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田径1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运动学参数的测定,分析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建立田径1500m运动员专项能力评估方法体系。方法:14名二级男子运动员进行模拟1500m全程跑、起跑加途中跑测试、递增负荷测试、300m全力跑测试、恒定负荷测试,得到运动成绩、运动前后血乳酸值、运动中心率、步频、步长、最大摄氧量速度、等指标,根据个人成绩平均速度高低分为快慢两组,平均速度5m/s以上受试者设为快组,以下设为慢组,每组各7人。并对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慢组相比,快组恒定负荷后血乳酸显著较低(P<0.05)、快组的最大摄氧量速度、步频均显著高于慢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最大摄氧量速度与运动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r=0.619,P<0.05);途中跑段落后血乳酸变化与终点跑后血乳酸变化具有明显负相关(r=-0.756,P<0.01)。结论:(1)最大摄氧量速度可评估1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70秒亚极量恒定负荷后血乳酸可评估1500m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3)步频是反映1500m跑运动员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对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进行训练监控,分析训练的效果及机制,验证训练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我国优秀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控提供实证参考。方法:在全国锦标赛前对19名男子曲棍球运动员,实施为期2个月的跑动能力训练,在训练前后进行有氧能力、无氧能力、专项体能的测试与评价。结果:1)训练后,绝对摄氧量水平不变,相对摄氧量水平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递增负荷恢复期的血乳酸显著下降(P<0.01);最大功率、平均功率等指标训练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后的血乳酸与跑动能力训练前相比显著下降(P<0.01)。2)与训练前相比,3000m跑成绩显著提高(P<0.001);立定跳远、30m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5×25m折返显著提高(P<0.01)。结论:1)训练前,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达到优秀运动员的水平,爆发力低于国家队队员水平,而速度耐力高于国家队队员的水平。2)研究所制定的有氧能力训练、无氧能力训练和混氧能力训练计划可有效提升运动员跑动能力,运动员的爆发力、速度耐力和有氧能力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长春市中学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测试,得到其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及其对应的速度、心率。结果显示:经过一个训练周期,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具有显著性提高,无氧阈速度具有非常显著性提高;无氧阈心率具有非常显著性降低。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得到了提高;客观的评价了长春市中学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以及本次训练周期的训练效果,能够为教练员合理制定和安排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氧代谢能力的应用及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多层次、不同途径较系统地研究影响最大有氧代谢能力的生理学因素及最大摄氧量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结果发现:少年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与疲劳主观感觉有关,其最大摄氧量负荷时的R.P.E值低于成年人;不同负荷形式测定的最大摄氧量值有较大的差异,按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固定跑台、功率自行车、台阶;耐力训练可提高有氧代谢水平,特别是无氧阈值或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在白、黄、黑肤色人种中,最大摄氧量值无种族差异;在力竭性运动中,线粒体钙聚积抑制细胞呼吸,可造成有氧代射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少年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血乳酸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乳酸作为体内能源物质在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它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供能体系。本文通过对10名少年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半年的血乳酸递增强度追踪测试,根据个体血乳酸随运动强度变化的规律,应用乳酸——速变线、无氧阈值、最大血乳酸值及相对应的指标正确评价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能力。根据专项要求,合理地安排每阶段游泳训练的比重。住机能评定及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卡巴迪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有氧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首届卡巴迪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有氧能力进行了测定,并与同年龄正常人进行比较.试验前进行了一般健康检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安静时的心率、血压、肺活量、心电图、血红蛋白、血乳酸、尿蛋白及尿PH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结果表明VO_2max和VO_2/HR分别为 4.38±0.38L/mm和 23.35±2.02ml/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T为 64.75%VO_2max,比对照组略高,P>0.05.运动员在AT时的通气量、氧脉搏及摄氧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中国首届卡巴迪运动员的循环和呼吸机能较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今后研究该项运动能力,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主要阐述了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生理机制及其关系 ,为科学地运用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来提高运动成绩 ,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赛艇训练周期中的训练特点,对中国国家队15名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在整个赛艇训练周期内记录每周训练计划,对评价赛艇运动员的某些专项运动能力指标如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及水上2 000 m模拟划的成绩进行了规律性的多次测试.结果表明: 1)男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各训练周期的运动量和强度等级的分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冬训后正常训练达到172 km/周,有氧训练比例平均是89.65%.2)在整个训练周期内,乳酸阈功率明显提高,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不是一个渐进的上升过程,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上升过程,水上2 000 m模拟划成绩变化由于受到风向影响缺乏规律性.乳酸阈功率(AT4)、测功仪2 000 m最大做功成绩多次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一个训练周期训练,运动员训练效果和专项运动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身体机能评价模型是龙舟运动训练体系的重要框架内容,通过测量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分析,分析得知,龙舟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主要由无氧能力因子、心肺功能因子、恢复能力因子、有氧能力因子、激素水平因子等5个因子构成,其中心功能指数、肺活量、最大功率、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血尿素、尿蛋白、血清睾酮等八项指标的载荷贡献率较大,优秀龙舟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表现为:心肺功能较好,无氧做功能力较强,恢复能力较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有氧、无氧供能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动气体分析仪、血乳酸分析仪、遥测心率计和功率自行车研究了18名中国女子手球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并与国内外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女子手球队员的最大摄氧量达3.55±0.27l/min(52.4±4.1ml/kg.min),为历年最高,与世界冠军韩国队(3.66l/min和55.3ml/kh.min)相近;无氧阈摄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80.46%,高于韩国队(66.5%)。