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2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其人格及心理应激进行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中、小强度的健美操、乒乓球和排球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应激的干预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27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其人格及心理应激进行测量,采用重复测量的协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中、小强度的健美操、乒乓球和排球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应激的干预效益.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和《国际体力问卷》调查和分析了大学生的体力活动状况和心理应激、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及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体力活动有助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减轻心理压力,减少抑郁、自卑、依赖等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等适应能力.同时优化人格品质,大强度活动与中等强度活动对于心理各主要因素的作用效果不一。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调查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应激、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与人格状况,研究表明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他们承受着相对较高的压力,心理适应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健美操、羽毛球和篮球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干预效益.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319名大学新生人格及心理压力进行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人格和心理压力各维度影响不同.锻炼12周对人格和心理压力的积极效果优于6周.从项目来看,羽毛球和健美操对大学新生的人格积极影响优于篮球项目.从强度来看,中强度对人格影响优于小强度和对照组,小强度对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优于中强度和对照组.结论: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人格和心理压力各维度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健美操、羽毛球和篮球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干预效益.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319名大学新生人格及心理压力进行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人格和心理压力各维度影响不同.锻炼12周对人格和心理压力的积极效果优于6周.从项目来看,羽毛球和健美操对大学新生的人格积极影响优于篮球项目.从强度来看,中强度对人格影响优于小强度和对照组,小强度对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优于中强度和对照组.结论: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人格和心理压力各维度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留守经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职学生留守经历基本情况调查表》(自编)、《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以及《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472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地区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城镇生源的学生;留守经历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留守经历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社会要注意经济平衡发展,尽量避免儿童留守,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及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韧性促进心理健康水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心理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以 2 71名体育学院学生 (平均年龄为 2 0 4± 1 19岁 ,男 2 16人 ,女 5 5人 )为研究对象 ,以心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发现 :( 1)大学生之自尊、个性、应对方式及心理控制源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比较突出的因素有个性结构中的“情绪稳定性”、自尊、应对策略之“解决问题”及“求助”、心理控制源之“内控性” ;( 3 )情绪稳定性、自尊、解决问题及内控性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存在着交互作用。结论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要特别重视心理中介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蒙古某本科院校621名蒙、汉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期探讨蒙古族、汉族大学生心理症状对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回归效应,筛选对心理症状有预测作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维度对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对汉族男大学生心理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最为突出。应对方式对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从而说明影响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塑造蒙、汉大学生健康人格,尤其是重视情绪稳定性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手段,采用《容纳他人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训练。实验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组的自我概念、对自我和他人的接纳及心理健康水平与另外两组相比,呈现积极变化。心理拓展训练组与健美操对照组都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对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通过影响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结果表明:1)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说明运动对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2)运动群体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运动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人际关系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人格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和职业探索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居住地差异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和职业探索量表对六个高校7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回归分析可见职业探索在主动人格和大学生就业能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γ=0.78,p<0.001);(2)多组群分析表明居住地差异在主动性人格和职业探索间起调节作用(γ=0.52,p<0.001).结论:主动性人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也能通过职业探索影响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其中居住地差异能够调节主动性人格和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对多所普通高校的女大学生心理进行测查,对女大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舞蹈锻炼能有效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有较高比例的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受人歧视","亲人亡故"等产生强烈应激反应。每周参加体育舞蹈锻炼的次数与心理健康调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2019~2023年西部地方高校T校新生的UPI量表检测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不同学科专业的关系,探讨近5年来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特征,结果表明:被测群体2019~2023年间UPI量表Ⅰ类检出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2022年最高,为27.36%,与其他年份间差异显著;不同学科专业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各不相同,其中化工(HG)、生物工程(SG)和文化传播(WC)专业Ⅰ类检出率变化平稳,体育(TY)、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Y)、资源环境(ZH)专业波动较大,体育(TY)专业2022年Ⅰ类检出率增幅最高,是其他四年均值的3.79倍;2022年西部地方高校T校学生Ⅰ类异常检出率与新冠肺炎疫情应激事件密切相关。西部地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应结合大学生群体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征,在关注特殊性问题的同时提炼共性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纵深角度探索群体性应激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延迟效应,并结合社会发展深入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空心病”“佛系”“网络愤青”等行为问题,为此类问题提供研究模型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归属感问卷、网络交往自我呈现策略量表对2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归属感,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归属感更高.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归属感和积极自我呈现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归属感在内外向、神经质对真实自我呈现策略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4.8%、58.8%.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多关注女生和农村学生,要进行生涯辅导和网络信息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检验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模型.用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实验组被试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实验期间不参加体育锻炼.与此同时,用身体自尊量表(PSPP)、心境量表(POM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测量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被试在身体素质、身体自尊、疲劳、抑郁、TMD、强迫症状、SCL-90总均分上,3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均显示,在身体素质、PSPP总分、疲劳、抑郁、TMD、强迫症状和总均分中,中小强度组优于对照组.在假设模型中,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心境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或者同时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结论: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3条路径:一为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二为体育锻炼通过心境中介变量影响心理健康;三为体育锻炼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路径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前,开展校园心理剧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有力举措。本文通过探讨校园心理剧的干预模式来进行新生适应心理问题的调适研究。新生适应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症状,其中情绪低落、自卑、焦虑、恐惧等症状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1]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779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初中生:2)心理韧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心理韧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及心理健康的抑郁和恐怖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和恐怖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再加入心理韧性后下降。结论:心理韧性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通过心理韧性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自编《基本状况问卷》调查某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成因。结果显示,新生一类学生94人(占18.11%),二类学生137人(占26.40%),三类学生288人(占55.49%)。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所区别;非体育专业、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同。对录取志愿感到满意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对录取专业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后的心理体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但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大。锻炼后感到愉快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锻炼后感到不愉快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