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男子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生化指标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监控河南男子自行车中长组高原训练期间的生化指标变化,对运动员在高原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及重点训练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b、BUN、CK、WBC等生化指标能够准确的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血乳酸值能较好地评价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对队员无氧能力的影响.为以后男子自行车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安排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男子自行车运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血象指标的监测,分析亚高原大负荷量和大负荷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实验法对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血象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进入亚高原训练后CK、BUN和T血象指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HB与第一阶段相比也有所升高。得出结论:亚高原训练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肌肉爆发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一线赛艇运动员在甘肃刘家峡1850m水上高原训练的研究,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流变的影响,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可能的机制之一,同时为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是否与血液流变有关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显示: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实际耐力水平,达到了本次高原训练的目的.高原训练可使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高原训练回平原后,流变学各指标发生良好的改善,从而提高机体利用氧,运输氧的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能力.本研究提示,高原训练回平原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景丽  刘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1062,1068
高原训练已被普遍认为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受到中长跑教练员的认可.全程跟踪了马拉松运动员为备战国际马拉松比赛在赛前上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完整过程,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上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安排,结合对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CK、血红蛋白和血睾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试图找出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及运动强度与人体机能指标之间的规律,目的在于在高原训练期间为教练员提供科学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取得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海拔及中度高原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低、中度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本系统观察15名广东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在中度高原(1891m)和低海拔(1000m)进行2—3周训练前后Hb、CK、BUN、血清睾酮(T)、皮质醇(C)和T/C比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高原训练中,Hb先降低后显升高,CK活性则是显升高,然后逐渐恢复,BUN开始变化不明显,随后显下降,回到平原后再升高至恢复;血清T、T/C比值显升高,而C显下降,保持高睾酮低皮质醉水平;(2)低海拔训练对运动员的血液生化指标、激素及运动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中度高原训练效果明显;(3)中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逐渐成为提高耐力项目运动能方的主要训练手段之一。国内外许多实践及理论研究均证明平原耐力性项目运动员通过适宜的高原训练后,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VO2max,ATV,Hb等。但在对世居高原耐力性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的成功经验却较少,尤其对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系统观察鲜有报道。本文则主要对10名世居高原(海拔2260m)中长跑运动员进行2260—2630m交替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测试。测试是以跟随训练追踪测试生理机能,系统现察世居高原人在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便为其高原训练的计划制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通常在一地进行,本研究尝试采用先在多巴进行2周训练,后到昆明进行2周训练的方式,以了解这种高原训练的训练特征和机能变化。本文采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游泳队7名健将级男子运动员进行跟踪观察并测试生理生化指标,训练时间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前10周。训练后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结论如下:1)本次高原训练的训练学特征为:第一和第二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负荷量较大;第三阶段重点在高强度无氧训练,负荷量减少;第四阶段以调整和恢复为主。 2)本次高原训练对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体重在上高原3周后显著性下降,下高原后1周即恢复至平原水平。3)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和血睾酮显著上升,说明高原环境和训练安排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变化。4)在3个月时间内,7名高水平运动员全部提高运动成绩,说明这种全新的高原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8.