无氧功峰值为639.1±72.3W,优于韩国队,但30秒功率下降率较韩国队快,提示训练中应注意发展无氧耐力。分析表明,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机体有氧、无氧能力已达世界强队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n-SOD基因V(16)A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为运动员早期科学选材提供基因标记。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35名中国汉族赛艇、皮划艇有氧项目运动员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测试他们的体成分、最大摄氧量、通气无氧阈以及心率变异性(HRV)频域相关参数指标。结果:在男子运动员中,携A等位基因者去脂体重显著高于VV基因型者,而VV基因型者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显著高于(VA+AA)型者;在女子运动员中,携VV基因型者脂肪百分比、身体脂肪量和身体质量指数均显著高于携A等位基因者。结论:Mn-SOD基因V(16)A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赛艇、皮划艇有氧项目运动员部分运动能力指标有关联,但能否作为运动员选材用分子生物学标记,还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的男子篮球队员24名(其中前锋、中锋、后卫队员各8名)为研究对象,通过跑台测试、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跑节省化、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进行评价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篮球运动员的前锋队员跑节省化在第一公因子中载荷最大,中锋队员跑节省化的相对值因子载荷最大,后卫队员的第二公因子跑节省化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跑节省化、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在评价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跑节省化指标优势明显,提示我们可以采用跑节省化对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Ⅴ型胶原蛋白a1链(COL5A1)基因多态性与60名中国北方汉族女子专业长跑运动员机能指标的关联性,探寻预测有氧耐力表型的分子标记。方法:采用联合测试法测得无氧阈和最大摄氧量相关指标,肺功仪测得肺功相关指标。用PCR-RFLP分析COL5A1基因的rs13946、rs12722多态性。结果:1)rs12722位点:不同基因型运动员之间无氧阈摄氧量、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TT型运动员显著大于CC和CT型。2)rs13946位点:该位点与有氧耐力表型以及肺功之间无关联(P<0.05)。3)rs13946-rs12722单体型:携带TC单体型运动员的无氧阈摄氧量和无氧阈摄氧量相对值指标均显著高于非TC单体型运动员(P<0.025)。结论:1)COL5A1 rs12722 TT基因型可作为预测中国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强度下机体氧耗量的分子遗传学标记。2)TC单体型可作为预测北方汉族女子长跑运动员无氧阈摄氧量及其相对值指标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优秀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氧和无氧耐力素质能力的现状和特征,及其在训练中的主要体现。方法:以22名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在训练周期开始阶段及年度训练强度课及比赛后,采用气体代谢和血乳酸测试方法对运动员进行无氧阈、最大摄氧量和最大乳酸耐受值等指标测量。结果:无氧阈时期的心率值男女队员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参照值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氧阈时期的摄氧量值男女及与参照值比较未出现差异;最大摄氧量值低于国内外优秀耐力运动员,与国内同项目研究结果无差异;最大乳酸耐受力值较高,男女无差异,高于参照值(p<0.05),训练中主要以速度耐力滑和速度强度滑为主。结论:我国优秀短道运动员的无氧阈(VT)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最大摄氧量能力并不突出;优秀短道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无氧糖酵解能力,训练中主要是以冰上速度耐力和速度强度训练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是测定优秀男女手球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无氧阈,最大无氧功率及无氧阈时的主观感觉,探讨性别对手球运动员无氧阈及无氧阈时的主观感觉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手球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为502±52ml/kgmin(男子)、451±32ml/kgmin(女子),无氧阈为423±47ml/kgmin(男子)、369±34ml/kgmin(女子)。手球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无氧阈与耐力成绩密切相关,后者大于前者。同时最大无氧功率与最大吸氧量、无氧阈密切相关。同样与无氧阈相关大于最大吸氧量。因此,提高无氧阈对于手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具有重要意义。手球运动员无氧阈时的主观感觉男子137±06、女子138±07。不受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跑台递增运动方式测定10名男大学生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分析两者的关系.测得最大摄氧量平均值为4.62±0.96升/分,无氧阈时的摄氧量、最大摄氧量百分数、心率分别为3.05±0.74升/分、65.89%±6.99%、166.5±7.6次/分;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时的摄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无氧阈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无显著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受试者采用跑台负荷方式测得的最大摄氧量水平较高;(2)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数在评定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安排运动训练及选拔运动员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影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最大摄氧量的理论分析,充分说明了有氧能力对800m跑运动员的重要性。并从训练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800m跑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有氧能力是赛艇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也是决定赛艇运动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赛艇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对于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训练计划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2 000 m最大能力和三级递增负荷测试的方法结合血乳酸、心率和功率等指标对5名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能力特别是对无氧阈情况下运动员的功率、心率和血乳酸值进行评价。所用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价女子赛艇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无氧阈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为以后教练员安排训练计划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有氧耐力评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有氧耐力的概念,提出了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最大摄氧量平台的持续时间(VO2max Plateau Duration,VO2maxPD)是测定耐力训练的三个重要指标,并讨论了此三个指标的概念、测定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针对性的四周有氧耐力训练,观察游泳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个体乳酸阈和机能变化状况。方法:8名男子自由泳运动员作为受试通过7×200 m递增负荷试验测试个体乳酸阈,据此安排四周针对性的有氧耐力训练,阶段训练后测试个体乳酸阈。结果:1)个体乳酸阈值由(3.79±0.42)mmol/L上升至(3.92±0.61)mmol/L,个体乳酸阈对应的泳速由(1.48±0.08)m/s提高至(1.50±0.03)m/s,差异具显著性(p<0.05)。2)血乳酸—泳速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游泳运动员在四周有氧耐力训练后个体乳酸阈值升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