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身体活动与(或)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伴随着各种情绪效应,且大量的研究报告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身体活动与(或)身体锻炼的范式是研究设计中制定锻炼计划的依据,也是临床开具运动处方的依据。当前的研究证据,不足以支持"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在改善情绪方面优于其他方式"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对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概念进行讨论,从年龄、身体活动方式的调节效应和身体活动动机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三个方面,回顾了身体活动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研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研究被试和实验者效应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在中国文化下的心理幸福感测量和研究设计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3.
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查阅和分析文献资料, 对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因素在身体锻炼中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特别对身体锻炼心理中锻炼与情绪的关系、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身体锻炼动机、心理与锻炼表现、心理与锻炼中的生理代谢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4.
身体活动在个体发展各阶段具有广泛的心理健康效应。已有研究提示,有氧练习与抗阻练习对儿童、青少年的P3与工作记忆等认知表现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对学业成就测试有潜在积极效益。身体活动还对成年群体的执行功能及抑郁表现具有中等程度的改善效应,并且对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及多发性硬化症老年群体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临床效果。身体活动心理效益的生物学机制主要体现在血液灌注水平提升、突触发生及脑源性营养因子的表达。未来研究中,应当丰富随机对照与纵向性质研究,身体活动与其它因素对脑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实验等方法,以健美操和太极拳作为不同锻炼方式,对吉首大学部分大学生就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尊的不同影响进行了15周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5周健美操锻炼和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及各维度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效应不如健美操效果好,不同锻炼方式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产生不同的效益,均可促进身体自尊不同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身体活动在个体发展各阶段具有广泛的心理健康效应。已有研究提示,有氧练习与抗阻练习对儿童、青少年的P3与工作记忆等认知表现具有积极影响,并且对学业成就测试有潜在积极效益。身体活动还对成年群体的执行功能及抑郁表现具有中等程度的改善效应,并且对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及多发性硬化症老年群体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临床效果。身体活动心理效益的生物学机制主要体现在血液灌注水平提升、突触发生及脑源性营养因子的表达。未来研究中,应当丰富随机对照与纵向性质研究,身体活动与其它因素对脑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7.
60名被试在跑台上完成有无音乐欣赏各1次的30min中等强度定速(前期自行调速实验中每个被试表现出的适宜跑速)跑或走,并在实施前5min、期间30min和之后10min进行情绪状态(焦虑、抑郁、疲劳,愉悦、活力、流畅)自行测评;兼顾访谈核实结果,探究一次性身体锻炼与一次性身体锻炼辅以音乐欣赏的短期情绪效益差异.研究表明:与一次性身体锻炼相比,一次性身体锻炼辅以音乐欣赏不仅更能产生积极情绪效益,而且还能长时段弱化对消极情绪的诱发作用;辅以音乐欣赏既能强化又能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愉悦效益,能长时段强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流畅效益、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对抑郁的诱发作用,还能弱化一次性身体锻炼的疲劳感受、延迟一次性身体锻炼的疲劳出现,以及在易于诱发疲劳的锻炼时段强化一次性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消除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更好地监测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以及科学参与身体锻炼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一次性身体锻炼对人格特质、流畅状态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文献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一次性身体锻炼对大专女生的流畅状态存在直接的正性效应。(2)一次性身体锻炼能够对主观幸福感及主观幸福感具体每个因素产生直接的正性效益。(3)一次性身体锻炼可通过作为中介变量的流畅状态,以及流畅状态的具体因素(除行动意识融合因素)对大专女生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正性效应。(4)把人格特质作为调节变量,流畅状态作为中介变量在一次性身体锻炼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作有调节的中介变量检验,发现人格特质在假设模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87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以及体育活动意向、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之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得分都逐渐增加,但是只有任务定向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并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身体自我描述方面比女生积极;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身体自我描述显示出积极的趋势;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都会给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带来积极影响.除身体肥胖指标外,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与身体自尊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参加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存在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采用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州市371名高中生身体锻炼与应付方式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 自觉参与课外锻炼的高中生比不自觉参与锻炼的高中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付方式;身体锻炼对高中生应付方式产生作用,需要中等以上的锻炼量.  相似文献   

11.
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15项进行定量化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得分值优于后者0.29个标准差.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康人,体育锻炼如何起作用,文章参考多家理论和观点,阐述了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网络的出现及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很大改变。大学生在尽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乐。同时,网络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与先锋和主力,网络身心健康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也成为了学校教学的重点问题。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以理论探讨的方式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网络身心健康的影响,为保持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身心健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心理治疗效应;指出锻炼应持之心恒,循序渐进,以中等或稍大的强度为宜  相似文献   

15.
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国外学者的元分析、叙事性综述以及2000年之后的研究报告,对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心境状态、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展示锻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与上述心理健康指标的理想变化有关,其发生作用的效果量整体上为小到中等,但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然而,要揭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以使身体锻炼真正成为传统心理健康疗法的替代或补充,仍任重而道远.还分别探讨了第三变量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的影响,指出今后对该领域进行大量的"剂量反应"研究的必要性.还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即,研究身体锻炼对"积极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的研究;加强身体锻炼与自尊、自我观念及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对研究中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并且探索研究中的第三变量.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注重“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时,人们也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水平,如何将有限的体育课堂效果延伸到课外,甚至让其进行终身体育锻炼,SPARK自我管理课程在欧美广为盛行并已达到一定的效果。本文旨在借鉴SPARK中的自我管理课程内容并加以更新,将其运用于我国小学体育的教学中,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法、路径分析等方法验证自我管理课程对于我国小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实际影响,并且探讨其在我国推广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的体育教育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实施自我管理课程后,学生体育运动主观极性、自我管理水平、三维健康观中的身心健康均有所提高,而社会适应能力却无显著的正相关,针对上述结果本文特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心理测试法(SCL-90)、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陕西省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其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为提高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与健康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为切入点,梳理和分析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还未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这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导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人们生活水平及体育锻炼需求等影响有关;90年代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研究多为描述性,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近10年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在校大学生是研究对象的主体。然而,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及方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工作之余追求健康,愉快身心的一种有效手段。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东方文化的角度,以华佗的五禽戏为切入点,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含义及其对身心健康的生物学功能和心理建设效能,最后指出了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旨在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愉快身心,拓展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正确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保证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体育锻炼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运用方法学和体育学的原理对体育锻炼的概念、属性、体育锻炼方法的构成要素、结构和方法体系进行探讨.指出: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方法是指体育锻炼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体育手段、途径和方式.它依据体育的目的和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