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漠  马捷  李璐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5):23-32
[目的/意义]探析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的协同效应作用机理,有助于智慧城市管理者获悉提升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服务层面提升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智慧服务。[方法/过程]在识别与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的信息主体、信息、信息环境基础上,围绕主体协同、信息协同与机制协同3个维度提出6个关于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获取456组有效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检验结果表明,机制协同与信息协同直接作用于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主体协同通过机制协同与信息协同间接作用于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根据检验结果,提出5个具有针对性的提升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的具体策略,为智慧城市多元主体信息链协同效应作用机理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为解决大数据时代中政务数据质量问题以及应对数据质量治理困境提供理论参考和解决思路。[研究设计/方法]基于适应性结构化理论构建政务数据质量影响因素模型,从结构源出发探究政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利用政务12345热线数据进行影响因素的验证并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进行重要性评估。[结论/发现]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加强治理监管,用制度规范数据管理过程及培育大数据专业队伍,从而提升政务数据质量治理的能力和效果。[创新/价值]从结构层面探究了政务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解决当前数据治理及应用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掌握智慧政务网络中部门节点之间的关系,发现重要节点及数据互联规律,有助于解决跨部门信息协同这一智慧政务的核心难点问题。[方法/过程]在面向市民的政务业务流程视角下,政务材料的提供与接纳形成的信息流构成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局部近邻网络。以"深圳政府在线"为实例,对深圳市政务局部近邻网络结构进行展开可视化分析,进行同配性计算与部门节点脆弱性度量,建立部门优先级和部门集群。[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深圳市智慧政务局部近邻网络具有同配性,相较于异配网络更加支持信息的流通,应着力关注节点脆弱性强的部门,优先与关联度高的部门进行数据库建设与共享,进而稳定政务网络,推动智慧政务协调发展。本文研究方法对于分析城市智慧政务网络结构及特征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政务热线是政务服务与公众参与的重要渠道,对其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有效探知公众与企业的需求并解决城市治理问题。对政务热线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水平进行评估,有利于其在城市治理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价值。[研究设计/方法]基于2020年政务热线发展研究报告的问卷调查数据和部分城市政务热线部门的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对政务热线大数据的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论/发现]政务热线的数据治理状况总体较好,但是在大数据分析方面与城市治理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大数据的归集、分析、应用和管理都还处于发展初步,需要制定战略、增强能力、加强应用和推动跨部门协同。[创新/价值]从战略管理、能力建设、数据共享与开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政务热线大数据在城市治理创新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大数据环境下,政务服务逐渐由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为更好地提升电子政务知识服务质量,需要了解影响政务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质量的因素。[方法/过程]主要对提炼的知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利用SPSS工具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探析,构建政务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根据旋转成分结果得出结论:政务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服务过程与系统运行、知识质量和公众特质与感观心理体验3个层面,包括服务类型全面性和服务安全隐私性等21个影响因素指标,为政务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促进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对接利用,是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数据强国的战略路径。[研究设计/方法]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和公共价值理论,构建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对接利用分析模型,通过X市数据治理典型实践案例进行案例验证。[结论/发现]从能力维和保障维出发,围绕数据汇聚、管理、应用以及组织管理、建设运营、数据安全等六方面,构建“3×3”政社数据对接利用实施路径模型,从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应用环节方面进行实践验证。[创新/价值]“3×3”模型为开展政社数据对接利用提供了有效工具和可行路径,回答了政社数据对接利用“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档案数据是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新对象和档案学研究新论域。立足档案与数据协同视角,从档案数据化与数据档案化双层维度透视破析档案数据本体质性、生成机理与运行规律,探索档案数据理论内涵与管理策略。[方法/过程]聚焦档案数据内涵深化与实践创新,通过文献梳理、辩证分析、比较研究与系统建构,归纳档案数据研究题域分布,构建档案生态演化矩阵,洞察档案数据研究发展态势,探究档案数据化与数据档案化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档案数据是档案与数据的双向延伸、协同交互和内在统一。档案数据化层面,重在引入数据科学知识与数据管理技术工具,从资源转化、技术赋能、服务创新、伦理规制、素养提升等方面构筑档案数据化生存空间,推动档案事业数据化转型;数据档案化层面,重在运用档案学思想与档案管理专业方法,以全景观、法制观、协同观、系统观、平衡观为指引,重塑数据档案化管理体系,促进数据有序归档与安全保管,为数据管理注入档案智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方法/过程]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价初始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法检验修正,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检验,最后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对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层面上,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服务质量的科学评价和管理不断提升政务微信公众号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 现有用户行为模型能甄别用户的差异,挖掘用户深层次需求,实现图书馆智慧化精准服务,将用户行为模型运用于"智慧门户"建设,可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和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在对现有的图书馆门户系统和用户行为模型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以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门户"建设为例,探索用户行为模型在图书馆"智慧门户"的架构方式。[结果/结论] 实践证明,基于用户行为模型的图书馆"智慧门户"可实现用户、资源、服务以数据为中介的交互,能更准确地预测用户行为和需求,让数据成为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决策依据,是图书馆实现"智慧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旨在检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影响因素,了解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与作用路径,为改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通过设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影响因素链式中介模型与测度指标,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效度分析与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论]确认环境、平台、资源、活动、服务人员、反馈、用户均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存在“用户—反馈—服务人员—供给质量”的链式中介效应,并为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从生态学与协同学的视角探讨图书馆生态系统协同度测度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将图书馆生态系统分解为空间环境、信息资源、技术支撑、读者服务、业务交互5个子系统,并选取各子系统的序参量指标。