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要:20世纪兴起注重身体“内在感觉”的身体教育与16-20世纪一直倡导“外在指标”进步效果的身体教育结合,日渐成为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流模式,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也是以身体为载体集“外在指标与内在体验”为目标的身体教育过程,面对现代武术教学长期追求外在指标锻炼效果所导致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发展困境,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互动的身体教育视角审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实践,认为: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不仅是“外在指标提高与内在感觉深化”的一体化身体教育,而且从内外结合中强化了武术人对身体的认识,形成了四种武术身体观:分类与系统的身体观、被控制与自主的身体观、超越肢体与人械一体的身体观、意志磨炼与思考想象的身体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历史实践所形成的“外在指标与内在感觉”相融合的文化教育遗产既具有增强体质的锻炼特性,又因体验丰富而具有提高兴趣的精神元素,应成为当今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新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关系1.1什么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户外教育为基础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结构,教学设计、内容、时间分配及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检验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全人教育”模式具有时代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学过程不仅注重体验与参与的重要性,也注重学生身体、心理、技术、组织参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科学,课堂时间分配合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为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何让学生在礼仪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养成各种良好的礼仪习惯,是我们职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然而良好的礼仪、高尚的道德修养需要在实践中从点滴做起。文章从礼仪教育应用于德育多年实践的经验中提炼,总结出引导、激励、体验、内化的礼仪教育模式,形成了走近礼仪、感知礼仪、品味礼仪、体验礼仪、收获礼仪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旧的赛文化以“代表队”和“选手”为主体,以团队争光模式为目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将延续下去。新的赛文化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发展起来。新的赛文化以多元主体参与和众多运动体验者为主体,不再采取“代表队”和争光模式。我国学校体育多年受旧的赛文化观念影响,形成了学—赛脱节的教学模式,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赛文化”观念和学校体育现实困境进行研究,经研究得出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应破除旧的赛文化观念,在“人人的教育、人人的体育和人人的比赛”新观念领引下,改革学校体育课程,建立学赛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同时构建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的赛事平台,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体育课程同时,在实战比赛中感受运动的育人价值,由此学校体育才能走出现实困境,对体育课程的诟病才能解消。  相似文献   

6.
试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鉴国内外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研究成果,运用教育学与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探讨高校终身体育教育所反映的其本质属性的各个方面(内涵),以及高校终身体育教育内涵所确定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及其影响因素,期望能为转型期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施、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不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育教学与群体活动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法、实证研究法,对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我们在有机融合高校体育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校内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形式,运用“学分制”富有弹性的学习方式,配备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提升高校体育功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优势,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现了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校体育总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是对教育目的机械化、功利化的“革命”.以全人教育理念建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对于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深层次开发运动员人才资源、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以全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维度,重新审视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并对建立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提出思考和建议.研究发现,我国现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基础教育与后续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文化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从确立“全人”价值向度和培养目标、建构“体教融合”的监管体制、增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健全文化教育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重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从2015年开始,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逐渐代替过去“自动获取”和“省考”制度.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资格证获得率,采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师资格“国考”和“省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国考”比“省考”的科目和内容多,题型灵活性和试题难度加大,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减少.基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立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现状,建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主动适应与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并提出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行全程化分层次实习模式、完善专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优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奥林匹克文化和大学体育教育都是寓教育于体育的培养人的方式,围绕2008年奥运会进行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使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从精神、体育教育行为制度到体育物质环境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也用多种方式推动了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摘要: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在经历了“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两种阶段后,目前出现了第三种解读和认识,即“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为探寻“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背后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印证法等,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短语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析,阐明了“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问题,最后总结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的意义与进步,并抛出了三种中译方式供后续研究者参考。研究揭示了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背景。解读出了在“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口号中蕴含的“全人教育”、关注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和理念。研究结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念设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校体育"元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校体育所处的大环境和学校体育现象、体育教学价值、学校体育理论、思想几方面进行分析,由于体育的多功能性而导致非学校体育因素泛滥,掩盖了学校体育教学属性主导地位,旨在澄清学校体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体育的生命力取决于是否有人去做,去实践,其本质很难用文字表达。这种体育的实践性与文字性表达的高度矛盾,正是体育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的特殊之处。“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运动,即体育以身体运动本身为目的。”这样表达体育的本质既可以在操作性上排除被动运动、生活自理和工作等非体育,又可以在价值层上净化体育思想、保持体育的纯粹性。在哲学上,我们应处理好体育的两对矛盾:一、人的身体或意志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人”与“物”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反复思考,我们才能从当今的体育现实中汲取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在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征。它存在于人与"文本"意义的相互阐释、纵深展开的过程之中。从而关心个体的需要, 需要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话"中具有开放性、启蒙性及理解性、反思性等特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回馈、教育对象自我对话的提升教育对象的地位,最终使道德教育成为个体的内在  相似文献   

15.
"隐性课程"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献资料研究法,从理论上探讨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影响因素,认为体育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潜在的化性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领域里应有效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出发,分析发达国家体育生活化价值观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探讨学校体育生活化实施路径的“四个渗透”,提出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网络体系,帮助学生健康意识、良好生活方式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中应该同时贯彻生命化教育理念,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唯一能够在提升学生自然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学生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该坚持"生命第一"的教育理念,为追加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健康存量服务;为培育大学生的精神生命服务,为大学生创造体育休闲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及其所体现的课程观的剖析与阐释,重新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融入“传记式”课程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的颁布是引领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培养高质量职前体育教师的重要保障。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美国2001版、2008版、2017 版《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为研究对象,从标准制定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演变特征及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解析,提出培养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启示。研究发现,《初级体育教师教育标准》演变的特征表现为愈发重视将教学过程视作有机整体;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细化评价职前体育教师的依据;日益彰显反思性教学策略。受标准变化影响,美国各州体育教育专业越来越关注社会公正教育的推广以及注重综合性学校体力活动计划的开发。启示:重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信息素养;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倡反思性教学以推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卢春红 《美育学刊》2022,13(1):6-16
20世纪初,为改造国民性,蔡元培从教育层面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该主张一经提出便走出单纯美学的领域,在多重层面引起强烈反响,时至今日依旧争论不断。然而,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百年历程,之所以引发各种争执,在于伴随着"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提出,"美育如何获得取代宗教的可能性""美育如何获得取代宗教的必要性"以及"以何种方式来落实审美教育"三条不同思路的论争既由不同的视角所引发,又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剥离层层纠缠,揭示各自的源起,不仅消弭纷争,而且在三条思路的关联中呈现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深层意旨:通过情感陶冶这一特殊方式,审美教育指向的是人性教化与心灵培育。正是这一点使蔡元培的主张穿过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在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层面彰显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