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数字出版国际化的大潮中,中国出版业已进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由此催生了新的产业链,新技术需要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营销方法和管理手段,对转型期我国数字出版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急切需求,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业界和教育界的关注。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知识及数字出版技术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倡导实用科研和技术服务,以此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智联招聘”网站上数字出版人才的招聘信息,并从岗位类型、知识技能及学科背景等方面,统计了数字出版人才招聘的具体需求,最后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对高校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范文婷  王留 《新闻世界》2014,(10):178-180
本文以国内已经设立数字出版专业的六所高校为例,对比传统出版环境和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探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数字出版环境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也为其他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是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策划能力对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从行业产业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与特色,课程设置与分配等不同层面,探索并提出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入使得数字出版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虽然从理论上能满足数字出版发展的需求,但受传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理念上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偏离,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鉴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各院校数字出版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结合数字出版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及生源情况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原则及优化建议,以供各院校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博  庄子匀 《出版与印刷》2011,(3):14-15,17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迅猛发展,数字出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数字出版基地相继建立,各高校也建立了数字出版实验室,逐步提升包括编辑出版学、传播学、印刷工程等专业的师资队伍质量,并相继建立硕士、博士等学科点,数字出版教育呈现层次高端化、培养实践化、专业复合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字出版人...  相似文献   

8.
论数字出版泛化的出版概念对出版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是一个被泛化的出版概念.数字出版改变了出版理念,拓宽了出版领域,丰富了出版物态,打通了出版环节.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概念的泛化对于出版产业的发展有利有弊,总体分析是利大于弊,长期从事传统出版的业内人士必须在理念、意识等方面认识数字出版,从长远规划到出版项目计划,要趋利去弊,适应数字出版及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时代媒介融合日趋加强,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对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符合要求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成为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新变化和数字出版人才的新要求,提出要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在职培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职业规划来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第二届全国网络编辑技能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与会领导与参赛的高校师生及业界职员,就我国出版业转型关键时期的人才培养及本赛事对出版新编辑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转型期数字出版复合人才急需 在颁奖典礼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宋晓红,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处于技术与体制转型期的我国出版产业,迫切需要培养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编辑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能力素质包括新的编辑业务能力、全方位的市场营销能力、较强的社交公关能力、新媒体运用及运营管理能力等。目前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数字出版人才需求。高校应从大出版教育理念出发,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上积极推动跨学科教育,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为数字出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人才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强调传统出版专业人才和新兴数字技术人才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在共同实施数字出版重大项目过程中打造数字出版人才,并由此带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出版专业的发展,既是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数字出版教育规律的主动选择。本文基于提高人才使用效能的考虑,探讨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受到数字出版技术变革的巨大冲击,短期内急需大量数字出版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而当前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远远满足不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短期培训成为必然选择。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建立了"地方政府主导、出版企业选派、高校(研究院所)支持、个人参与"的"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产品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版全产业链正在被重构.出版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出版业需要具有超媒体叙事的思维模式,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并且要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新型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出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根据媒体融合对出版人才的需求,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  相似文献   

16.
数字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出版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产业的格局发生改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对数字传播技术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响研究尤为必要。通过对当前传统出版产业现状分析得出,数字传播技术加剧了传统出版产业资本规模缩减、改善作者在传统出版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推动传统出版产业内部产业链重构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当前出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地区分布、学校类型、办学层次和培养学院等维度,分析了我国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与趋势。基于26所高校培养方案内容分析,结合实地访谈材料,从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考察了当前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着眼职业胜任力、探索精准施教、洞察行业趋向、做足特色培养、做实专业实践等层面,构建新生态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提升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数字出版人才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学界、科研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字出版人才的质量和建设直接决定着出版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优质数字出版人才也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北京印刷学院在数字出版人才建设方面的经验为例,来探讨高校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出版应该尽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实现产业升级,这是国际出版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点大部分出版人都能认识到,但对于该如何向数字出版转型,如何搞好数字出版则比较迷茫,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三个方面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大模式加以探讨,以期对各出版单位搞好数字出版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产业链瓶颈迁移与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出版教育是出版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出版教育发展水平影响出版业人才需求与发展.近年来,出版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国内现有131所高校设置了出版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覆盖博士、硕士研究生,双学位,本科生与专科生等各个教育层次,每年的毕业生近万人,是出版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出版产业链瓶颈迁移反映出的对出版教育的需求变化,重点讨论占主要培养层次的本科出版人才培养视野与培养模式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