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探讨普通成年人在逐级递增负荷状态下心血管机能变化特征,为全民健身中预防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及运动负荷试验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266名20~59岁的普通成年人为对象,测定运动中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率、血压、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等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在4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运动时心率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而男性血压上升的速度快于女性;40~49岁男性人群中血压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40岁以下人群,尤其是舒张压上升的速度较快,而50~59岁人群中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上升的速度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阶段,且和其他年龄段形成明显的差异;40~49岁男性和50~59岁组女性因心电和血压的异常而终止运动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同性别其他年龄段人群。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中发生心血管风险事件的机率也会增加,40~49岁男性和50~59岁女性可能是运动中心血管风险事件的高发年龄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运动能力测试,建立不同运动强度训练的大鼠跑台运动模型,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植物神经心率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27只,经最大运动速度测试之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以及大强度运动组,各组大鼠不同运动强度训练8周后,测试大鼠安静状态下心率、血压,植物神经阻断后的变化心率以及大鼠右心室心房M2受体、RGS6以及KCNJ5的含量;结果:1)硫酸阿托品能够显著性增加中等强度及大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率,但盐酸普莱洛尔的影响不大;2)中等强度运动训练显著性增加M2受体含量,但两种运动方式对RGS6和KCNJ5含量没有影响;3)中等强度及大强度运动均能够降低M2受体mRNA、RGS6mRNA及Kir3.4mRNA的含量;结论:8周中等强度运动以及大强度运动训练对安静心率影响不大;但能够通过调节迷走神经纤维自身功能,从而有效降低正常大鼠迷走神经心率调节能力,对迷走神经之后的心内调节通路蛋白及交感神经心率调节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人实施低强度个体化健身方案的效果,验证该方案对促进体力效果的有效性。方法:355名老年人实施为期12个月,符合自身健康、体力及.VO2max的健步走和自体重负荷锻炼等内容组成的个体化健身方案。在健身方案开始前、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分别测定体力项目、血压和每日步数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各项指标在实施健身方案过程中的变化。结果:BMI和血压明显下降,而每日步数逐步增加。男性坐位体前屈、女性仰卧起坐和6 min步行等体力逐渐提高。男女10 m障碍走、男性仰卧起坐和6 min步行、女性握力和坐位体前屈等体力在第6个月和第12个月均有显著性提高。男女仰卧起坐、10 m障碍走和6 min步行和女性握力在前6个月的提高幅度均显著高于后6个月。男女体力评价等级(%)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所有参加者的体力年龄约下降12岁。结论:符合老年人自身健康及体力水平的低强度个体化健身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体力水平和心血管机能,具有开发和实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跑对促进女性大学生骨骼健康的效果.方法:选取51名女性大学生,设计不同运动强度的健身跑干预方案,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运动干预,其中实验1组(较大运动强度组)15人,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40-160次/min,实验2组(中小运动强度组)16人,运动心率控制在100-120次/min,实验对照组20人,在实验前后分别测试研究对象的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结果:①实验1组的股骨BMD、血清ALP、血清BGP实验前后比较及实验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腰椎BM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尺桡骨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②实验2组的股骨BMD、血清ALP、血清BGP实验前后比较及实验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腰椎BMD、尺桡骨BMD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①较大运动强度的健身跑锻炼在促进青年女性骨健康方面效果显著,健骨效果优于中小强度的健身跑;②健身跑运动对人体BMD的影响存在部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2名61~65岁女性实施低、中、高强度的运动处方(3~4次/周,30 min/次),寻求提高心脏功能的适宜运动强度.运动处方实施前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显示,8周低中强度健步走运动对心脏的舒张末期容积、心搏出量等有显著影响,提示老年女性采取30%~60%F.C强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进行锻炼,即能够获得提高心脏功能的最大健身效益.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广场舞和健步走锻炼对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120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广场舞组40人,健步走组40人,对照组40人,每组中年女性与老年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1。采用平衡测试仪测试双足闭眼和单足睁眼状态下各压力中心移动轨迹指标的值,测试时间均为10 s。结果:广场舞组和健步走组各平衡指标的值都显著小于对照组的相应值(P<0.05);广场舞组各平衡指标的值显著小于健步走组的相应值(P<0.05)。