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是一种肌肉被快速、爆发的拉长,接着爆发性的缩短,同时利用肌腱弹性和牵张反射来发展力量的一种训练形式。作为一种有效提高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许多运动项目中被采用。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运动风险,教练员和运动员频繁高强度地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会导致损伤风险的增加。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进行相关文献收集与研究,让大家更加客观地了解不同界面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效果,同时进行相关功能风险筛查,探讨导致损伤的潜在风险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相比中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干预是否更具优势.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搜集HIIT与MICT干预超重/肥胖成人体重与体脂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与临床对照试验(CCT),采用风险偏倚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STATA 13.1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其中低、中度与高风险文献分别为4篇、4篇与2篇.纳入文献中HIIT与MICT组总样本量分别为119个与114个.Meta分析结果发现,与MICT相比,HIIT对超重/肥胖成人体重(WMD=-0.18,95%CI:-1.03~0.66,P=0.67)与体脂率(WMD=-0.38,95%CI:-1.02~0.27,P=0.25)的影响均不显著.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超重指标中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51,95%CI:-2.73~-0.29,P=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指标中长周期的"12周"亚组(WMD=-0.73,95%CI:-1.49~0.03,P=0.061)与多训练次数的"≥48次"亚组(WMD=-1.14,95%CI:-2.43~0.15,P=0.084)均出现边界显著效应.结论:HIIT与MICT相比在降低超重/肥胖成人的体重与体脂率方面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减脂效应,为促进HIIT在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内外大型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2.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定量合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488名研究对象。HIIT能够有效降低超重和肥胖青少年体重(MD=-1.73 kg,95%CI:-3.25^-0.21,p=0.02),BMI(MD=-1.42 kg/m^2,95%CI:-1.97^-0.87,p<0.0001),体脂率(MD=-1.70%,95%CI:-2.94^-0.45,p=0.0002)和腰围(MD=-1.80 cm,95%CI:-3.5^-0.10,p=0.04)。"高强度短间歇"HIIT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腰围(MD=-2.31cm,95%CI:-4.20^-0.42,p=0.02);"高强度长间歇"HIIT方案对降低BMI(MD=-1.44 kg/m^2,95%CI:-2.03^-0.84,p=0.0001)和体脂率(SMD=-0.56,95%CI:-1.08^-0.05,p=0.007)作用显著。结论:HIIT能够有效改善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产生有效的减脂效应;"高强度短间歇"(运动时间10~30s,间歇时间10~30s,运动强度为100%~120%MAS)能够显著改善内脏脂肪量;"高强度长间歇"(运动时间2~4min,间歇时间1~3min,运动强度为85%~95%HRmax)HI-IT方案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成分,降低体脂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理清和认识赛前训练对运动员最佳竞技表现的影响,采用元分析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负荷量度、训练模式、训练频率及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了效度统计,结果表明:持续2周时间的赛前训练模式最有利于最佳表现的实现(整体效度r=0.67,p<0.001),训练量降低41-60%(r=0.80,p<0.001),训练强度(r=0.35,p<0.001)和训练频率变化不大(r=0.30,p<0.001).由此可见,现代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采用大幅降低训练量,并且持续2周时间的训练模式似乎是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实现最佳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5.
