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摘要:旨在探讨下肢离心负荷练习对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影响,在现有发展运动员下肢力量常用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了离心训练手段,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对28名高水平排球运动员(10名国家级健将和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进行为期8周的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有差异。实验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专项移动速度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论如下:下肢离心力量训练与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改善下肢肌肉的最大离心力量。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对移动制动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进行传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姿势控制训练对冰球运动员加速能力和滑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募集专业体育院校18名冰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姿势控制训练组(实验组)9人,非姿势控制训练组(对照组)9人,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实验组控制异常动作,规定相应动作节奏,进行姿势控制训练;对照组采用相同训练量和强度的练习方法,受试者自选身体姿势。训练结束后选取相关项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统计分析测试结果,比较训练前后加速和滑行能力指标变化。结果:8周训练后,实验组30 m加速跑、30 m滑行、5×54 m折返滑行测试成绩均显著性提高(P<001),立定三级跳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对照组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组间比较,30m加速跑、30 m滑行、5×54 m折返滑行实验组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8周姿势控制训练显著提升了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滑行能力,陆上姿势控制训练效果可较好迁移至冰上,对冰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和成绩提高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SCL-90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对由浙江林学院2006级入学学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大学新生组成的实验组,以随机方式抽取的同期参加其它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大学新生组成的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育对于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则不明显。结论: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育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干预,考察其自我概念的变化。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为测量工具。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差量之间也有具有显著性差异,对前测结果进行控制的协方差分析也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研究设计的拓展训练方案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性训练对5-6岁幼儿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某公立幼儿园5-6岁幼儿143名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70人,对照组73人。实验组进行12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对照组保持幼儿园原有体育活动内容,干预前后,通过美国大肌肉动作技能发展测试系统第二版( TGMD -2),对受试幼儿粗大动作能力进行测试。结果:(1)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74.65,其中位移动作得分39.82、控制动作得分34.83,较实验前74.61、38.86和35.75,未见显著性提高(P >0.05);(2)实验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为85.74,其中位移动作得分44.60、控制动作得分41.14,较实验前74.22、39.62和34.60,具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 <0.01);(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相比,实验组粗大动作、位移动作和控制动作得分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根据幼儿身心特点所设计的功能性训练能够较好促进5-6岁幼儿粗大动作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瘫学生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脑瘫学生30名分为3个组:实验组(EXG组)、对照组1(CON1)、对照组2(CON2)。实验组采用有氧运动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照组1采用单纯有氧运动训练、对照组2采用单纯核心稳定训练,通过12周康复锻炼,收集三组受试者体质状况、粗大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运动成就动机数据。结果:EXG组和CON1的整体体质状况有积极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CON2在骨骼肌、基础代谢率两项指标呈显著性差异(P<0.05)。EXG组在粗大运动功能方面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极其显著性变化(P<0.001);CON1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有一定改善,但变化不显著(P=0.062);CON2粗大运动功能产生了显著性变化( P<0. 05),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有限(P=0.065)。EXG和CON2组整体平衡能力有积极变化,呈显著性差异( P<0. 05);CON1的平衡功能有一定改善,但效果不明显。运动成就动机方面。三组受试者整体运动成就机均发生明显变化,回避失败动机上EXG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江南大学本科一年级中基本条件相当的四个拓展训练班和四个普通体育班,共计220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照研究,探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课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研究显示,参加拓展训练时间的长短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体育活动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原理,我们对35名长江大学男生(实验组n=35,身高170.2±6.02cm;体重59.2±8.11kg)进行了健身健美训练。采用准实验设计,利用SIMH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检测了四个月训练前后男生和另外35名未参加训练长江大学男生(控制组n=35,身高170.7±5.68cm,体重59.2±6.38kg)的心理变化。通过组间的秩和检验发现:后测实验组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心理因子比较控制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组内的添号秩次检验发现:实验组前、后测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心理因子变化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P〈0.05,P〈0.001)。研究结果表明,器械健身健美训练对大学男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因子具有良好的健康效应。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三个心理因子表现为消极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吉林农业大学体育教研室自行研制的中药五味子营养液作为运动饮料,观察其对在校大学生羽毛球训练后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结果:(1)实验结束后,30名学生的实验前后的RPE对比无显著性差异。(2)对照组第2周血红蛋白下降,与开始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血红蛋白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且2组的RBC、HCT均下降,对照组与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4周可变阻力训练在复合式训练中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深蹲最大力量和爆发性运动表现的干预效果。方法 招募23名身体健康的男性篮球专项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干预4周,每周2次。训练内容包括深蹲、跳深、下蹲跳、立定跳远和20m冲刺,深蹲强度为80-85% 1RM。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均相同。实验组采用占总强度40%的弹力带负荷取代部分自由重量。比较4周训练前后身体成分、深蹲最大力量、下蹲跳、蹲跳、立定跳远、20m冲刺的变化。结果 4周训练后,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去脂体重以及体脂率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2)深蹲相对力量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VRT vs CRT:+18.99% vs +14.38%,P=0.019,η2=0.247),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深蹲最大力量(P<0.001,效应量(ES)=0.82-0.88)和相对力量(P<0.001,ES=0.98-1.05)均出现了极其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3)蹲跳高度的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趋向显著(VRT vs CRT:+6.43% vs +0.58%,P=0.052,η2=0.177),实验组的蹲跳高度相比对照组出现了非常可能的中等程度提高(P=0.013,ES=1.16);下蹲跳高度仅实验组出现了可能的小程度提高(P=0.007,ES=0.33);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立定跳远与20m冲刺表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4周的可变阻力训练对深蹲相对力量表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运用复合式训练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蹲跳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为指导研制一套老年人防跌倒健身体操,并通过12周运动干预实验检验其效果。