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健美操是集娱乐、竞技、音乐于一体的体育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分为大众健美操和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就其作用目的而言又叫健身健美操,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运动项目。竞技健美操相对大众健美操而言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其蓬勃发展必然带动大众健美操在普通民众中的流行。我国健美操的发展落后于国际水平,无论是运动员的专业素养,还是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都不到位。本文讨论了我国健美操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健美操蓬勃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推动健美操的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和完善,提升国人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真正做到全民健美。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大众健美操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分析认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及健美操运动的固有属性是健美操运动兴起的前提;学校体育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应答及相对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加快了健美操兴起的社会进程.保持大众健美操的生活化本色和技术创新,协调健美操商业化运作与福利性服务关系,重视健美操人力资源开发和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是大众健美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大众健美操锻炼对肢体协调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美操运动是人们喜爱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体育的发展要求健美操的科学性,基于这一认识,就大众健美操创编的合理性和对人体影响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为大众健美操科学地向前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众健美操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1990-2002年发表在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大众健美操论文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大众健美操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理论研究中的空白及需要深入之处,为大众健美操理论提供更广阔的研究思路和独特的视角,推动大众健美操的进一步发展,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提供扎实全面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众健美操的自身特点符合现代女大学生,尤其是高师院校女生的身心需要,高师院校开展大众健美操教学,有利于全民健身,有利于长久的社会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6.
健美操在我国是一项时间不长、发展较快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大众健美操,它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增强人民体质方面已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群体,逐渐成为社会体育的生力军。本文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对上好群众性的大众健美操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健美操教学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同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为推广大众健美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以及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得知,大众健美操的社会文化价值与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休闲意识等多方面做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大众健美操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健美操是门具有多功能特点的综合艺术,在分析健美操运动特点和对人们健康、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就健美操在大众健身中的价值作以浅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大众健美操的功能特点浅析其动作素材的编选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健美操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多功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健美、健身、娱乐、教育等方面。笔者对大众健美操的基本功能作了一些论述,并针对其功能提出了动作素材的编选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不同锻炼承诺和日常锻炼行为水平对身体锻炼短期情绪效益的影响。方法:招募62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跑台上完成1次30 min变化负荷的走跑运动锻炼,锻炼前采集锻炼承诺和日常锻炼行为数据,并将日常锻炼行为划分为高、低两个水平,锻炼前、期间和锻炼后监测情绪状态并对组均频次进行卡方检验,同时兼顾实验末访谈核实。结果:锻炼承诺水平高,锻炼期间、之后的愉悦、活力、流畅体验更佳,前、后、期间焦虑感受更强;锻炼承诺水平低,锻炼之前活力体验更佳,期间疲劳感受更强;日常锻炼行为水平高,锻炼之前愉悦体验更佳,期间抑郁感受更为频繁、之后焦虑感受更强;日常锻炼行为水平低,锻炼期间活力、流畅体验更佳,之后愉悦、流畅体验更佳,之前焦虑、抑郁感受以及期间、之后疲劳感受更强。结论:不同锻炼承诺、日常锻炼行为水平对身体锻炼前后、期间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感受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对各种情绪状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念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新的构念,近年来,正念已成为众多应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基于此背景,本文介绍了正念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的价值和依据;构建了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内容的理论框架。综合分析说明:特质正念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特质正念研究是锻炼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体育锻炼心理结构与正念心理结构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为锻炼心理学中特质正念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特质正念研究内容丰富,为解决锻炼心理学中多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切入点。因此,特质正念为锻炼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运动处方和民族传统体育特性的基础上,对以传统体育方法为运动处方中运动类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以传统体育方法为运动处方中运动类型具有科学性强、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和易于长期坚持的优点。同时指出了以传统体育方法为运动处方中运动类型具有难以控制强度和科学研究基础不足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EEI)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 17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首次编制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考察了大学生锻炼效果特征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EE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体验到的锻炼效果;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相关程度最高,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比女生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均衡决策和自我效能在锻炼经历和锻炼行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肥胖青少年锻炼行为与锻炼经历、均衡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均衡决策、自我效能在锻炼经历和锻炼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对锻炼经历与均衡决策的关系,以及均衡决策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均衡决策的中介效应受到自我效能的调节,并且均衡决策也是自我效能和锻炼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起间接中介作用,调节了锻炼经历与均衡决策、均衡决策与锻炼行为之间关系的作用轨迹和特征,促进了锻炼经历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影响了肥胖青少年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整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身体自尊等问卷对124名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组)以及98人从未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测试对比.研究认为:(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带来的身心健康价值;(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安排;(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运动成瘾,运动一旦成瘾,人们就沉迷于某种运动,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往往"越"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负荷界限,这样反而不利于健康。从生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运动成瘾的生理学机制,以及运动成瘾与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参与体育运动爱好者正确认识运动成瘾与健康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体育锻炼人群的体质状况及体育锻炼的效果。方法:对研究对象按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比较不同锻炼情况下的体质状况差异。结果:广州市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率达到60.4%,明显高于不锻炼人群的39.6%;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身体机能、素质水平高于不参加锻炼人群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这种作用效果更明显。男女经常锻炼者的BMI总体水平高于偶尔锻炼者和不锻炼者;女性经常锻炼的"腰臀比"水平低于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结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身体形态的改善不明显并与相关研究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健身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健身运动可以改善心境、降低焦虑和抑郁,分析健身运动与心理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治疗相应心理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探讨景区内中老年健身的特征.研究发现:景区内中老年人健身持续时间和周健身次数较高,主要是散步、慢跑、太极木兰类和舞蹈四种形式;景区内健身团体组织对中老年人的健身起着至关重要的组织作用;恶劣气候、体质影响、家务工作繁忙、缺乏指导、经济因素、场地器械等是影响健身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政府行政上的管理和扶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的培训,加大宣传中老年人健身的科学方法.景区管理部门需改善中老年人健身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