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把握"少、宽、柔"的基本原则,不但要重视"核心课程",也要重视"边缘课程",课程内容是课程构建的基本环节之一,教材内容的更新,特别是加强新时期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实施是课程构建的重要环节,课程规划者与课程实施者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致性,对计划的目标与意义理解的清晰程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农村学校在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学校体育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利用学校的"文化中心"地位加强体育宣传,依托学校优势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并结合学校课程让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等发展对策。旨在使学校体育的作用优势最大化,推动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快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民俗体育项目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阐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总体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主要目标以及理论基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和终生体育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符合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认知的调查,提出要把学生放到第一位,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取长补短,给大学体育课程以正确的定位,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将体育真正融人大学生们的生活中去。要让学生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加了解体育的历史、体育的文化、体育的价值,充分挖掘大学生们潜在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就要加强传承体育文化,培养他们终身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的生态化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生态学、教育学、文化学等理论,提出并探讨学校体育生态化的理论,分析目前学校体育生态化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学校体育生态化发展的若干对策:"整体规划、生态优先、重点发展、示范推广",建设生态体育课程,生态运动场,实施"体育-文化-生态"校园计划,制定体育生态行为道德规范,开发与应用体育生态技术和产品.  相似文献   

7.
球类活动课程是学校体育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因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吸引力强和多样性文化"触角"而成为学校体育活动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其切入点一是球类活动课程与德育相互结合渗透;二是与智育相互结合渗透;三是与美育相互结合渗透。  相似文献   

8.
对闽台两地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比较分析发现,闽台两地高校体育课程均列为必修课程,但在体育课程目标、课程类型、修读年限、修读学分和修读要求等存在差异。比较发现台湾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理念、课程类型拓展、课程资源开发、赋予教师课程权力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提出了福建省高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生成机制"的研究、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权力、加强课程政策研究、加大室内体育馆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凸显体育课程特色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宾夕法尼亚州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广泛,重视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提高衔接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体育、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构建完整体育活动圈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课程与教学目标四种基本取向为"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下位概念。针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概况,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角度展现美国的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希望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同时也希望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视角下成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市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存在着特色运动形式不多、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现行高考制度挤压学生锻炼时间、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而且结构分布呈现出城乡学校、学段间不平衡特征;应从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体育课程开发诸方面加以解决和应对.  相似文献   

12.
特殊教育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对听障生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对东北特殊教育高校听障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得出影响体育教学的因素有教学对象、师资、教材、体育经费以及学校领导重视程度等。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出增加体育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宣传引起领导重视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国民"健商"培育与学校体育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文献资料、信息查询等方法,对“健商”这一新概念的内涵、国民“健商”基本状况及提高国民“健商”的方法作了尝试性的研究与探讨。认为,“健商”是一种新健康文化概念;提高国民“健商”应更新学校体育基本理念,改革体育课程,加强学校体育环境的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建设,注重体育教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宾夕法尼亚州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广泛,重视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提高衔接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体育、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构建完整体育活动圈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决策能力、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提高对校本课程的研发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路径。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内涵进行了阐释和解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践行诉求。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身体的教育价值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场域,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广泛存在于学校体育的育人全程,使体育课程的“育体”价值和“立德”功能完整的展现在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之中。通过构建保障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群,划分体育课程思政践行主体担负的课程责任与要求,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系统性和有序性,筛选和重组体育课程资源,形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检视制度和督导方式,可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讨提供学理导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示范性院校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设置,经过近几年建设,按照国家职业需求,服务地方建设为导向,遵循学生所学专业,全面培养地方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立足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和就业为指导,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锻炼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体育教学内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了四川省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结果显示:小学各年级每周体育课开课时数达标情况严重不足;小学"挤占"或"挪用"体育课的现象非常严重;课间操活动和"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较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总体趋势相对较好,但是整体执行效果较差。建议: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建设;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加大阳光体育宣传力度,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经费,拓宽经费投入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9.
摘要: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有力手段。本文借助于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我国中考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梳理和探究。中考体育改革,将会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优势和阻力,其优势表现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体育课程地位的提升,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加速体育评价的转型等,其阻力表现在:可能形成体育学科的“应试教育”,体育考试中素质项目和技能项目的比例失衡,体育学习长期效益无法实现,体育学科特殊性和考试公平性难以体现等,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加强政策解读,加强体育课程、场地设施资源建设,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弱势群体保护机制,规范组织工作,以及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等。  相似文献   

20.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