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使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近年来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发掘出外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特点、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外语专业就业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适应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推进,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传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完全无法满足"90后"大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诉求。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科技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非通用语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事。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就业压力和家庭期望引起的焦虑情绪,次要矛盾为就业技能缺乏。通过心理咨询技术、SWOT分析法、提升自我效能感、就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情绪,树立自信心,提升就业技能,最终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4.
在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自贡电大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自贡电大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细化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加强教师人才引进,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教师下企业制度,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稳步增加"一带一路"人才的社会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又称之为丝绸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思想。该思想的提出,为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机遇。而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文化下,实现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成为高职院校较为关注的话题。对此,立足于"一带一路"背景文化下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缺失,分析"一带一路"背景文化下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价值,提出"一带一路"背景文化下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的概念与"一带一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带来的机遇以及"一带一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其次结合现状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提出和落实,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非通用语种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由现象到本质,得出规律性认识,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且自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都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海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节点,对于我国在东南亚等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海南高职院校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给海南高职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并结合海南实际情况,提出海南高职教育主动作为和布局的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天下一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升华,使阳明的"天下一家"思想变得更具时代性与现实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与宗旨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进一步发展,这与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相贯通。此外,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道德修养角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体系进行了探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认为在民族传统体育"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思路、服务于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国策,致力于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的战略定位.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传播要紧抓"一带一路"国家资源做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丰富化,"传播渠道"现代化,"传播对象"广泛化.并提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国家传播的基本路径:首先,要尊重丝路国家文化"实然"存在,这是国际传播的逻辑起点;第二,要确立文化自觉,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第三,要构建多元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平台,消减文化误读;第四,要融合体育旅游发展,促进协同传播.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6.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总督河道”是我国明代中央政府派出的专门为疏浚、开凿、治理河道的钦差大臣,故亦称总督河道大臣,其原官位、官阶不变,遇事方派遣,事毕回京复命,为非常设之官员。“河道总督”则是我国清代始设的掌管黄河、运河、永定等河,堤防疏浚、治理事务的专职官员,官阶与掌管行省的总督相同,为正二品,加尚书或都御使衔者为从一品。  相似文献   

19.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