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作为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学者们对运动疲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有关运动性疲劳学说主要包括乳酸堆积说,能源物质耗竭说,物质代谢紊乱说,保护性抑制说,内环境稳定失调说等,疲劳发生的地点可能是神经中枢或外周,在疲劳发生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起作用.就Ca2 、ADP、Pi与运动疲劳的关系做一相关综述,并把它应用到肌肉收缩与疲劳模式中去,为教学和科研,运动训练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综述近年来有关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着重介绍r-氨基丁酸、多巴胺、5-羟色胺等中枢神经递质与疲劳的关系及机制。有关外周疲劳机制,分别介绍神经肌肉接头至骨骼肌收缩蛋白等发生疲劳的部位。着重介绍疲劳的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即神经激素免疫调控系统。这些研究表明疲劳产生机制的生理生化研究水平已进入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神经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神经技术是目前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但国内该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运用几乎处于空白。将该技术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其机理为:在运动性疲劳前后,通过对外周神经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后比较肌肉的收缩性、兴奋性和反射活动的变化,可反映出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疲劳?疲劳机理何在?这是一个已经有一百多年研究历史的课题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疲劳再次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常科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有关疲劳机理方面的研究,国际上分为两大学派。两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疲劳发生的部位和疲劳的理论上。苏联学派认为:无论是体力或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层保护性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5.
为运动训练性疲劳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通过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运动训练性疲劳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同时,基于影响肌肉收缩控制链各环节功能的因素都是引起运动性疲劳原因,提出对运动性疲劳机制的研究需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及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愈后效果等.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100%;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以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滑囊炎、软组织挫伤为主;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踝、肘、腕和肩关节等;运动损伤发生于日常的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时期.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运动性疲劳或运动量过大、专项训练过多、局部负担过重、自我保护意识差、心理状态不佳、带伤训练或比赛、准备活动不充分等.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与细胞凋亡时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有雷同之处,通过对疲劳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肝、肌细胞Ca2+浓度及DNA倍体分析,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后肌、肝细胞中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FCM检测肌、肝细胞实验组均出现凋亡峰;TUNEL染色显示,疲劳时肌、肝组织呈棕黄色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各组织SOD活性12 d组显著下降P<0.01,MDA数量12 d组非常显著升高P<0.01;研究认为: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增多、SOD与MDA比值变化是决定细胞凋亡或坏死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与运动性疲劳同步发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因素均会导致疲劳.  相似文献   

8.
评价消除疲劳效果指标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动脉血流图、握力、肌硬度、符号连画试验、计算机加法试验,对运动员疲劳及综合手段消除疲劳后的状况进行了评价,认为动脉血流图、肌硬度、符号连画试验及计算机加法试验,均可从心血管、肌肉、神经机能等不同角度对疲劳及恢复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上述指标敏感,易于测量,有利用的价值,但在应用中应注意客观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乳酸堆积与骨骼肌疲劳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生理学界普遍认为,乳酸堆积是运动性骨骼肌疲劳的主要原因。而近来的一些研究却对此学说提出了质疑,认为运动过程中乳酸的产生不但不会促使骨骼肌疲劳的产生,而且可以减轻肌肉向酸中毒方向的发展,延缓疲劳的发生。本文就有关乳酸堆积学说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运用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化学等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理论,通过研究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时段产生疲劳的机理,并从实战的角度针对不同时段疲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为减少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出现疲劳而影响其运动表现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比赛中疲劳出现在3个时相: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即刻、在下半场比赛的开始阶段及比赛的结束阶段.在比赛中不同时刻的疲劳,生理学机制也不相同.暂时性疲劳可能与肌肉离子动态平衡的紊乱有关,这主要符合"突变学说".下半场开始的几分钟运动能力的降低可以理解为肌肉温度明显下降所造成,而与疲劳产生机制无关.比赛结束阶段的疲劳可能是由肌纤维内糖元损耗过多引起,同时热环境下的脱水与体温过高也是重要原因,这符合"衰竭学说"与"内环境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优秀球员在比赛中高强度运动能力的下降,是由不同的疲劳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骨骼肌疲劳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骨骼肌疲劳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是源于神经传导,而在肌肉本身.其中E-C耦联阻滞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外广泛采用电刺激方案建立离体骨骼肌疲劳模型进行膜电位和肌力研究;但国内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浓度对膜电位和骨胳肌疲劳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综合消除运动疲劳措施效果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解决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训练问题,对综合消除运动疲劳措施的效果进行了研究。31名受试者采用综合消除疲劳措施(健身按摩椅、带式按摩机、水负离子发生器及音乐等),于训练后放松平均252±10.2min。结果表明:综合消除疲劳措施有使小腿肌肉硬度下降、血流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功能改善等效果。经对3名重点队员追踪观察2周表明,在运动量相对较大的训练周中,身体机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难度大是竞技健美操的特点之一,为了解并做到及时预防和减少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损伤,对参加冠军赛的前15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结果为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机体疲劳、带伤训练和对损伤方面知识了解不深是造成健美操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受伤部位的发生频率依次为脱、踝、腰、膝和足趾;各组织情况依次为韧带、关节和肌肉。  相似文献   

14.
