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利用心理弹性量表,对某高职学院的在校二年级3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弹性的生源地、性别和独生子女等三个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心理坚韧和心理乐观在是否是独生子女和性别上存在差异;在生源地的问题上,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心理乐观维度存在差异。结论:性别、城乡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心理安全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亦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保证大学生各方面朝着正常、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基本条件。本调查以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部分学生为被试,通过大量调研,笔者试图了解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真实现状。研究发现:该校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在性别水平上,男生略高于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安全感水平比非独生子女的水平要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高于大二,但无显著性差异;班级干部心理安全感水平要显著高于非班级干部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运动员在训练目的、需求、影响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对运动负荷的看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异同,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需求与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向574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了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态度。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健康标准》政策内容比较认同,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政策认同均低于非独生子女;(2)独生子女对政策实施的认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过程管理、教学配合、重视程度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3)独生子女对政策效果的认同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负面体验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要低于非独生子女;(4)独生子女在政策满意度方面与非独生子女有显著性差异,且均低于非独生子女;(5)独生子女在政策行为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但是在逃避和失范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要低于非独生子女;(6)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过程管理等途径来改变学生对《健康标准》政策的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5.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9%的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非独生子女则为6.6%;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体育专业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人际关系、强迫(P〈0.01)和抑郁、焦虑、敌对(P〈0.05)五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来自相同地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采用依恋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60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初中生依恋风格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发现,初中生安全型依恋风格人数最多,其次是迷恋型和冷漠型,恐惧型人数最少;女生迷恋型人数明显多于男生;独生子女安全型人数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恐惧型人数明显多于独生子女。初中生依恋风格的亲和性与心理弹性各因子显著正相关,焦虑性与心理弹性各因子显著负相关;安全型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不安全类型,特别是冷漠型和恐惧型。初中生的依恋风格以安全型为主,不同依恋风格的初中生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预防心理健康疾病是目前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接近1.5亿个。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家长除了无法代替学习外,几乎包揽了一切原本可以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事情。特别是对智力落后儿童,家长普遍存在补偿心理,事事替孩子动手。近年来,一些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因不知道简单的生活常识,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傻事”,而被当作新闻见诸报端。正常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尚且有待提高,如何培养、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东北地区高师学生健康素质水平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女生的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社会支持等五项维度分高于男生;而身体活动功能、维度分则低于男生.2)独生子女健康素质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3)城市学生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社会支持二项维度分高于乡村学生,而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二项维度分则低于乡村学生.表明:1)生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中限;2)心理健康处于及格水平中限;3)社会健康处于中等水平上限.健康素质总处于中等水平下限.其目的是对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改进和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柳州市在校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状况,分析他们存在交往焦虑的原因,探究缓解交往焦虑的对策。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柳州5所高校62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大学生交往焦虑水平总体程度偏高;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是否是独生子女,本、专科生之间的交往焦虑水平差异显著。结论: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独生子女、专科层次学生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第25、26、27后奥运会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之间身体条件、技战术情况、心理和思想素质的对比分析,阐述我国女排成功与失利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女排除了弹跳方面无法与古巴队相比外,其余方面均与古巴队和其他世界强队在身体条件上相差无几;但技术相对粗糙,发挥不够稳定;战术运用单一,组成率和成功率均不理想,不能充分突出快攻特点,主体攻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实验对比的方法,通过进行有效的健美操训练,对12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专门心理素质(表现力、自信心、形体语言的运用、大脑机能心理的稳定性等)的考查,结果表明,健美操专项课的开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自己能力等方面增强了信心,在个性上逐步走向成熟健康稳定,为大学生的终身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标志之一,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人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思想、心理咨询等方法,事实上,体育对心理调适有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教育中审美心理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它的发展日趋完美。体育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因素 ,同时伴随着审美心理过程的发生 ,因此体育教育与审美心理在艺术规律和发展规律上密切相关 ,相互包容。建立良好的审美心理趋向 ,可以促使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优化教学 ,提高技术、战术和体育艺术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体育教育从心理的角度培养审美素质 ,开发审美心理潜能 ,逐步形成体育审美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主观与客观角度分析了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方法,以期能有助于运动员在赛前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德育应运而生。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德育的错位与混淆,因此,搞清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德育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顺利实施和推广网络教育工作、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德育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在统计分析残疾人世界游泳锦标赛及全国锦标赛运动员的级别、残疾种类及比赛成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法与访谈法,初步探讨了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规律.提出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应结合残痰种类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特点和水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国际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残疾类别中脑瘫占有很大比重,且优秀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以脑瘫为主,特别是重残级别脑瘫运动员较其他残疾种类更有优势.而我国脑瘫游泳运动员较缺乏,今后应加强脑瘫游泳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课程在强调发展“体适能”的基础上,同时应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文章对“心适能”的概念、范畴进行了阐释,阐明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在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变革,培养符合新健康概念标准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加速陕西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由于区位劣势,导致小城镇发展步伐滞后。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应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小城镇建设的具体过程中,还应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重视基础建设,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现阶段影响我国体育消费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全面开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确引导体育消费,逐步改善人们的体育消费心理,加大体育产业开发力度,拓宽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提高体育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