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现状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体育是教育的下位概念,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的下位概念。随着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会暴露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作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运用型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型人才资源库,为了更好地完备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站在人文的角度去理解,领悟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就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生源、培养目标、硕士学位论文、工具性学科学习,学生就业压力,学术腐败等六个方面对其现状作出人文思考,最后作出对策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摘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一些培养单位存在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认识不足、培养过程缺乏实践训练,招考办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导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基于此,以体育专业学位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阐述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对应性不足;培养理念仍然滞后于规模增加的速度;培养单位急需制定新的学位标准和质量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改革思路,提出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建议:应正确定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积极转变传统教育发展理念,突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顶层设计,研究设置新的培养领域,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应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体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为的培养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分析和多层比较.通过分析我国现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基本要素和原则性框架.  相似文献   

4.
调查了我国15所高校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为提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深化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扩招后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培养,整体上处于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在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应根据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解决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培养投入与高层次人才要求、培养方式与实践能力、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7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并对导师、硕士生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重点对硕士生培养课程设置类型、比例以及导师、硕士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找出症结所在,为新世纪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调查发现,扩招后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总体上处于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在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培养投入与高层次人才需求、培养方式与实践能力、以及导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促进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研究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加应聘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针对社会转型期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求寻找改革、调整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只有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特点和借鉴已开展时间较长的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促进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良好发展,首先要在对国家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意义和该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基础上,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教学与培养、学位论文的指导等重要环节工作切实做好,深入探索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特点与规律,高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需求和现代人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推动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由原来单一的研究型向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等多目标方向发展,由此也带来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必然趋势.面对新形势,为了保证培养质量,体育院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根据地方与学校特点创新培养模式.同时还应当树立多维的质量观,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结合西方过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际,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表征、发生率及形成原因.认为,供求主体的目标冲突、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学校体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滞后是我国体育院系毕业生过度教育发生的主要原因.协调好政府、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规划体育院系教育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强化体育专业教育的应用技术性,是矫正体育院系毕业生过度教育、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适应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合作意识、敬业精神,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两课”教学、毕业就业教育等渠道多方位地展开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系统工程之中,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专项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推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项教学融合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确立专项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整合资源,寻找二者融合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加强专项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中日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中日两所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分要求及学籍管理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中日两国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部分在校财经类院校男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大学生及任课教师、专家的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财经类院校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科学性.依据"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从更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原则出发进行了研究.设定出目前具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特色的"立足需要、拓展延伸"的课程模式,练习内容的安排能引起学生很强的兴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可有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目的,与学校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目标形成一致.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研究生群体的快速壮大,研究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体育已成为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与本科生相比差距显著。体育是高校宝贵的教育资源,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高校应当把体育纳入研究生教育培养计划,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开展硕士研究生体育活动,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硕士研究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荃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130-131,143
以山东省三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为例,对我省1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状况、场地设施、培养方案以及参赛成绩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职称、学历呈现上升趋势,组织结构合理;重点院校成绩突出优势明显,普通学校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参赛学生的专项基本技能较强,符合体育教育的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基本功大赛项目设置趋于合理,教学能力测试方法新颖,符合专业教学和社会的要求;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凸显。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多项智能为目标,构建具有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特点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并在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教学中进行实证研究,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体育院校运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教学实验和导师的指导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研究生应该更多的进行教学心理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在论文选题中应充分了解教学实验的长处,做好预实验,选择好参与实验的技术课教师,认真开好开题报告会,明确实验的操作定义和选择恰当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中要长期系统指导,和技术课教师密切合作,能者为师,实事求是的对待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