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疫情防控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发展史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从教育视角来看,许多疫情灾害都与民众的愚昧、长期的恶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陷有关。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教育起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改良家庭和学校的“大弊”。推动社会教育立法、推动社会教育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社会教育进行专业与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预防疫情灾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贫、愚、弱、私的“国民程度”,促使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教育由传统的“人才”模式向“开民智”方向转化.在“新民”观和“民智”观的冲击下,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迅速勃兴,社会教育行政的确立,社会教育事业的开展,对近代以来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发展了以“储才”为本的人才观,突破了以“朝廷”为重的社会观,扩大了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观,深化了人们对国外教育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自己国情和民情教育的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社会教育的“实现程度”以及许多尚未展开的教育效能,留给我们许多需要深化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兴起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伴随国外社会教育影响和国内"开民智"、"作新民"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教育事业.社会教育在我国近代经历了以识字教育为中心、以通俗教育为中心、以平民教育为中心、民众教育和工农教育并起四个发展阶段.在近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从国情、民情出发探讨中国教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储才"、教育对象是全体国民、教育内容是全面培植、教育机构设施应该多种多样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教育的勃兴是在中国近代国情所急、民情所需、教育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教育承载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历经了艰难的发展历程。教育家群体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力量。学制体系与社会教育关系之争,产生的“联络说”“并列说”“融合说”与“兼办说”,留下了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尚未破解的教育难题——社会教育制度化。这个难题的提出是前辈探索教育尊重国情,尝试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努力,为我们今天健全国民教育系统、完善学制体系、探索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6.
清末宣讲所首要宣讲《圣谕广训》,也包含了以“开民智”为主题的启蒙演说,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之一.从它的社会教育特征来看,新政时期的宣讲所一方面负责传导立宪、教育以及自治原理等,具有强烈的启蒙性、现实性与政治性;另一方面,它在内容、功能以及管理等方面还不成熟,是清末社会教育发展不足的主要体现.总而言之,它呈现了近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社会教育的总体特征与缺陷.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8.
王雷 《中国德育》2013,(2):16-18
青少年社会教育源于青少年的“生活帮助”和“教育援助”,是政府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性、公益性、对策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发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化民成俗,有助于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诸多社会问题。在加强社会管理的视域下,必须规范青少年社会教育领域,整理旧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与设施,创新青少年社会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9.
百年之前,天津的社会教育事业进入兴盛时期。社会教育机构蔚然如林,“开民智、裕民德、正民俗”的教育宗旨得以践行,教育成就蜚声华夏。由此引发了黄炎培先生的极大关注。于是有了他1914年秋对天津的考察,其见闻收录于《参观京津通俗教育记》。百年之前的天津社会教育,至今对我们仍有许多启迪价值,后来人应当继承之,发扬之。  相似文献   

10.
吕慧 《成人教育》2023,(9):19-26
社会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形态。在古代,社会教育以社会教化为宗旨,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近代,社会教育以开启民智、变革社会为目的,社会教育内容有识字教育、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工农教育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教育的内容以五育为中心、围绕德智体美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具有学校教育特点;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教育以终身学习为特征,涵盖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数字教育等内容。今后,社会教育内容的发展应注意全面性、健康性、合理化、传统性、数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是我国从传统教化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重要教育课题。它承继古代的教化传统,吸取国外社会教育管理的优良经验,并以学制以外的各种教育管理形式而定位,对于近代以来成人教育的开发,成人道德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的改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研究,要重视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来拉动和满足全体“成人”对教育的需求,以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受其影响,近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形成。在创作中,儿童的独立人格受到空前重视,出现了为儿童创作、为儿童翻译的作家和作品。从此,开始了近代儿童文学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为背景,以西方传教十在华的政治、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着重考察了国民性问题在其传教活动中的突出地位,并以他们采取的“西艺-西知-西政”和“由上而下”两条各有特色的开民智路线作了探讨,尽管其活动主旨在于传教本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具有警醒奋起和变化民质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代书院的社会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要赖以社会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我国千百年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仅是培养“官”的工具,而唐、宋以后的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化,普及教育等方面之不足,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作用,对后天社会与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西北民众知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西北开发和抗战建国的大局的情况下,西北师院利用本身的优势承担起唤起民众,努力推行社会教育的任务,成为西北社会教育的拓荒者。西北师院举办社教的主要内容有抗日宣传、民众补习教育和合作社训练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多次嘉奖,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社会教育示范区。西北师院将教育民众看作是改造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是当时教育救国思潮的一种体现,同时,西北师院的实践表明高等院校有广阔的社会责任,除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外,“新民德”“开民智”也应当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要受教育,要让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唯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造就智开、平等、自立、宜家、善种的女“新民”,而“新民”的核心素质应该为“民德”、“民智”、“民力”。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张永新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在处理西学和中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观反映了教育思想家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18.
新维志士康有为认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是欧美诸国富强的重要原因,在近代国际环境下,我国欲摆脱民族危机,就须变法维新,尤须以兴教、“开民智”为当务之急;他主张废科举,实施近代国民教育,强调要造成有利于兴学和科技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严复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才能救中国?一直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思考的主题,严复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指出挽救中国的根本对策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而实施这一对策首要的任务是摒弃中国传统的学术教育的流弊,学习和借鉴思维方式、自然科学、治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自由人格的创造性人才,构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