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之精粹,它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具有防病健身、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等诸多功效,是一项理想的健身形式。结合医学和生理知识,对太极拳养生祛病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对老年人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衰老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运动是延缓机体衰老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城镇老年妇女(55~65岁)每天习练太极拳,观察太极拳对老年人NK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经过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老年人血液中NK细胞的含量增加;一次性太极拳练习,可明显提高血液NK细胞的百分含量,表明太极拳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老年人抗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运动提高慢性病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实验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效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对部分慢性疾病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对缓解病症、康复及延缓病理性衰老具有特殊功率.  相似文献   

4.
对16名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坚持太极拳有氧健身锻炼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过氧化脂(LPO)浓度及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进行了一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与测定.结果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明显降低血清TC、TG及LPO浓度,提高SOD的活性.根据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和上述实验结果,认为长期太极拳有氧健身锻炼可阻止体内自由基水平的升高,减少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慢性病者心血管功能及其病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实验对比、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效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对部分慢性疾病的心脏、血管及微循环功能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对原发病症的缓解、康复及延缓病理性衰老具有特殊功率。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太极拳理论,加快太极拳发展步伐,为建设现代太极拳理论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强身健体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太极拳是我国国民体育锻炼、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太极拳对老年人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心理状态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8.
论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生物衰老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的功效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太极拳对老年人的生物衰老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对老年人的心理失衡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对老年人的精神失落有尽性知天的功效。因此,太极拳十分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明清太极拳演变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太极拳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蜕变的过程.它的形成蕴含着中国传统宗教、哲学、血缘、族群、地域、古代内养修炼术和诸多拳种技法等因素的痕迹.太极拳所承载的贵生论、矛盾观、系统论、流派的衍生以及大众、健身和休闲功能等等,都无不是传统文化蕴养之果.  相似文献   

10.
运用优化设计理论 ,在“简化太极拳”课程中 ,通过过程优化模式教学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延长了动作记忆 ,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加强。实验前后的教学数据表明 ,过程优化设计能够明显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 ,优于其它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哲学与美学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构成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太极拳美学思想、起源、发展进程等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增进国人对太极拳的进一步认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太极拳理论体系框架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传播迅速。通过对韩国学术界的太极拳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分析,着重分析了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发行单位、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旨在研究太极拳在韩国的发展史和传播过程,从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传播学等角度,探索太极拳在异国推广和传播的规律及有效的推广方法,以期太极拳在世界大舞台上发扬光大,将太极拳的正能量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抗衰老功效的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一大目标。本通过对献综述方法,对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老年人有延年益寿的攻效;能调节老人的心量失衡有修心养性的功效,能改善精神失浇有尽性知天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体系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她的一招一式表达了人与人在对抗技击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哲学。太极拳理论把技击、修炼、养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堪称武术理论中的精品。在以往对太极拳的研究中,太极拳的理论引用频率很高,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有距离感。其实太极拳的理论所包含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之道、生存之道,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和发扬,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南京市部分学校在实施太极拳教学前后,中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识、理解、兴趣、情感、价值判断的调查比较,结果如下:1.太极拳教学前后,受制于中学生有限的理解力,其对传统养生哲学理解还很表浅,学习效果不突出;2.教学加深了学生对传统体育手段的认识,对太极拳的兴趣显著增强;3.在价值观上,教学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表示出充分的肯定;4.经学习,学生普遍认为学好太极拳对每个人的将来都是一门极好的运动技能储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拳教学后,就大学生健康保健意识中的有关我国传统养生观的接受程度等作了广泛的调查,结果证明:接受了长期接受太极拳教学和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其对我国传统养生观的认知与认同上与不经常进行太极拳系统学习与习练的大学生群体间存在着差异:1)在运动养生观方面,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认识基本一致,前者更乐意接受此养生观;2)长期习练太极拳的大学生对于身心合一的养生思想,平衡养生思想以及放松身心养生思想方面的认知与认同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借用了“太极”概念,建立在太极学说基础之上的武术拳种。为改变当前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中对太极文化的遗漏和疏忽,从文化本源切入,结合高等院校当前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通过肢体活动等技术载体来充分展示和表达太极拳内在的文化坐标,并提出符合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发展与创新改革的对策,以期在现代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从而将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太极拳切实有效的运用到高校现代体育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主因子分析,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所遭遇的瓶颈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行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4大主要瓶颈:1.文化内涵:太极拳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其教学难以深入的症结之一;2.运动方式:太极拳与现代体育运动的运动方式大相径庭,这是太极拳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另一原因;3.学习心理:大学生对传统健身方法较为陌生,缺乏浓厚学习兴趣;4.教学情景: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难以"入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