老年广场舞组与中年无锻炼组在各平衡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足睁眼站立时,老年健步走组的动摇总轨迹长(TL)与中年无锻炼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场舞和健步走锻炼都能显著改善中老年女性的静态平衡能力;广场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健步走锻炼,且能使老年女性静态平衡能力的水平达到无锻炼的中年女性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上坡快走与上坡慢跑两种不同运动形式相同速度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心率、RPE、核心温度、步频等指标的实时监测,探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0名20~25岁的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分别进行上坡快走和上坡慢跑(跑台速度6.4 km/h,坡度10%,运动时间40 min),采用MOXUS气体分析系统以及核心温度检测系统对受试者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结果:(1)上坡慢跑与上坡快走相比,20 min后最大摄氧量百分比较高(P<0.05);(2)上坡慢跑与上坡快走相比HR较高,且在25 min后所有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20 min后的所有时间点,上坡慢跑与上坡快走相比核心温度较高(P<0.05);(4)上坡慢跑10 min与35 min、40 min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比相比较低(P<0.05);上坡快走10 min最大摄氧量百分比与其他时间点相比较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上坡慢跑比上坡快走心肺反应更为强烈,能量消耗更多,这可能是上坡慢跑过程中步频较高等因素导致;(2)上坡慢跑比上坡快走运动结束时核心温度变化大,这可能与上坡慢跑时运动强度和能量消耗较高有关;(3)在上坡慢跑与上坡快走运动过程中,二者糖消耗基本相同,上坡慢跑过程中总能量消耗较高是由脂肪消耗更多导致.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运动员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心率为指标来反映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运动强度.通过对2001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半决赛和决赛时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心率测试发现:参赛选手大都有良好的心血管机能;比赛对抗很强,平均为大强度运动,尤其在第三、四、五局和决赛时的比赛更是在极限强度范围运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仅要注重运动量,更要考虑运动强度,并可运用心率指标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尤其是运动频率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某普通高校二年级女生共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每周运动三次组和每周运动五次组,每组各20人。运动方式:由同一体育教师带领运动,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即平均心率为140-160次/min,每次有氧运动1h,持续16周。结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以及心肺功能,且高频率的中等强度运动使这些素质及功能指标提高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实验法,对参加6个月杨式太极推手与套路锻炼的50—60岁中老年女性心血管功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杨式推手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适合中老年女性锻炼;推手与太板拳套路结合锻炼比单独太极拳锻炼更能提高中老年人有氧工作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太极拳术锻炼对中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改善程度与运动强度成正相关,运动强度越大,心血管机能改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健身竞走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以证实健身竞走是一项能够综合走与跑步优势的运动项目。方法: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人完成健身竞走、普通健身走和跑步的运动学、动力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论在常速还是快速时,健身竞走与普通健身走在步长、步速、步频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健身竞走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运动强度,并且各关节的地面反作用力均非常显著小于常速跑步。结论:健身竞走有利于实现高效的健身效果,并且受伤的可能性小于跑步,是一项非常安全的运动项目,应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田径1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运动学参数的测定,分析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建立田径1500m运动员专项能力评估方法体系。方法:14名二级男子运动员进行模拟1500m全程跑、起跑加途中跑测试、递增负荷测试、300m全力跑测试、恒定负荷测试,得到运动成绩、运动前后血乳酸值、运动中心率、步频、步长、最大摄氧量速度、等指标,根据个人成绩平均速度高低分为快慢两组,平均速度5m/s以上受试者设为快组,以下设为慢组,每组各7人。并对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慢组相比,快组恒定负荷后血乳酸显著较低(P<0.05)、快组的最大摄氧量速度、步频均显著高于慢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最大摄氧量速度与运动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r=0.619,P<0.05);途中跑段落后血乳酸变化与终点跑后血乳酸变化具有明显负相关(r=-0.756,P<0.01)。结论:(1)最大摄氧量速度可评估1500m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2)70秒亚极量恒定负荷后血乳酸可评估1500m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3)步频是反映1500m跑运动员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调查法等方法,以参加2009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的男子50km竞走项目的4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竞技年龄特征、速度分配与成绩特征、运动员的技术特征等方面分析其竞技现状。研究表明:我国50km竞走运动员人数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云南、山东、辽宁等省份;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运动员的速度曲线变化幅度较大;运动成绩与北京奥运会前8名的成绩相比差异显著;我国运动员小步幅,快频率,高重心,起伏大,髋关节转动小,走的拘束、紧张等技术问题没有太大改观。  相似文献   

14.