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丰富功能训练理论体系,阐明功能训练方式,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类学方法对国内外功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归纳、提炼并进行分类。结论:(1)功能训练体系横向分为:功能动作系统、功能训练系统、动作纠正系统、激活与再生系统4个方面;(2)功能动作系统包括功能动作筛查(FMS)、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FMA),Y-平衡测试(YBT);(3)功能训练系统由激活与再生、动作模式、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多方向速度、能量代谢、功能性力量、核心柱训练7个板块组成;(4)功能动作练习方式划分为在3个平面内的上肢、下肢、躯干、上肢与躯干组合、下肢与躯干组合、全身参与的6种推、拉、旋转、屈伸的动作模式。本研究有助于剖析与厘清功能训练体系主体内容,明确练习方式,旨在为我国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老年男女人群长期规律性力量训练干预后,其身体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变化特征,为特殊人群科学健骨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老年健康男女自愿者各35名组成2个实验组,对下肢先后实施了传统力量训练和振动力量训练计划。分别在实验前、传统力量训练结束、以及振动力量训练结束后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L2-L4)及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的BMD。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检验考察各组实验数据间的差异。结果:传统力量训练结束后,老年男性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等部位的BMD有所提高,老年女性各测量部位的BMD均无明显改变,L2-L4椎体BMD的变化无性别差异;振动力量训练结束后,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各测量部位的BMD均有显著性增长,其中L2-L4椎体、Wards三角和大转子BMD的增幅无性别差异,老年男性股骨颈BMD的增幅较老年女性偏高;此外,各测试部位BMD在振动力量训练后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传统力量训练,无性别差异。结论:长期传统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老年男性股骨近端区域的骨密度;长期振动力量训练能显著提升老年男女腰椎及股骨近端区域的骨密度,且对骨密度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优于传统力量训练,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腘绳肌拉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且康复难度大复发率高。通过对腘绳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Meta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腘绳肌拉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预防和康复腘绳肌拉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2-2014年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腘绳肌损伤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入选文献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对各危险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SMD=0.68,95%CI 0.12~1.25;RR=4.04,95%CI 2.08~7.84),股四头肌最大力矩(SMD=0.58,95%CI 0.19~0.96),腘绳肌损伤史(RR=2.56,95%CI 1.93~3.40;OR=2.98,95%CI 1.30~6.81)。结论:与腘绳肌损伤关联度最大危险因素为年龄的增大,有腘绳肌损伤史和股四头肌最大力矩过大。运动员的身高,体重,腘绳肌最大力矩,腘绳肌肌力与股四头肌肌力比,腘绳肌柔韧性与腘绳肌损伤的发生关联不明显,是否为腘绳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系统评价加压训练对受试者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为不同人群选择加压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加压训练""血流限制训练""阻血训练""KAATSU""KAATSU Training""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Occlusion Training"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读秀、Web of Science、Pub Med、Elsevier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辅以文献追踪的方式,获取所有有关加压训练的随机对照实验,评估文献质量并从文献中提取反映加压训练效果的有关数据。筛选后共纳入研究文献47篇(中文7篇,外文40篇),其中高质量文献40篇,低质量文献7篇,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加压训练能够显著增加受试健康人群的上臂围度及上臂横截面积、大腿围度、大腿横截面积、股四头肌横截面积(P<0.05);加压训练对受试运动员的上臂围度、大腿围度及康复患者的大腿围度的增加作用明显(P<0.05)。2)加压训练对受试健康人群的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膝伸1RM力量等指标的增加效果显著(P<0.05);对受试运动员屈肘1RM力量、卧推1RM力量、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深蹲力量有明显的增加作用(P<0.05);对受试康复患者的膝关节屈曲(伸展)等速力矩及膝伸1RM力量增加作用明显(P<0.05)。结论:加压训练具有降低受试运动损伤发生概率,改善受试者肌肉形态及功能的作用,并可作为传统抗阻训练的补充手段适用于康复患者恢复肌肉适能、健康人群增强肌力、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等多个方面。建议:加压训练应根据受试对象的个体特征,合理设置加压强度、训练强度及训练周期,以保障其运动过程中的安全,并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式对大鼠腓肠肌p53和IL-6的影响。方法:21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安静组(C,n=7),耐力训练组(E,n=7),间歇性冲刺训练组(S,n=7)。耐力训练组和间歇性冲刺训练组进行跑台训练8周;末次训练后24~48 h内,各组大鼠安静状态断颈处死,取腓肠肌。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腓肠肌中p53和IL-6水平。结果:1)E组(P<0.05)和S组(P<0.01)腓肠肌p5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组。2)E,S组腓肠肌IL-6表达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冲刺训练和耐力训练对P53的表达产生下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骨骼肌衰老,同时间歇性运动效果更明显;而不同训练方式对IL-6的表达并未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 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 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m冲刺的变化。结果 4周训练后,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 vs +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3)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 vs +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的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在一般健身运动处方中强化力量练习后,对男性老年人身体形态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健康老年男性(60-69岁)1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一般组、力量组,每组40人。对照组其原来的生活习惯不发生改变;一般组按照有氧和无氧交替进行的方式运动;力量组在一般组的基础上,加入力量练习。