通过监测备战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的吉林省6名男子400m栏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生化指标的变化,为男子400m栏项目的高原训练期间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科学依据,并为400m栏运动员高原期间的身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奥运会男子举重项目的不断拓展,亚高原训练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训练形式。但是由于亚高原地区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因此运动员容易产生不良生理反应。只有科学、系统的安排亚高原的训练周期与强度,才能保证运动员尽快适应亚高原环境,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市残疾田径运动员在云南昆明进行为期五周的高原训练进行跟踪,观察运动员在平原—高原—平原交叉环境下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分别对MVV、VC、FVC、FEV1%、PEF、PEF25~75%用力肺活量平均呼吸流速各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高原残疾田径运动员训练后肺功能各指标有明显上升,高原训练有利于残疾田径运动员肺通气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罗萨的训练思路和训练理念在肯尼亚的马拉松训练中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九天一个训练小循环的周期安排,重点抓好马拉松运动员的关键环节,通过四个负荷强度区域的合理分布,促使马拉松运动员发展专项耐力、专项速度、专项力量水平,使运动员马拉松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种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及训练思路对促进我国马拉松项目的发展,尽快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初步形成了对我国女子马拉松训练负荷安排特点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我国女子马拉松队伍整体的较大负荷年、周、日训练量分别集中在7 000~9 000 km、160~250 km和30~45km之间,日负荷基本没有超过50 km的,优秀选手年度训练量相对偏小;强度训练课安排的周期一般为3~4 d,两个相类似的大强度训练课的间隔则更长;持续训练中,教练员通常以400 m和1 000 m分段速度来控制训练强度。强度间歇训练一般以400 m间歇跑为主,文章也对我国优秀选手训练强度控制情况进行了实际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柏林世锦赛白雪赛前训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选手白雪在2009年柏林世锦赛马拉松比赛中,以2小时25分15秒的成绩摘得金牌。本研究主要针对白雪在柏林世锦赛赛前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训练负荷安排进行研究。力图探寻马拉松项目赛前训练安排特征,并为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安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相关的数据与理论支撑,进而促进我国女子马拉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200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前通过2个月的连续跟踪,监测吉林女子马拉松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多项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调整和确定训练计划和营养补充方案,进一步探讨营养生化监控和科学训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培育、开发与发展目前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仅取得巨大的赛事成果,也取得了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我国在马拉松赛事的商业运作方面水平较低,因此,本文结合当前体育赛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借鉴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对我国田径赛事大市场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特定的体育赛事市场环境,从赛事运作本身和市场开发程度对我国马拉松赛事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张淑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成长历程、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同样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分析,阐述了张淑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对于我国马拉松赛事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逻辑法在对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的动因进行解析与对WSR系统方法论特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提出基于WSR的我国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模式以零风险管理、让人民共享健康福祉为目标导向,以营造良好的马拉松文化底蕴为根基,采用PDCA范式对影响马拉松猝死“物理—事理—人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防范、闭环管理。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机制以建立健全马拉松赛事运行机制、完善马拉松猝死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马拉松猝死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马拉松猝死风险应对机制与优化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协同机制为主要抓手,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共同体,实现全风险、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的马拉松猝死风险防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马拉松运动的良性健康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宣传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文章结合文化价值融合相关理论,从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目前马拉松“感性”火爆的内在原因,探讨了马拉松应有的“理性”内涵,即马拉松文化与本地文化共通,马拉松自身价值与人和城市发展价值的融合,科学健康理念的普及和平等公平体育环境的塑造,并提出了促进马拉松“理性”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借鉴ACSI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结合中国群众性马拉松赛事的特点,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建立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基于此,构建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研究发现: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测评指数模型的指标包括参赛者期望、硬服务质量感知、软服务质量感知、感知价值、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抱怨、参赛者忠诚度7个因素。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路径来看,参赛者对服务的预期通过对软服务质量感知、硬服务质量感知间接正向影响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参赛者的服务质量感知既直接又间接地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通过硬服务质量感知和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参赛者的硬服务质量感知通过感知价值间接正向影响参赛者的满意度。就各个自变量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而言,参赛者的软服务质量感知对其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硬服务质量感知、服务期望和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WOS数据库中运动科学领域的马拉松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揭示。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0-2016年国外马拉松研究的518篇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马拉松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美欧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健康中心和医疗机构为主的科研力量团队。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与运动相关的低钠血症(EAH),马拉松、超马跑者年龄、运动能力的横向与纵向变化规律,生理学因素和训练因素对跑者运动后心脏分子标志物的影响。以国外马拉松研究为借鉴,反观国内马拉松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以大众跑者为主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建设,运动与医学相结合对跑者身体机能变化规律、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训练与参赛方式的研究无疑是实践所需、发展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