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考察残疾学生体育锻炼与羞耻感的基本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选取了800名残疾学生,运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等测量工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残疾学生的体育锻炼量远远低于普通学生,他们比普通学生有更高的羞耻体验。2)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景对羞耻感总分及除个性羞耻外的3个维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3)体育锻炼的情景和锻炼态度对羞耻感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这2个因素共同对羞耻感产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4)体育锻炼量不同的残疾学生的羞耻感及其4个维度上的羞耻体验并不一致,但可以初步推断中、小锻炼量有利于缓解残疾学生羞耻感。结论:体育锻炼情景和锻炼态度对羞耻感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小锻炼量组和中锻炼量组残疾学生的个性羞耻体验要显著低于大锻炼量组,残疾学生体育锻炼对其羞耻感的影响可能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和系统建模法,构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体系:一是体育锻炼习惯的微观培养,包括3个层面和7个子因素,从某一纬度多个辐射点出发,进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局部培养;二是体育锻炼习惯的宏观培养,以5个行为改变阶段为基点,3个层面为框架和11个因素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三位一体的系统模式,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整体培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状况。方法:采用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变化阶段连续性量表和变化程序量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的特点是男生在前意向阶段的人数多,而女生在意向阶段的人数多。在五个变化阶段中,男生分布呈递减趋势,女性分布意向阶段突出明显;五个变化阶段与变化程序的六个下位因素存在高度相关。结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特点不同,需根据学生体育锻炼阶段的特点进行干预。旨在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体育锻炼周期对老年妇女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作用,为老年妇女的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3000多名退休的女性老年人中,选取80名身体健康的和无锻炼基础的女性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练习太极拳组(实验组40人)和不锻炼组(对照组40人).实验组于锻炼前,锻炼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74)等量表问卷调查,对照组只进行6个月前后的问卷调查.结论:(1)体育锻炼能提高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2)不同锻炼周期对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必须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显著.(3)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解释论视角认为,在满足严格的教育惩戒构成要件的前提下,体育锻炼作为教育惩戒的可选手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体育锻炼惩戒进校规班规符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有关校规班规的明示条款精神,在学理性和教育改革实践方面能够获得合法合规的解释性适用。充分发挥体育锻炼惩戒的独特价值和育人优势,科学实施体育锻炼惩戒对于深化体教融合实践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惩戒的实施原则包括: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体育专业指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学生意愿选择;合理适度,区别对待;精准施策,一校一策。体育锻炼惩戒的实施策略在于:科学设计实施流程;严格设置教师与学校实施体育锻炼惩戒的权限;兼顾一般性体育锻炼内容与校本体育特色内容;注重分层分类,协调推进组织实施;全力保护青少年受教育权、人格权;加强条件保障,确保实施成效;推进家校协作,强化监督环节;重视共建共享,形成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福建省属22所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因素。(2)福建省属中职学校学生的运动兴趣不高、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这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针对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适应体育对中度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112名智障学生的智力及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中36名中度智障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适应体育锻炼干预,持续时间5个月,每周2次,每次40min,干预结束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适应体育对中度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适应体育锻炼结束后,中度智障学生其适应行为在感觉运动、生活自理、社会责任有显著提高。结论:适应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适应行为的改善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POMS测量工具,经过筛选后,对安阳师范学院120名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进行3个月的体育锻炼指导实验,结果表明:1)有规律、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境和情绪状态;2)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对大学生的心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境影响过程中,存在着性别差异,这可能与学生项目选择中的性别偏好有关.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进行大学内的体育俱乐部改革;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要,但要有一定的纪律或契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锻炼效果认知与锻炼行为阶段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锻炼行为阶段量表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等工具对587名知识分子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处于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人群之间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认知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健康状况自评得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锻炼者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获得的效果自评总分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1)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前意向→意向→行动→坚持),健康状况呈现持续变好的趋势。2)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个体在乐趣、健康、能力、外貌和社交5个方面的体育锻炼效果认知评价越来越好;提高个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认知有利于个体坚持锻炼。3)个体刚开始参加体育锻炼时最容易认知到的是锻炼的健康效果;娱乐效果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参与后才能有更深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力量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收集400个有效样本;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方法。结果:体育锻炼对个体力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量在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体育锻炼是提高力量素质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通过提升力量素质进而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增强他们完成任务、适应社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社会分层和体育锻炼的关系,以部分城市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先采用One-way Anova对社会分层中的单因子(职业声望、文化程度、月收入)与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和强度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Stepwise对于多因子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的职业声望,不同的收入,不同学历的城乡居民其参与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和强度有所不同,社会地位越高者体育锻炼频率越高,社会地位处于中层和中上层的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高于上层和中下层以下的居民.职业声望、文化程度、月收入三个预测变量能够很好地预测体育锻炼这个效标变量,检验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模型可信度较高,说明社会分层与体育锻炼存在着高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某综合性大学的303名体质弱势学生(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41名,平均年龄为19.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运动量及其情绪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前中后3阶段人数比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特征;在体育锻炼运动量选择上以参加"小运动量"为主;不同体质类型大学生在参加不同锻炼阶段、不同运动量的人数比例存在很大差异。2)偶尔参加或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残障型、肥胖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3)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其消极情绪体验;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3.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青少年体育锻炼、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等级、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心理幸福感3个量表对45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等级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锻炼量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2)快乐型动机和实现型动机可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且比体育锻炼量更具有预测力;3)实现型动机在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快乐型动机不起调节作用.结论:在提升心理幸福感路径中,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追求快乐型和实现型动机比提高锻炼量更加重要;当实现型动机处在较高水平,体育锻炼量才可更好地正向预测青少年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医生群体体育人口仅为18.4%,与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均数(31.4%)相差甚远.结论:主要原因是部分医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终生体育的意识淡薄,体育锻炼兴趣缺乏,医院对医生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场地、器材缺乏.建议:医院和医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需要加强,真正做到"重视、参与、见效".  相似文献   

16.
本调查以鄂尔多斯市三所高中(准格尔旗世纪中学、市一中、东联现代中学)和三所初中(东胜华研中学、伊金霍洛一中、准格尔旗第五中学)1000名学生和300名家长为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校内外同学们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情况,重点研究中学生在校内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最终得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体育意识、体育动机、体育行为等多角度、多方位对福建省各高校800名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对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的程度较低.仅1.55%的群体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他都属于无规律或不锻炼状态,表现为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不一致性;(2)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跑步、羽毛球、排球、篮球、乒乓球和跳绳,项目覆盖面不广;(3)体育锻炼需要、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态度是共同影响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增体促健"是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五所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表明:男生62%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而女生71%偶尔才去锻炼,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制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场地少、器材少、缺乏指导、学生对健身意识模糊及终身体育观念尚未形成等。针对原因,进一步对高校体育改革,弘扬健康观念,促进更多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苏州市具有代表性的6所高职院校的1732名在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市高职院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情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之间,男生整体略好于女生;从年级分布来看,二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要好于一、三年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一、体育课应着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二、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作用。三、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大体育场所、体育设施的投入,为同学们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四、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体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湖北省老年人(60岁—69岁)体育锻炼行为对体质水平的影响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周不同的体育锻炼次数对湖北省老年人BMI、肺活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同时平均每次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对克托莱指数和体前屈体质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老年人平均每周不同的体育锻炼次数与BMI、克托莱指数、脉压差、肺活量、体前屈和反应时等体质指标存在高度相关(p<0.01);而平均每次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以及坚持不同的体育锻炼时间仅与体前屈身体素质指标存在相关(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