和学校体育安全预防体系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