方法 以56名六七十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分别在干预前、中(第4、8周)、后进行11项体适能测试。采用2(实验前、后)×2(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并采用简单效应及多重比较检验实验组不同干预阶段的锻炼效果。结果 所有指标训练主效应×组间主效应的交互作用显著(P <0.01),且实验组所有的测试结果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提高(P <0.01),但只有在运动干预的中期阶段是所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1)12周基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健身体操运动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核心肌力等,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具有积极作用;2)运动干预的中期对于改善老年人各项体适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常规足球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对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方法:16名参与者被随机划分为进行复合式对照训练加常规足球训练的实验组(n=8)和进行常规足球训练的对照组(n=8),实验干预为期6周,每周3次。复合式对照训练采取高负荷阻力训练与低负荷增强式训练结合的方案,训练内容包括杠铃深蹲结合深蹲跳、罗马尼亚硬拉结合壶铃摇摆、杠铃弓步蹲结合杠铃弓步跳。通过直线冲刺(30 m)、立定跳远、摆臂纵跳和灵敏测试(T型)来评估比较两组的训练效果。结果:经过6周的训练,实验组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除灵敏测试成绩外,其他各项测试指标的成绩均没有显著性提高。结论:6周复合式对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建议在高校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增加复合式对照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选取16名二级足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经过为期6周(三个阶段)的悬吊训练之后,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八级腹桥成绩、伊利诺兹测试成绩、Nebraska测试成绩以及"T"型跑测试成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八级腹桥经过6周(三个阶段)的悬吊训练的实验组核心区稳定性明显优于没经过悬吊训练的对照组核心区稳定性,实验组伊利诺兹测试成绩、Nebraska测试成绩以及"T"型跑测试成绩明显优于没有经过悬吊训练的对照组成绩,说明系统的悬吊训练能加强足球运动员的变向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选取苏州市职业大学2008级体育(3+2)班30名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拓展训练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特质应对和信任等若干心理指标的研究,全面认识拓展训练的价值,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15.
探讨熏腰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将吉林省短道速滑队优秀男子运动员6名随机分为实验组S(n=3)和对照组T(n=3)。经过4周大强度训练后测定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的数值。结果:1)经过4周大强度训练,对照组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数值恢复速率较慢。2)同样4周大强度训练后,作为实验组的运动员,他们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的恢复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实验组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数值的恢复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中药蒸气熏蒸腰部的方法能够对机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并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实验等方法研究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PNF牵张法)对机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第8周和第16周后,动、静态平衡能力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停训4周后,实验组学生动、静态平衡能力下降。说明运用PNF牵张法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量表,对652名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体育院校大学新生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及兴奋状态因子心理问题检出率相对较高;与全国常模相比,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与兴奋状态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生源地的体育院校大学新生脱离现实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家庭经济条件的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将86名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及实验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参加健身跑锻炼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和抑郁分值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健身跑锻炼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选取处于最大力量素质敏感期和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干预,观察、测试、对比不同年龄组别受试者最大力量素质增长与肌肉围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是否对力量训练“敏感”以及不同年龄段力量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初中、高中、大学三组(n=31),每组实验对象进行每周2次课共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内容包括:仰卧推举、负重背蹲。每节课持续时间为40-60分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为最大强度60%-80%,重复次数为8-10次,组间歇时间为3-5分钟。在经过8周的力量训练之后,初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3.1%、32.4%;高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6.8%、28.6%;大学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4.8%、29.5%,三组受试者力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分别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仰卧推举与负重背蹲在力量训练后所提高的值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这三组数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即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力量素质提高的幅度相近。初中、高中、大学三组受试者力量训练前后肌肉围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三个组肌肉围度的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有限的样本条件下,发现经过8周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实验组与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对照组力量增长的水平是相近的,即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进行力量训练并不会使得力量素质获得额外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摘要: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羽毛球运动队的14名基本资料和运动成绩相近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技术训练和下肢整体力量训练,实验组对下肢关节肌肉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通过biodex仪器对下肢膝、踝主要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进行监测分析羽毛球运动员各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的均值。结论:1)有针对性的训练可改变两侧下肢的差异水平,训练可以减小两侧下肢差距,使两侧下肢肌肉工作能力更加接近。2)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在两种角速度下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伸肌峰力矩都比屈肌峰力矩大,但都随角速度的增快而逐渐下降,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很小,经过非优势侧力量训练能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3)运动员经过训练后优势与非优势侧关节的屈伸肌群肌力矩的平衡有很大的改善。4)训练前后两侧膝关节等速收缩屈伸肌群峰力矩差异对比分析:对非优势侧的力量加强可减缓下肢肌肉持续的受力过程。5)通过与实验数据发现,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很难通过短期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效果,但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灵敏性训练在青少年时期是可以提高的,但训练中的负荷和频率要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