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文章基于论文研究了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包括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数量按年份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文章数量大于10的学科分析、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分布模式、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学科集中度模式,并提出提升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学科优势,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各主体要素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产学研联合模式的相关研究和剖析当前产学研联合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产学研联合的“多重 金字塔模型”, 分析主体角色及内在合作动力, 并为完善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即:完善产学研联合的外部合作环 境,适时组织产学研各方合作;健全产学研联合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吸引风险投资机构; 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建立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创意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人才需求的膨胀,而国内创意产业人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浙江传媒学院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创意人才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企业属性、企业所属技术领域、企业发展情况、政府主导的组织模式等特征与 产学研合作开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频次较高;是 否是高新技术企业、单位规模大小和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等特征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有明显的相关性;政府主 导的组织模式对促进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及传媒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急需转型突围,急需与高校合作并借脑;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急需借助和地方媒体合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和地方媒体究竟有哪些合作模式?究竟如何高效地合作?本文认为,高校与地方媒体主要有四种合作模式:一是以项目为纽带,瞄准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构建"项目联合攻关"合作模式;二是以人才为基础,依靠产学研合作的支撑点,构建"人才交流与科技服务"合作模式;三是以"平台"为依托,站稳产学研合作的立足点,构建"平台搭建"合作模式;四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握产学研合作的关键点,构建校媒"双元交融共建"合作模式。本文结合国内近期特色案例进行论证阐释,为高校与地方媒体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慧芳 《出版广角》2013,(12):74-75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国内的诸多高校和企业不断摸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对于高校和企业具有积极的互补意义。我国目前的产学研模式主要将企业主导以及政府主导作为基本形式,不管是高校、企业、观念,还是政策方面都存在问题,高校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和定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选择正确的出版产学研模式,形成适合我国的产学研互融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惠 《传媒》2015,(10):78-79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对传统媒体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针对传统媒体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产业化发展观念薄弱、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动力不足、合作平台构建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改进传统媒体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对当地产学研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政府引导作用不足、产学 研的合作模式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差距、产学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中的大学定位和角色主体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不同层次、类型的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中对产、学、研三者主体的地位界定、目标诉求的差异性,分析了由这种差异性导致的产学研合作中路径走向的多样化,以及在深入推动这种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中各具特色的风险规避模式,以期为当前深入推动产学研合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形式和特点,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这种模式,如何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建立校长效机制等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图书馆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论文从古籍修复专业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新时期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阅读推广界人士展开问卷调查,分析阅读服务人才需求状况。对90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位点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进行调查,了解阅读服务人才供给状况。供需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存在阅读服务人才需求迫切与专业教育缺乏、复合人才需求与培养内容单一两大矛盾。提出3个建议:制定阅读服务能力标准,引导人才培养与发展;整合师资力量,利用慕课开展联合培养;图书馆行业协会、学界、业界密切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女性获奖者成功因素,有助于探索其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促进女性高层次科 技工作者的培养。文章以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和百人计划三大人才奖励计划的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 分析年龄、学习工作经历、获得其他奖励与女性获奖者成功的关系,提出了建立允许人才合理流动的管理机制,促进有 女性科技工作者参加的学术团队的建设,特别是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机构的合作,设立女性科技工作者专项奖励机制, 设立多种女性科技工作者奖励计划,消除性别偏见,统一退休年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国际人才流动的宏观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科学领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必要性。从政策促 进、决策咨询、学术贡献、双创示范、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科研产出等6个层面定性比较了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和本 土高层次人才的贡献。通过引入社区发现基本概念,提出一种可以定量比较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和本土人才在占有相 近创新资源条件下对应产出情况的框架。利用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中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提交的研究报告,对该框架 进行案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科学领域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归国与本土高层次人才学术成 果丰硕,且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意义]我国应急管理部的组建预示着国内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进入新时代。探讨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报分析人才培养旨在促进中国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分析国内当前应急管理情报分析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建议。[结果/结论]发现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国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情报分析工作与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应出台应急管理情报人才相关的法律,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规范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与专业方向建设,增加交流与合作的协作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效果评估等,以培养出一批应对突发事件的情报分析专业人才队伍,从而提升应急管理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以对研究生的学术资源需求和学科服务需求的调研分析为基础,构建基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周期的学科服务体系,深化学科服务模式,为高校图书馆向研究生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提出对策性建议。[方法/过程]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针对不同年级和学历层次的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完整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活动周期,掌握不同阶段研究生的学术资源需求和学科服务需求。[结果/结论]提出基于研究生需求的学科服务策略性建议:立足研究生完整的学习和科研周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方案,构建专业的研究生信息素养培训体系;设立论文写作中心、学习研讨空间和创意活动空间,满足研究生各方面的科研和活动需求;完善以研究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服务模式,推进高校图书馆全面学科服务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通过对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产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及国内外高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我国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建设模式,促进我国高校本科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法/过程] 运用网络调查、网络爬虫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国内外18所典型高校为样本,对新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新专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结果/结论] 提出以跨界学科联合培养为根基,多层次教育混合培养为方法,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为手段,产学协同育人培养为导向的新文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塑造符合新文科建设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及业务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本科人才。  相似文献   

19.
李雯丽 《大观周刊》2011,(37):191-191
运用辨证分析法阐述了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思路,并运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