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但有关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多见.利用长期生活和训练在亚高原的赛艇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及后续平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测功仪6 000 m成绩和四级递增负荷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世居亚高原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后,其平原的运动成绩有明显提高.因此得出结论:高原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平原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乒乓球运动产生以来制胜因素的发展历史,对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构成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运动员高水平的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将此因素训练的系统化过程概括为"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并对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针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现状,阐述了实行11分制后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心理状态变化.强调了在现代乒乓球运动中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提出了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原训练产生的生理反应及原因出发阐述高原训练中运动员对热能和营养素的特殊要求。指出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营养摄入要依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与身体状况进行,均衡的营养补充是保证训练水平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过度训练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乒乓球运动员与非竞技项目运动员相比,面临着更高强度的对抗、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过度训练。采用晏宁(2003)编制的《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对100名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乒乓球运动员过度训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乒乓球俱乐部运动员已经出现了过度训练的迹象;在应激和恢复的8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应激的4个因子上,未成年组运动员都高于成年组,训练年限"4年以上"组高于"4年及以下"组,"中专及以上"学历组高于"中专以下"组;在恢复的4个因子上,相反。  相似文献   

6.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丽  刘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1062,1068
高原训练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受到中长跑教练员的认可.全程跟踪了马拉松运动员为备战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赛前上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完整过程,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安排,结合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CK、血红蛋白和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试图找出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目的在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通常在一地进行,本研究尝试采用先在多巴进行2周训练,后到昆明进行2周训练的方式,以了解这种高原训练的训练特征和机能变化。本文采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7名健将级男子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并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训练时间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前10周。训练后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结论如下:1)本次高原训练的训练学特征为: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负荷量较大;第三阶段重点在高强度无氧训练,负荷量减少;第四阶段以调整和恢复为主。 2)本次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体重在上高原3周后显著性下降,下高原后1周即恢复至平原水平。3)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睾酮显著上升,说明高原环境和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变化。4)在3个月时间内,7名高水平运动员全部提高运动成绩,说明这种全新的高原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训练对轮椅竞速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8名国家队轮椅竞速运动员进行6周高原训练,采用红细胞系指标测试、最大摄氧量、血乳酸测试等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有氧能力测试。结果:6周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运动员EPO水平上高原初期升高,6周后EPO水平又下降,高原训练结束1周后EPO大幅度提高。结论:高度高原训练显著提高竞速轮椅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9.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心理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训练和比赛都有很高的水平,心理训练也一直倍受重视,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素质水平还有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江苏省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以及心理训练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选取备战2010年冬奥会周期国家速滑队外教组为期3周的高原训练,通过观察与分析高原训练前后训练周期的安排与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探讨高原训练手段在速滑运动员陆冰能力转换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中,有氧训练和陆上的专项训练占了最大比例;2)3周高原训练前后相比,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出现明显增高,但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则普遍出现下降;高原训练结束后两周,运动员睾酮水平与高原训练前相比明显降低。该现象提示:高原训练前及高原训练阶段的训练质量影响下山后的体能状态;训练内容转换时,相关的体能储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加乒乓竞技的安全性、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提升比赛的竞技性是改用无机胶水的原因;"无机时代"乒乓竞技特征包括无机胶水对乒乓竞技要素、每分球来回板数、不同打法运动员的影响三个方面;针对新规则下的特征及其对运动员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适应无机胶水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800名乒乓球专选班学生和40名乒乓球教练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阐述心理技能训练在学生训练、比赛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使心理技能训练充分应用于学生训练实际的途径,探讨适用于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最后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48届世乒赛男子优秀运动员接发球技术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观察统计、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在48届世乒赛比赛中的接发球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与比赛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乒乓球规则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场地器材、赛制以及发球规则的演变是近年来乒乓球规则演变的核心部分。本研究认为,乒乓球运动规则对海绵的硬度与厚度、发球擦网的合法性、发球区域的规定、抛球高度的要求、"鹰眼"技术的引用、每局的最高分值等几个方面将加以限定。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乒乓球技术特点,围绕直板反手技术,从当今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趋势,直板反手的技术特征以及该技术生理、解剖学特点三个层面,揭示直板反手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研究、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在中长跑间歇训练完全恢复状态下,对不同运动员个体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间歇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分段距离与不同分段距离练习时运动员个体所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存在差异性.所承受重复练习组数与次数的间歇时间同样存在个体差异.具有个体差异的练习组数与次数、间歇时间数据的获得,为今后一段相对稳定时期进行完全恢复状态下的间歇训练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以保证进行间歇训练时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特战青年军官联合培训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其训练强度、难度和密度远超一般军事训练。通过对70余名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机能状态的全程监测,揭示了不同训练阶段的心理适应特点,并提出了该训练模式的心理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70余名联训队员在集训不同阶段进行6次训练伤调查和临床诊断筛查,结果显示:训练强度与训练内容间存在密切相关,训练强度大、科目难度大的阶段,训练伤多发;不同训练内容、不同训练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异性导致训练伤的发生部位和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对12名二级男子足球运动员进行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分别测定运动后及恢复期间血清酶和尿素氮.探讨各指标在不同训练方式、不同恢复期间的变化情况,从而为科学训练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引体向上是《军人体能标准》中达标率相对较低的一项考核项目,部分官兵达不到训练与考核标准。基层部队多受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以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成绩提高的效果不明显。设想按照不同训练负荷、不同肌肉收缩形式,通过分组训练,研究不同训练方法对引体向上成绩的影响,以期为基层部队开展科学、有效的引体向上训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