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范会芳  张宁 《成人教育》2021,41(4):23-27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社区教育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河南省社区教育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河南省社区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从建立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构建多元协同的供给机制、健全社区教育资金和人才保障机制以及完善社区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需求为本的社区教育供给机制,提高社区教育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人口的急剧增加,老年教育需求大幅上升,而老年教育供给难以满足如此旺盛的教育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基于此,通过对福建省老年教育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老年教育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从老年教育需求数量、需求结构、需求质量等三个方面探讨老年教育供需矛盾。基于需求角度,提出应建立多元化协同机制、拓宽经费供给渠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布局,进而提高老年教育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老年教育中的供需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采用调查法对河北省老年教育供需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在教育需求方面,老年人教育需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和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教育内容需求有所差异;在教育供给方面,存在"供给机构数量不足,主体单一;供给资金不足,资源有限;供给模式陈旧,内容片面;供给政策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改革供给主体、增加供给资金、创新供给方式、优化供给内容、整合供给资源、完善供给政策等供给侧方面提出今后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平衡加剧.如果继续完全按照过去自上而下的发展思路与模式,老年教育的发展困境很难突破.经济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策略给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苏州老年教育的发展在供给与需求方面遇到的挑战,可以借鉴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来推动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老年大学(学校)转变职能,以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为重点,充分挖掘社会各种力量与资源来发展老年教育,才能更好地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境,办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老年教育的作为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也攸关自身发展,决定着老年教育需求的满足。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需求,老年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节老年教育供给规模;以个体需求为依据,优化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老年教育供给活力。老年教育自身改革动力要以"供给侧推动"为主,"需求侧拉动"为辅,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供给规范化;消除壁垒,完善老年教育供给体系;多元参与,提高老年教育供给质量;以老年学员需求为本,促进老年教育供给多样化。老年教育的改革要从供给侧将"物"与"人"有机联通,解决深层矛盾,强化老年教育优先供给;建设多元主体,满足个性需求;秉持主动作为取向,促进老年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老年教育的作为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也攸关自身发展,决定着老年教育需求的满足。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需求,老年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节老年教育供给规模;以个体需求为依据,优化老年教育供给结构;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激发老年教育供给活力。老年教育自身改革动力要以"供给侧推动"为主,"需求侧拉动"为辅,遵循老年教育规律,坚持教育供给规范化;消除壁垒,完善老年教育供给体系;多元参与,提高老年教育供给质量;以老年学员需求为本,促进老年教育供给多样化。老年教育的改革要从供给侧将"物"与"人"有机联通,解决深层矛盾,强化老年教育优先供给;建设多元主体,满足个性需求;秉持主动作为取向,促进老年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是老年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载体。开展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客观需求,是实现老年人社会价值的内在诉求,是增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外在要求,也是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要从转变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理念,拓宽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内容,丰富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形式,扩大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场所等方面入手,促进城市社区老年闲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社区教育却存在着质量差、投入产出失衡,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改变供给主体、改善供给模式;探究需求动机、激发参与势能;促进迁移转化、优化产品结果等观点,试图从社区教育产品供给、需求和结果三个方面提高有效性,以期为社区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具有明显的社会福利特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力量、以规模式推进为发展模式、发展策略具有"补缺"旨向.为深入了解当前老年教育服务供给模式与老年教育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对广州市11个区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福利性设计逻辑难以满足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的应然需求,"科层性"执行逻辑难以满足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的实然需求,政府供给和市场力量难以实现有机整合.从市场、政府和社会等层面,对我国现有老年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进行重构,通过规划老年教育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加强老年人核心素养教育,探索终身性老年教育渗透策略等方面,不断完善老年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不断扩大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离不开老年人的积极参与.新时代下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更加强烈,社区老年教育理应担负起这一重任.然而,当前社区老年教育面临课程供给不足、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亟须加以改变.因此,在分析当代老年人学习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的路径:重视顶层设计,明确课程目标;做好需求评估,找准开发方向;丰富课程供给,创新实施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注重课程效果.  相似文献   

11.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了STS、STS课程和STS教育的概念,从STS教育的兴起、实质和实施几方面论述了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13.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索人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中西方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中的变迁,描述了西方高校人教育的复归潮流,对中国高校人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育观念转变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现代教育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与转变教师行为的先导。  相似文献   

15.
我周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有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因为不能有效地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而被摈弃。但是最广义的教育界定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以教育意识为核心,最广义的教育过程有四种模式,特点分明。基于教育模式分析,探讨几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知识可以分为"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知识",或称为"显性知识"与"隐性(默会)知识";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传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出发点也必然是"实践(经验)性"知识;因此,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相似文献   

17.
论职业教育的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学校的招生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改造这些不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职业学校招生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教育肩负着创造新文化的使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过程,还是文化增殖即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创设与实施有关职业教育元知识的课程及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招生及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绿色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现代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方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绿色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人文教育,应该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发展、创新、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成为合格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为:确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场。  相似文献   

20.
德育视阈下的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教育具有引德、显德、保德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需要高校开设礼仪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需要转换教师的理念,强化师资培训;需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礼仪讨论,积极参与礼仪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