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02—1949)的课程演进对于中国近现代国文教育史和师范教育史研究具有有极大的史料和理论意义。作为清末民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在1949年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大学堂”时期(1902—1912)“、北高师”时期(1913—1923)“、两师大”时期(1924—1931)、合校后的“北师大”时期(1932—1937)“、西北师院”时期(1937—1945)和“返平复校”时期(1946—1949)。除将最后两个时期合并陈述之外,以上述各时期为限,依照历时的维度分阶段阐发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课程的演进,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此时期中国的国文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沉浮。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它为封建社会奠定了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础,并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宏观调控系统。丰厚的文化积累、良好的文化生态、激烈的社会冲突、独立的智者阶层和天才的出现,是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帝国的建立,黄金时代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3.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国家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文中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从语义变迁与词典收录两个视角对“Kung fu”进行溯源研究。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 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 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Kung fu”的含义,认为 “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画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在西方世界的普及度。1976 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给出了6条引注,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4.
“过赶年”是土家族的民族节日,以追忆在抗倭战争中牺牲的兵烈壮士,而举行的一系列敬祭活动。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源于元末明初的抗倭战争,形成习俗于明嘉靖年间,是土家族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苏联在全盘集体化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一、1928—1929年间对富农的政策苏联“富农”经济在新经济政策下,经过1921—1922年间的半合法阶段、1922—1925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史学界有些同志把“1914——— 1918”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存有异议 ,认为其发展有一个过程 ,如果一定要用“黄金时期”加以表述 ,“1913———192 2”较为妥当、合理。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学视角,依据文化分类学原理,以文化区“内核—外缘”二重构造论为理论支撑,运用文化比较学的方法对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日两国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开启于近代“西风东渐”的文化时空场域中,其文化类型、特质及内在调节机制是造成中日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转型殊异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时间、空间、主体性特征的三个维度上均出现“时间差”。在剖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进程的同时,寻求其转型路径与策略上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智能+”时代虚拟教研室的出现对于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虚拟教研室的研究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问题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探究,运用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2005—2022年间432篇虚拟教研室的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变及时区图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虚拟教研室研究呈现如下特点:从时间线上来看,2005—2018年间稳步发展,2019—2022年间呈现研究白热化阶段,即大规模发展阶段;主要以“网络教研”“协同教研”“共同体”“区域协同”等为研究前沿和热点,未来虚拟教研室研究有基于“多元智能技术”体系向“网络协同教研”“教研共同体”“区域协同教研”方向延伸发展的新趋势。为此,文章给出总结和思考,以期对“智能+”时代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改革进出口管理体制,放宽进出口控制措施,近几年不断降低关税达百分之六十多,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也吸引了更多的世界著名公司、跨国公司以及具有实力的企业携资金、技术和品牌来中国大显身手。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世界经济浪潮和发生在家门口的国际竞争,作为民族工业势必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直面这场挑战,并在这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中处于不败之地,是以繁荣我国经济为己任的民族工业所必须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清末民初湖州籍留日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该时期正值湖州本地步入近代化的转型期,故本文特以留日学生为切入点,考察其对该地区近代化的影响,并以教育为主要切入点.本文重点聚焦1897—1920年间湖州籍留日潮,由此可知19世纪末湖州地区较早派遣官费留学生并出现了大量自费赴日留学生.19世纪中叶以来,湖州本地新...  相似文献   

11.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民”和“族”已经普遍使用,并已确立了族类划分的主要标准。合成词“民族”概念是个舶来品,其含义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前苏联民族理论的影响。只有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的基础上,在“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两个维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概念的中国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是中国最基本的民族国情,故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思想,核心概念是“华夷”,以此为基础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践中,有了“华夷共祖”“华夷一家”“华夷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也还有“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虽然“华夷”具有二元含义,但仅仅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华夷”仍然具有民族共同体的含义。正是因为如此,到了近代,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才有可能从“华夷”二元民族思想向中华民族一元民族思想转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贡献历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便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Kung fu”,是中国武术在英语世界的代名词,更是全世界认同的中华文化标志性符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考据法对“Kung fu”一词的概念史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法国传教士钱德明于1779年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功夫”,并在著作中将“功夫”译作法语“Cong-fou”,含义是“一种道家医学治疗体系”;英国传教士师惟善于1869年开创性地使用了流行至今的“Kung fu”一词,并在中国武术语境下论述了“Kung fu”的内涵,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士、僧侣练习的一种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规范性健身操;英国传教士德贞于1870年至1895年间系统阐释了其对“Kung fu”的理解,认为“Kung fu”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内家功法;至1920年,英文纸媒已普遍将“Kung fu”一词与“中国武术”划上等号。20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通过功夫电影迅速提升了“Kung fu”一词的普及,1976年国际权威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Kung fu”一词,使其获得了语言学意义上的合法地位。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经济廊道,维持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出现上游植被退化、中游水沙锐减、下游用水紧张、河口三角洲退缩等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的生态文明进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199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5190篇相关文献和145781条参考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和科学计量法,从文献产出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兹将1920年起至1977年间的五十七年中的部分世界女子百米纪录,罗列于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商战愈演愈烈,国际上许多企业都加快了实施联合重组的步伐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中国的家电企业还停留在有竞争无联合的局面。这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民族工业。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放弃“战争”,走向“联合”的必要性。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同时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注入新的内涵,为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实现途径主要是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中国梦”与校园文化良性互动;“中国梦”与社会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现代设计是自开放改革以来发展起来的 ,在 2 0余年间 ,中国的设计在迅速的成长 ,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出现了大量抄袭外国的现代设计 ,漠视本国丰富的民族遗产的现象。而中国的平面设计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须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民族形式语言 ,其基础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