同时,基于指标体系建立协同度模型,通过计算序参量及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实现对生态系统协同状况的评估。最后,将福州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数据应用到模型中,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测度图书馆生态系统的协同度,为图书馆内部各子系统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定义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建构支持智慧服务的数据属性模型,并进行方法和过程的讨论,从而促进智慧服务的实现。[方法/过程]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含义进行解释,提出图书馆服务的智慧程度和数据的交互性、交互频度、响应时间以及数据感知深度的关系模型,论述不同数据属性对智慧服务的影响,并提出数据获取的方式。[结果/结论]数据是现代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的必要支撑,图书馆必须依靠足够的技巧与耐心,挖掘用户的潜在数据,并基于相应的数据交互实现快速、深入、灵活的智慧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高,但数据挖掘与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复杂网络以图数据库为存储和图查询的载体,对图结构数据进行统一组织和挖掘。图嵌入、图算法技术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充分挖掘图结构数据中的隐含联系。本研究运用复杂网络技术融合多源数据,探索图嵌入技术、图算法等图结构数据挖掘方法在提升图书馆智慧化水平中的作用。[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可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特征分析与清洗;其次结合数据特征构建复杂网络概念模型,采用Neo4j批量导入技术实现网络构建和存储;最后探索图算法、图嵌入技术在图结构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结果/结论] 以图结构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图书馆复杂网络,并以图数据库作为存储介质。图算法与图嵌入技术在在用户画像分析、精准推荐、智能问答等图书馆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源数据的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实现对智慧城市中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是智慧城市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方法/过程]在界定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基础上,提出面向语义的元数据模型,结合用户需求分类,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智慧城市数据融合框架。[结果/结论]以智慧城市数据运营中心为依托,提出面向智慧城市的用户数据服务推荐实现路径;最后提出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的发展建议:完善智慧城市多源数据融合标准;积极制定数据开放政策;探讨个人数据采集与存储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AI)正引发链式反应般的科学突破,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图书文献情报领域如何利用AI技术提供智慧知识服务与智能情报系统是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方法/过程] 从图书情报行业内外综合分析AI技术与大数据为知识服务范式带来的新平台、新服务以及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AI技术+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知识服务生态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智慧数据、智慧中台与智慧服务3个层面共同构建"科情大脑",提供覆盖科技管理、科技创新与社会学术信息环境的开放智慧知识服务生态环境。[结果/结论] 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文献情报数据湖、智能知识服务引擎、智慧知识发现、智慧知识管理、智能情报分析系统以及智能感知环境6个方面进行探索建设,取得有意义的成效。面向未来,阐明AI技术在面向大数据治理、细粒度知识识别、精准服务提供等方面,仍需要在数据、技术以及服务模式上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意义]为了挖掘用户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全面了解用户需求,构建用户画像模型,为数字图书馆实现精准服务提供新动能。[方法/过程]针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剖析,分析用户画像的数据来源及采集处理过程,提出数据驱动下用户画像数据化→标签化→关联化→可视化的驱动主路线,从自然维度、兴趣维度、社交维度,构建多维度、多层级、立体化的用户画像模型。[结果/结论]详细阐述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模型的构建流程,设计用户画像的框架模型,并将用户画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精准推荐、个性化检索、精准宣传以及参考决策中,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升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将认知升级理论融入图书馆智慧推荐服务中,以实现知以藏往、见贤思齐的智慧化推荐服务。[方法/过程]首先,从兴趣热度、内容质量评价和专指度3个指标入手,构建图书馆智慧推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次,基于认知升级理论,将用户分为“前辈”和“后辈”,通过改进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计算用户相似度,将“前辈”的成功学习路径推荐给相似的后辈;最后,利用精准率、召回率、AUC、MMR、F1值等指标对离线实验和在线实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智慧推荐算法相比传统协同过滤算法的实现效果有明显提高;对比离线实验和在线实验结果发现,在线实验的推荐效果显著提升,意味着若将基于认知升级理论的智慧推荐服务加以推广,将会对高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和认知层次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现有协同政务流程集成模型及框架的不足,分析了将语义Web服务应用于协同政务知识共享的技术优势,构建面向知识共享的协同政务流程集成框架,运用语义Web服务和本体概念设计了基于WSMO的协同政务流程集成,实现了不同政务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从而方便政府与用户的语义互动与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9.
靳晓恩  丁邦友 《兰台世界》2023,(2):113-116+120
[目的/意义]随着智慧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需成功进行智慧化转型和赋能,才能为高校一流建设提供匹配的智慧化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方法/过程]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智慧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挖掘信息素养智慧化模式的顶层规划、课程设计、团队建设、教育愿景四个方面的深层架构,以研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智慧化模式规划。[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顺应智慧化时代发展,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化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模式,研究内容需不断创新、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0.
谢丽娜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9):113-121
[目的/意义] 政务社交媒体已成为各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广政务社交媒体的应用,需要了解影响用户使用的因素。[方法/过程] 梳理和总结当前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用户接受/采纳模型的相关研究,从概念界定、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述评。[结果/结论] 将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获取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层面,即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环境层面、任务层面和个人层面,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