分别在试验前、试验1月后、7月后对所有试验对象进行形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SPSS13.0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三个组的身高、体重、肩胛皮下脂肪厚度实验前后、各组之间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上臂皮下脂肪厚度试验后力量组显著下降(P<0.05);体脂含量%力量组显著下降(P<0.05);BMI指数力量组显著上升(P<0.05);强化力量练习使男性老年人上臂皮下脂肪厚度、身体脂肪%含量明显下降,有效降低机体的脂肪含量,增强体质,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强化力量练习使BMI指数显著上升;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形态结构,使身体粗壮,下肢力量加强,增强了抗跌倒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应该加强力量练习。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选取处于最大力量素质敏感期和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干预,观察、测试、对比不同年龄组别受试者最大力量素质增长与肌肉围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是否对力量训练“敏感”以及不同年龄段力量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初中、高中、大学三组(n=31),每组实验对象进行每周2次课共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内容包括:仰卧推举、负重背蹲。每节课持续时间为40-60分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为最大强度60%-80%,重复次数为8-10次,组间歇时间为3-5分钟。在经过8周的力量训练之后,初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3.1%、32.4%;高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6.8%、28.6%;大学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4.8%、29.5%,三组受试者力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分别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仰卧推举与负重背蹲在力量训练后所提高的值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这三组数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即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力量素质提高的幅度相近。初中、高中、大学三组受试者力量训练前后肌肉围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三个组肌肉围度的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有限的样本条件下,发现经过8周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实验组与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对照组力量增长的水平是相近的,即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进行力量训练并不会使得力量素质获得额外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举重力量训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运用献资料法及调查分析法对举重力量训练中的若干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章阐明了举重力量训练的特点、原则及方法,指出在力量训练中要建立静力性练习、克制性练习与退让性练习的合理比例关系,特别要加强肌肉快速收缩对抗最大负荷的爆发力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负荷进行综合的运动生物力学与运动生物化学的监测与评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Meta分析法从肺功能和运动耐力两个方面分析太极拳对中老年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指标的康复疗效并深入分析其生理机制。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收集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所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干预稳定期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应量为: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95%CI:3.08,0.68,5.47,P=0.0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95%CI:2.97,2.23,3.72,P<0.0000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95%CI:4.12,2.87,5.38,P<0.00001)]、6分钟步行距离[(95%CI:57.3,39.42,75.17,P<0.00001)]均有改善效果,而最大呼气量[FEV1(95%CI:-0.02,-0.08,0.04,P=0.48)]指标分析后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太极拳运动干预对稳定期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稳定期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原因在于太极拳运动可提高身体肌肉耐力,同时可改善机体神经系统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5.
力量操训练对单兵战术动作影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对我军单兵主要战术动作的力学分析,构化出力量操化训练模式。实验结果显示,力量操化训练模式能有效解决部队力量训练中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比传统的力量训练模式更有利于组训和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择华南师范大学2005和2006级体育选修课四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技术、战术和体能方面的内容相同,实验组在练习前和练习过程中增加表象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和放松训练的心理训练内容,通过一学期比较研究,得出:在足球教学中,辅以心理训练能大大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人数和人次,尤其以减少相对轻症损伤及再次和多次发生运动损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在足球体育教学中推广心理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心理调适能力,积极有效地预防各类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FIFA 11+练习对足球运动员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和专项素质的作用,旨在厘清FIFA 11+练习的作用价值及方式。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FIFA 11+练习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特征及专项素质特征的实验研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Stata15.1版本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纳入20篇中、外文献,712名被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FIFA 11+练习可显著提高足球运动员膝关节股四头肌等速肌力[SMD=0.48(0.26,0.71)]、腘绳肌等速肌力[SMD=0.61(0.33,0.90)]、膝关节稳定性[SMD=0.32(0.17,0.47)]动态平衡能力[SMD=0.48(0.33,0.63)]、敏捷性[-0.40(-0.75,-0.06)]和弹跳能力[SMD=0.33(0.19,0.48)],对短距冲刺能力无显著提高作用[SMD=-0.67(-1.43,0.09)]。结论:1)FIFA 11+练习可显著提高足球运动员膝关节肌力、动态平衡能力、弹跳能力和敏捷性;不同角速度、年龄分别是膝关节等速肌力、敏捷性异质性的来源;2)FIFA 11+练习对足球运动员短距冲刺能力无显著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我国九运会女子手球前 8名队 12 1名运动员创伤特点的分析 ,旨在寻找预防或减少创伤的措施。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获取资料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女子手球运动员创伤发生率为 6 1.16 % ;创伤分布以下肢 (5 7.39% )居多 ,上肢 (2 6 .0 9% )次之 ;创伤类型以肌肉拉伤 (39.13% )和韧带损伤 (33.91% )最多见 ;专项训练中创伤最多 (6 9.5 7% ) ;训练年限越长 ,创伤发生率越高。认为 ,应科学安排训练计划 ,加强身体薄弱部位的专门练习 ,重视各种护具和支持带的使用 ,做好训练前、后的热身和整理活动 ,加强医务监督 ,以减少创伤的发生 ,减轻创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