选取30名20-40岁的成年男性为受试者,在运动跑台上以75 m/min的速度持续进行10 min、10 min、15 min三个时间段的实验,用Polar表记录每5 s的心率,并按要求测试血乳酸值。结果显示:该运动是在有氧范围内进行的,并且两个10 min的运动心率积分数值十分接近;而且10 min、15 min的心率积分值与时间呈直线相关。这表明在有氧运动范围内心率积分的可重复性强,并有线性关系,在运动实践中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专项素质、技术训练间歇时间的监控,来反映训练强度,把握合理的训练负荷。方法:8名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分别以60 s、90 s和120 s组间歇完成三组专项素质动作训练,技术训练分别以2 min、4 min组间歇完成三组半套练习,分别以6 min、8 min间歇完成四个整套练习,在运动前、每组/个训练后取耳血测血乳酸,并监控心率。结果:专项素质训练90 s、120 s间歇运动后即刻,血乳酸值与60 s间歇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半套第三组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2min与4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整套第四个练习后即刻,血乳酸值组间歇6 min与8 min差异具显著性(p<0.05)。结论:专项素质训练中90 s间歇训练效果较好;半套多组练习,2 min间歇运动强度累积效果好;整套多个练习中6 min间歇对发展运动员耐受高乳酸环境的刺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1995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第17届世界杯竞走比赛,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这样的大型田径比赛。利用这一机会,我们对获得三个项目比赛奖牌的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学方面的研究,对分段速度、步长、步频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运动员获得比赛胜利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论文为三个竞走项目提出了竞走速度模型曲线,为控制训练、掌握竞走速度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世界优秀运动员100米速度特征研究综述及其相关报道的结论与分析得出结论:1)加速跑距离长 是高水平运动员最大速度大的外在表现特征;2)运动员加速能力强的特征是加速度大而不是加速距离长;3)步态 特征之步长步频的变化是运动员高速跑中的自然协调,步长和步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才有意义;4)建议100 米训练重点放在技术与最大速度训练上,尽可能的发展动作速度。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20年来男子短跑成绩演变和1997年田径世锦赛男子400 m成绩数据(400 m各个阶段的跑速、步长、步频、步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世界男子400 m短跑成绩近20年稳步提高,且围绕奥运会周期呈现波动规律;世界男子400 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的产生段落在50~150 m之间,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300 m处;在300~350 m所有选手步长降至最低,冲刺阶段略有回升,大部分运动员步频在50~100 m段落增大至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步频和步长高度的负相关,年龄与步长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400 m成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进行1 km步行试验得到步行结束时的心率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再结合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指标来推测最大摄氧量,建立回归方程。方法:受试者为年龄在40~49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4人,首先进行身高、体重等静态指标的测量,然后在功率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试验并结合气体分析直接测出最大摄氧量,对完成最大摄氧量测试的受试者择日再进行1 km步行试验,此试验进行两次,记录相应的心率值和行走时间取平均值用于计算。结果:将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交叉验证回归方程显示最大摄氧量实测值和推测值的相关性统计量为RLOOCV=0.826,SEELOOCV=0.378(L/min)。结论:采用1 km步行试验并使用此方程可以有效的推测40~49岁健康成年人的最大摄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