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体教结合”的命题提出已有30多年历史,“体教融合”业已成为体育界和教育界都非常关心的课题。本文探究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缘起,以及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和“理想像”,对中国竞技体育的问题及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剖析。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着“金牌”的成本和意义问题、运动员高淘汰率和人的成本问题、运动员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问题、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不平衡问题、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质落差问题、竞技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落差问题等。“体”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结合教”“融合教”乃至“回归教”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而“结合教”“融合教”应是过程,“回归教”应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体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新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创新,它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辨析“教体融合”与“教体结合”二者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实行“教体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实行“教体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封闭、资源缺乏、训练模式刻板、管理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探索有效的“教体融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解读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遵循着“同化”和“顺应”的认识发生过程,并进行着体育图式的内化、外化双重建构,以达到体育图式的“平衡”。赫哲族传统体育发生于生产劳动和部落战争,并与宗教、神话、祭祀、礼仪紧密相关。赫哲族社会历史发展分为渔猎阶段、过渡阶段和多元经济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也经历了从“同化”到“顺应”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传统体育外在形式日益多元,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由生存、娱人、娱神向市场经济的表演、宣传转变,以及传统体育主体认识从“野性的思维”向科学发展思维转变。通过梳理赫哲族传统体育图式的认知发展规律,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体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以体育为视角,基于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逻辑理路及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具有为民族振兴献力量、为体育强国献担当、以“体”育国家未来栋梁的深层价值意蕴。在实践中要遵循以“体”立德”、以“体”增智、以“体”赏美、以“体”乐劳的育人逻辑,积极探索树立“五育融合”的理念,强化“五育”目标、创设体育课程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促进“五育”之间相互融通、以“五育”理念为引领,提升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的以“体”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当下的“体教融合”,指明了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但其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且“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到达指征还不明确。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改革应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预测的“体教合二为一”的过程,其到达点应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教”,即中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育特长得到超常发展,从而建立以国民教育系统为主轴,以体育社会市场体系为辅助的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对当前“体教结合”几种主要形式进行梳理和对比的基础上,对“省队校办”的概念进行了理论解读,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当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省队校办是“体教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有利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实现双赢,但是还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学训矛盾依然没能从根本上的到解决.竞技体育从以“冠军”为本位向以“人”为本位进行思想转变,或许才是解决我国体教脱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力。由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科学业余训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建立体育竞赛体系等具体维度组成的体教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校等协作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行动策略。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肠梗阻”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开展体育综合评价和提升学校对外声誉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文化“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需求,构建了“教师引导”、“实践体验”、“环境熏陶”为一体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认为,“教师引导”能改变单一隐性的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模式;“实践体验”能改善“知”与“行”脱节状况,“环境熏陶”能将有形与无形教育结合,影响人的思想思维,固化与规范人的行为。研究设计了“体育课堂平台”、“运动竞赛平台”、“人文活动平台”、“校园环境平台”等四类教育平台,力图将“教” “悟”、“用”融入教育环节,为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慢投垒球”课程是面向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等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领域的重大性变革与培养具有完美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吉林体育学院慢投垒球课程教学团队将精技善教、开拓创新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互联网+”优质线上教学资源为依托,以深化教学内容和丰富实践机会为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开拓创新教学策略,贯穿课堂内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了“明德精技”为育体、“德体兼修”为育德、“育体铸魂”为育人的三维思政教育体系;以慢投垒球二课堂为依托,推动学生“学”与“训”的有机结合;以建构学习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改革过程性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社会储备具有完美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南体模式”是南京体育学院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结合国家和江苏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三位一体”的办学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在 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南体模式”为中国体育和教育改革探索出了一条“体教融合”、培养精英体育人才和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国家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期盼,“南体模式”如何以新举措迎接新转型,踏出“以学训融合为特色发展的灵魂、以育人夺标为特色发展的目标、以创新求进为特色发展的驱动、以服务社会为特色发展的追求”的新路径,为全面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育高等院校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借鉴,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是对个性化的块茎事项广泛认同后,凝练出一统化的树状法则,使得文化在遵循这种普适规律不断地发明中世代相传。