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如诗的语言,生动而真切的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2.
细细地品味一些优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共性:学生或者有了柳暗花明的顿悟,或者有了释疑解惑的愉悦,或者有了凝神屏息的沉思,或者有了热泪盈眶的感动,不经意就获得了一份智慧,一份感动。如果说《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是学生的智力游戏,那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让学生的心灵在真诚的交流中收获感动。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我们品德学科的教师说:“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3.
析窦娥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中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东海孝妇”为本事,以元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窦娥,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举世瞩目、炫耀百代的光彩,至今还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之上。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节选了该剧的第三折。为了帮助中学教师全面认识窦娥这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这出惊天动地的悲剧,本文拟就窦娥的性格核心——反抗性的形成以及性格的矛盾性和统一性作粗浅的分析。窦娥性格的核心,是倔强坚定、生死不渝的反抗性。综观全剧,窦娥的反抗性,是在沉  相似文献   
4.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的创新素质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现状,针对教学创新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如何上好生物课,提高课堂效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改提出了教师应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怀德堂是从江户中期起到明治初年一直活跃在大阪的一所学校.作为著名汉学家,西村时彦是重建怀德堂的首倡者与创立者,是重建怀德堂的主要领导与功臣,怀德堂为已故的西村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西村以怀德堂闻,西村在怀德堂没有讲授过楚辞;在怀德堂的后期."楚辞"却雀讲座中占有一席之位.西村关于楚辞的研究与收藏,主要是晚年的个人行为.西村时彦对<楚辞>的研究.主要源于京都帝国大学教学之需.昭和二十四年(1949),怀德堂把藏书三万六千册作为"怀德堂文库"全部捐给大阪大学,现藏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其中就包括西村时彦的"硕园纪念文库",同时将"硕园纪念文库"中的<楚辞>典籍总称为"怀德堂文库"之"楚辞百种".而"读骚庐丛书"21种则是"楚辞百种"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职高教育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但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厌学就是其中之一。职高生出现厌学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心理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改善职高生的厌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嘉言在20世纪的《楚辞》研究中攻坚克难,钩深致远。李嘉言宏富博详的《楚辞》研究,体现出其独到的治学特色。发扬蹈厉的李嘉言,其《楚辞》研究在楚辞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德育和德育课程的评价始终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的品性和社会性具有情境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和情感之间并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使得传统的德育和德育课程的评价或者成为知识的测试,或者成为评价者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表现,给予学生品行的“鉴定”。另一方面,德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