中枢单胺类递质与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查阅大量献资料,总结归纳了疲劳前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变化机制,探讨了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对脑的影响及在运动中枢疲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一个方面阐释了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运动中,运动员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特别是在百米,二百米、四百米赛跑的后程,运动员自我感觉很兴奋,很想跑,但腿却抬不起来或频率减慢,一般认为这是疲劳的结果。但是,在生理学中,原有的疲劳理论只提到过在神经与肌肉接点处易疲劳,可惜无进一步的论述。为此,本文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按剧烈运动导致“运动终板”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电刺激的方法研究未经训练成年男性的急性运动性疲劳机制。结果表明:在疲劳性伸膝运动后,最大随意收缩力下降17±15%(p<0.001),中枢激活水平从88±7%下降到84±6%(p=0.001),M波波幅基本不变,但电刺激诱发的最大颤搐张力和最大张力上升速度明显降低,半舒张时间延长,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下降19%(p<0.001)。疲劳过程中平均肌电图-力矩比值升高。结论:在未经训练成年男性间歇性大负荷运动导致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本身均参与了运动性疲劳的形成,肌肉的兴奋性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收缩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的15个省市72名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分布在膝关节、腰部、踝部和颈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筋膜韧带损伤,占21.48%;肌肉损伤,占19.01%;骨软骨损伤,占13.73%;肌腱损伤,占13.03%.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疲劳、要领错误和专注性差.通过对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预防损伤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家跆拳道专项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运动员损伤部位多以足、踝、膝、大腿为多见;损伤性质多为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及肌肉拉伤.研究认为,造成损伤的原因多为负荷过重造成机体疲劳、自我保护不当和准备活动不充分等所致.研究认为运动员应提高思想认识,提高训练水平,重视对急性损伤的及时处理,这样可有效减少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9.
以大鼠端脑、间脑和脑干5-HT、DA、5HiAA和DOPAC等指标为研究对象,探讨长时间游泳对大鼠不同层次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表明:1)急性耐力运动后,脑内中枢疲劳的可能性介质--5-HT水平的提高可能发生或首先发生在某些脑区,而非全脑;其变化情况可能与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2)3 h游泳运动后,间脑5-HT水平增高、DA水平显著性降低,5-HT/DA比值显著性增高;提示,间脑可能是急性耐力运动中中枢疲劳的敏感性区域;3)急性耐力运动后,大鼠端脑和脑干5-HT代谢率增高;间脑区则降低;脑内DA代谢水平在运动后普遍提高,以间脑区提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肌音研究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有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提出匹配追踪(Matching Pursuit)方法进行时--频分析,并从中提取特征参数,从而鉴别肌肉的疲劳状态。通过分析,发现疲劳状态下的肌音信号其高频频带有明显延展(至30Hz),高频能量占总能量之比也比非疲劳状态下的肌音信号较低(由22%下降至0.9%),表明肌肉在疲劳状态下表现出与非疲劳状态下不同的物理特性,有可能与肌肉的不同肌纤维单元(MU)的活动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