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大学体育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专家咨询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的体育网络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育发展较慢,不能满足当代教育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并指出发展网络教育的意义.最后分别从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组织形式、设计与开发的技术路线和开发与运行环境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论述,大学体育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方法补充和发展,对我国体育教育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育与现代体育远程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和网络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定义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认为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在体育人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体育术科课是不难解决的问题;分析传统体育教育与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互补性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的出现,带来了教育的变革。无论是远程教育大学还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其学习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分析这些影响,并适应网络教育的特征,建立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教育技术。为了探明网络技术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应用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教育教学形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网络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是应着力推广的一项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催生了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在解决传统高等学校发展长期以来面临的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减少教育支出之间的矛盾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而且正在推动和引领教育与学习模式的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网络教育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促使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成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发展网络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通过建设开放大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提高网络教育教学质量,将成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办好网络教育,应特别注意立足于开放、优质、服务和有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高校体育中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和制约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发现:二者的结合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科学的指导体系;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数量少;由于课时有限、师资水平有限、缺乏相关培训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目前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立可以很好地缓解以上问题,为体育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或网络教学提供可靠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的构建要以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为前提,以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自我监测、自我处理、自我保健能力为目标。建议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整合利用,尤其是加强体育师资的培训,以加速二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献资料法,对即将实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作用比照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目标领域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学校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在4方面可以发挥其健康教育的独到功能:1)传播人类社会的体育化,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符合健康与体育教育的技术技能目标领域的要求;2)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增进健康,符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学生身心发展目标要求;3)在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学生能将体育课上所习得的技术学以致用,实现运动参与,符合健康与体育教育运动参与目标要求;4)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8.
基于3种学习方式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方法问题的研究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建构主义的有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教学实际,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进行理性构思,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性体育教学法。以逻辑法下定义法提出此体育教学法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进一步说明实施的操作程序和流程图,并以篮球和短跑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这种体育教学法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建议实施操作此体育教学法要遵循对创设情景、教学内容、教师等3方面的要求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态度、行为的调查和总结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行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和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21世纪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具体要坟,阐述了构筑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原则,提出了科学、合理、符合我省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利用校园网资源,构建体育网络教学平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校园网的普及,为实现体育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为此,建立体育教育网,实现网上教学,使学生与教师通过校园网连入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跨越时空的教学互动.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学在大规模扩招以及学生主体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面临着体育教学资源的匮乏,通过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资源、师资资源、设备资源、新闻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观点和办法。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高校体育网络教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体育院系要加强领导,营造体育网络教学环境,抓好教师培训;高校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设丰富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站,加强体育网络教学互动环节;创新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在校期间养成的锻炼习惯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以健康教育取代传统体育教育、重新确立新课标的教育形势驱动下,对学校体育师资必然产生新的评价标准.体育师资新型标准的形成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正确而深刻的更新动力;具备不断更新自身隐性教育观念和陈旧的理性体育文化理念的开拓精神,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使新课标走在教育改革前沿,充分发挥鞭策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成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高校体育教师是成人教育的实施者,面对当今社会知识、信息、人才竞争的形势,成人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对培养成人终身体育观念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举措和建议,其目的是全面提高成人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领导决策部门从理论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接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我国学校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分离的现象.在深入剖析学校体育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内涵基础上,探讨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全民健身的有机接轨,提出提升在校学生的体育能力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前提.又是最终实现全民健身的主要步骤,是有效衔接学校素质教育与社会全民健身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教育如何才能迎合时代要求,转变观念是关键。通过体育俱乐部制的建立改变“重育体、轻育心”的弊端,加强体育教育的服务意识,占领课余阵地,返朴归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无疑是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良好举措。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现代体育课程以锻炼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质为目标,它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和提高技术人才素质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面向21世纪,研究和探讨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院96级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追踪测试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来阐述高校高年级体育课程的设置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以及对学生进一步深入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锻炼的重要性,并对在高年级开设体育课和搞好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