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同名小说,电影版的《红高粱》在情节内容及叙事手法上都与莫言的原著小说存在着一些差异。该部影片在张艺谋导演的执导下,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人们、为观众全新的诠释了一个极具发泄与煽动功能的情感叙事氛围,并伴随着浓厚的隐喻性的语言色彩,通过对这种民族寓意下的狂欢体现,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历史情境中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得到了强烈的宣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为追求自由情境下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足球竞技与足球事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众多.但在众多的原因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中国足球发展还缺乏一种文化支撑力.生命道德精神作为人类发展的一种文化驱动力,可以成为中国足球蜕变发展的一剂文化“良药”.中国足球事业整体上存在文化精神的空场,表现为足球管理者群体、球员群体和球迷群体身上的生命道德精神“缺位”现象.管理者群体在理念上要向“生命道德性”转变、管理方式上向“生命关怀式”转变;球员群体要加强生命道德文化的知识学习、自身技能训练与道德素质训练需结合起来;球迷群体的文化“补位”需要通过媒体营造一种生命文化氛围、需要通过球迷领袖引导球迷文明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猫城记》的创作旨意在于:呼吁团结振兴,抵御外侮。《骆驼祥子》的创作意图在于:埋葬个人主义和精神颓废主义,呼吁振作国民精神。《四世同堂》的创作主旨在于,为中国文化做出“正面的证据”。《龙须沟》的创作是出于作家心灵的主动和意识的自觉,是老舍把自己融于国家和民族新生命的真实体现。老舍的作品注重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老舍文学创作的活力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强烈企盼,老舍文学创作的生命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4.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6.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舞龙运动的文化特征入手,探讨中国舞龙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发挥其在华夏民族中的精神纽带作用.研究认为:舞龙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已跨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凝聚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另外,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中代代传承,它与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舞龙运动所反映出来的这种文化纽带的实质,就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凝聚力问题,它也反映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领域,《枣核》的叙事及其意蕴由社会基层的民间文化系统和社会主流的精英文化系统两部分建构而成。民间文化系统主要取喻枣核所承载的生育意象和生命精神;主流文化的《枣核》叙事则侧重枣核之于民众生活情感而激发出来的象征意义,这种意义积淀在民族的记忆里,常外化为一种民族情结,成为民族精神的表征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界自“五四”运动以来,始终在关注“中国文化的走向和出路”问题。张君劢比较中西印三方文化之后,认为用近代欧洲人文精神补益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立国之道”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主张,不是“中体西用”,而是“东西补益”,乃“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以“佛教”传入和欧洲人文精神汲取为条件,促成“儒学复兴”,造就以“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未来文化的走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0.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评点者深谙奇书的才子文心,打造一种开放、积极参与的批评模式,拓宽了《金瓶梅》的阅读空间,《金瓶梅》评点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形式。他们传承《金瓶梅》的文化精神,构筑了斑斓璀璨的古典小说理论话语阐释世界,并促进了我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视角,参以比较小说学理论,寻找文本阐释和理论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中国小说美学史的脉络上凸显《金瓶梅》评点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传统的“知识本位”、目中无“人”的教育与现在社会人们所期待、需求的教学相矛盾。为此,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应当向“生命化教学”转变。影片《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独特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实现“生命化教学”提供了指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元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几部美国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再现,分析了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古老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毛泽东改造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张力有了一个新的概括:毛泽东精神。笔者认为,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个体生命的充分实现。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出现信仰危机的情况下,发扬毛泽东精神有了一种更特别的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著名小说《红高粱》的英译本也大受欢迎。 Howard Goldblatt 的翻译迎合外国人的思维、观念,却又不失原著韵味,这是因为译本中有关形象的处理顺应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认为,利用语言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性解释红高粱英译本中中国文化特有形象的处理十分恰当。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对时代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作者通过文化批判的方式极其深刻的表现了此时中国的文化生命方向,其描写的家族悲剧同时也是此时我们民族文化生命的真实写照。此外,《红楼梦》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依然具有深刻的揭示作用,中国文化精神仍然面临着返本开新的历史任务,中国文化如何自觉依然是摆在今天国人面前值得深思的时代话题。  相似文献   

17.
介绍、评论有关《猎户》一文主题的新旧说法,以为旧说“有人为拔高之嫌”,新说“则有以偏概全之弊”。最后指出《猎户》的主题应该是:赞扬了历代相传的敢于打猎和善于打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简·爱被认为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典型女性叛逆者形象。然而,人的生物存在受到生产存在的影响,人的精神存在再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对生命个体灵魂和身体的训诫作用,反映个体生命对待灵魂和身体所受到的训诫作用的策略。《简·爱》讲述在当时以传统封建主义生活方式和新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英国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心灵和身体的训诫作用以及生命个体对待训诫作用的策略。简·爱“既反抗,又合作”的主体性建构模式仍只是一种个体生命被工具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情与爱,“精神恋爱”便是其中之一,所谓精神恋爱是指两性间只有神交而无肉体结合的一种能让人得以升华的“纯爱情”.在《弟兄们》、《神圣祭坛》中王安忆专门探讨了这种精神恋爱,并宣判了其死刑.而在《乌托邦诗篇》里,她又以一种异性之间似父女似师徒似兄妹类似于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精神之爱-她称之为“怀念”的别一样情怀来复活了己被她一度否定的精神恋爱,这可以说是她关于两性精神恋爱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