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是迄今为止锻炼心理学研究最多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元价值,倡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生理学机制,也有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理论,以2003—2004年全国公开发表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共85篇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得出结论:体育心理学研究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体育认知心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借此,为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学者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技能训练,体育运动社会心理,锻炼与心理健康,运动焦虑,唤醒及情绪,运动技能,运动动机等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将分化成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门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学科,将可能形成教育运动心理学,临床运动心理学,实验运动心理学三门新的分支学科,研究领域,地域重心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制度化;研究方法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表明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益,具体表现在: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要求从事每项运动的练习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长期从事锻炼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相似文献   

5.
基于体育锻炼促进理论与社会需求,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编制了《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定量表》。该表由主观感知、人际适应、情绪体验、身体自我概念和挫折应对五个维度构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量表具有可靠的信效度,可作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心理效益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6.
综述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已众所周知,但体育对体质健康的报导多局限于身体或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效益研究较少。体质不仅包括体格强壮,还包括心理健康,体育活动的心理效益和身体效益同样重要。因此,从全民健身角度出发,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探讨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心理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12~18岁的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用于综合评价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5个维度以及每个维度的计算方法和评定标准。根据该构想设计并研制了一套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测评软件系统,用于测试和评定中学生体育锻炼后的积极心理效益,并根据测试和评定的结果给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从而为中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并从体育锻炼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个层面八手,探讨了具体运动层面所产生的心理健康特定的效应,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运动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一方面服务于优秀运动员创造最佳运动成绩;一方面促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们获得心理效益.为帮助不同水平的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目前研究的重点是:1)信息负荷和认知过程;2)运动心理技能训练;3)成就动机;4)练习条件、指导方式和学习方法;5)心理特征;6)对生活的适应;7)伤病问题;8)人际交往技能.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WOS核心合集数据库1982-2017年收录的6889篇学校体育研究文献为数据源,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国外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旨在探寻国外学校体育的热点研究问题,厘清其发展特征,为我国学校体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表明,36年学校体育研究的文献发文量历经缓慢发展(1982—2005年)和高速增长(2006—2017年)2个阶段,美、英领衔的美欧地区处于世界领先,高校是学校体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学校体育研究形成了以体育学和教育学为主,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为支撑学科的复合型学科群;研究热点集中于体育项目、身体活动、运动成绩、体育锻炼、大纲、课程、动机、感知、认知及适应等10个关键词;学校体育研究的知识基础有4类,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目标视角理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和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女性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压力的现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作用、哪些锻炼因素对心理压力影响最大。结果:娱乐身心是职业女性锻炼的主要目的,参加规律性锻炼的人数很少;44%的职业女性处于健康危险压力(过大压力)状态;锻炼的频度和目的是影响心理压力的显著因素,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结论:轻松愉快地参加1-2次/周的规律性体育锻炼能明显缓解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网络的出现及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很大改变。大学生在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与先锋和主力,网络身心健康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问题。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以理论探讨的方式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保持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身心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增氧健身运动与身心健康生活方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氧健身运动是以增强心肺循环功能和运动时自身呼出的氧气与吸入的氧气基本平衡为重要特征的一种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文化,以追求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本文以增氧健身运动概念的必要性,增氧健身运动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关系及差异,健康生活方式的生理生化原理,促进身心健康效能和价值,改善和促进身心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探索增氧健身运动对全民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保持策略.提出了掌握增氧健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是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与保证,揭示了该运动属于社会中每一个人,也是在人的一生中,与其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最贴近的体育锻炼健身目标,说明了一个人的体育健身价值观和他本人的健身目的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入手,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学业和社会认同的多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锻炼可以通过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个性、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发挥心理调节作用,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健康指数呈下降趋势,对此,本文采用复式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研究法,试图探讨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的若干因素.研究结果指出:父母离异、黑色网吧、教育不当、不良习气、色情暴力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最大因素.另外,体质下降,赌博吸毒,升学压力,心理障碍,疾病传染等因素也较大程度地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研究目的在于向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制定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伴随着各种情绪效应 ,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章从生物和心理两方面对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机制作了阐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从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整体自尊、主观锻炼体验以及身体自尊等问卷对124名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太极拳组)以及98人从未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普通组)进行测试对比.研究认为:(1)老年人长期有规律地参与太极拳运动能够对其产生长、短期效益,但更应该重视长期参与太极拳锻炼逐步带来的身心健康价值;(2)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一周保持3次锻炼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阔值、每次负荷时间安排在30min~60min之间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安排;(3)尽管群体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认同感的提升,但是,本研究认为,与朋友一起进行太极拳锻炼是一种更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