对“传统的发明”中,富有活力的民间块茎思维生成是一种充满自由的发明,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具备高度整合能力的国家树状思维则是集大成的发明关键。经过实证与理性分析,源自民间、有待于国家进一步支持的,通过故事情节制造悬念、以丰富的传统拳种展示技术自由的“竞艺武术”是继“竞技武术”之后的“传统武术”的当代再发明。“竞艺武术”不仅符合当代体育竞赛属性,还充分地继承了武术传统,平添了传统文化含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不失为武术文化演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迈向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勇前行,抓住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梦想。理解新时代的理论内涵,明确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寻找体育强国的实现动力。在强国之梦的实现道路中,指引体育强国的发展方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中,确立体育强国的时代责任。当前,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需要稳中求进,群众体育需要夯实根基,学校体育需要健康促进,体育产业需要点面齐进,体育人口需要实质突破,都是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我们需要在“新时代”重新定义。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汲取思想精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体育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为对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中研究对象飘移现象进行分析,采用逻辑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等,认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飘移是搁置研究对象的明确框定而实施研究的思路和行文状态,具体体现为研究对象替代、研究对象隐匿和研究对象归一。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共识基础;“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上位概念不清晰;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致因的复杂性。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出台的具有普遍约束意义的文件、法律、法规等,根据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作用可分为“测量政策”和“促进政策”;从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容维度来看,包括体育、教育、卫生、营养和睡眠等。在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过程中,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构成,不能无视概念范畴而进行研究。在后续研究中,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应从总体描述转向特定领域。建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术语的使用要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对武术传播展开研究,运用文化间性的话语逻辑探寻武术传播与间性存在的关联,通过历史爬梳、文化观照、逻辑思考及解析理路“四重维度”的书写范式探讨武术传播的问题、路径及对策。研究认为:传播理念趋同性与传播形式的不完善性削弱了武术传播的文化空间;在武术跨文化传播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他者意识”中的刻板形象构成了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阻碍。中国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与路径选择:“互识互补、视界融合”的文化理念彰显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思维;“求同存异、美美异和”的文化姿态体现了武术传播的间性智慧;与“他者”文化对话共生的互通意识是武术传播与文化间性内在关联的直接体现。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蕴涵着文化间性的初涌,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多元共生文化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引申。本文通过凝视和构建武术传播的文化间性,希冀对中国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研条件等方面对我国的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现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存在诸如研究方向的趋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学科设置的混乱以及配套师资不足、研究生培养不规范等问题。对当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关系进行理性思辨,两者存在社会背景趋同、目标融合、功能统一等关系特征,提出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性路径选择:转变大学体育发展方式、优化体育学科建设目标、改革学术组织形式、改善学科队伍结构、转换人才培养模式等,为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建设走上持续、科学发展轨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摘要:以体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及其方法论的沿革进行了梳理,通过比较中外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当前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体育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体育民族志是对与人类身体活动及其相关文化田野调查研究的真实记录、描述与阐释,以“异文化”研究来反思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形式的“他者”与“研究者”的本体论贯通;同时需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到“通过身体的研究”的转变,进而实现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体育文化在当今社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担当重任与发挥作用。对于实证、整体、相对的体育民族志方法的认知和理解需要更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考,创造质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人类学理论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与他者的关系等兼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体系,从而构成了在体育民族志方法论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程要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完整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与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在“生本化”理念、“层次化”目标、“结构化”内容、“多样化”实施和“多元化”评价的基础上联合发力,呈现更富逻辑性,突出完整性,更具科学性的体育课程。机制联动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广度,机制联动效果决定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有效执行的深度。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机制运行,还需要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等诸多条件保障。对体育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及有效运行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破解体育课程关键问题、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