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探讨特教体育的作用以及全纳视角下特教体育师资素质的新要求.分别从培养目标及教师生源、培养机构及培训模式、培训课程、资格认证及后续培养、师资考核晋升制度及社会保障措施5个方面对特教体育师资建设体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与体育师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是推行体育素质教育的保证。体育、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体育师资现状 ,对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师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新体育课程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了体育院校在培养和培训体育师资方面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树立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策略,其目的是使我们培养的师资质量、水平更加适应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建国前后小学体育师资培养脉络的考察,以及对现代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研究,并与国外发达国家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结合社会对人才及新课标中对教师要求,提出:提升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教育目标和规格;重新布局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培养方向;采取培养与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历层次。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应首先贯彻于体育师资的培养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师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体育院系在培养体育师资的过程之中,应面向21世纪,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体育师资。  相似文献   

6.
师资匮乏是制约我国体育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开设体育双语教育专业是解决师资紧缺的根本之策.就我国体育双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分别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及培养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应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生活化,满足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需要,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体育有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发挥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也是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有效手段。提高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使之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  相似文献   

8.
浅谈二十一世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 ,首先应当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 ,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课程配置、成绩考核、师资培养等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概念本身作为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探讨体育师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相衔接的“操作接口”。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体育教育为视角,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从办学思想、招生情况、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成果等方面对起源于中华民国初期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华民国初期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在办学思想上受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军国民思想、国粹主义的深刻影响,课程设计注重体育原理和体育项目的平衡,除了培养师资的目的外,兼有健康体育和塑造国民的愿景,提高了中国体育和体育教育的水平,创造了现代中国体育史上的诸多辉煌,更多毕业生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师,对中国体育事业影响至今。研究结果在指导思想、区域特色、课程设计、师资培养与聘任等方面为处于全球化浪潮且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与指引。  相似文献   

11.
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如何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 ,仍是学校体育界急需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影响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有诸多因素 ,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体育的突出特点 ,就是要求亲身参加实践———体育锻炼 ;因此 ,在学校体育中 ,坚持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心环节 ;通过养成教育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具体目标之一 ,是指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健身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刍议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必须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和要求 ,提出了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 ,创建一流大学体育的目标 ,详细论述了创建一流大学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研制了一流大学体育的办学模式。研究认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应把有限的资金 ,重点建设好若干所一流大学体育 ,以利取得经验 ,树立典范 ,辐射全国。并建议建设一流大学体育应采取选点要少 ,办学条件好的原则 ,借鉴我国开辟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创办一流大学“体育特区”等做法 ,优化资源配置 ,为创建一流大学体育提供多方面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关于2005年运动与体育国际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分析了联合国确定2005年为运动与体育国际年的原因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和正确地理解运动与体育国际年。研究认为,由于运动和体育特殊的功能,联合国在“体育与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确定2005年为运动与体育国际年,帮助联合国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稳定的世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其价值观念是体育促进发展,体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体育是促进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之一,是继体育为祖国和全民健身这两种影响世界体育发展形态的价值观念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的体育价值观念,将对21世纪世界体育运动乃至其它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马克林根宣言》是“体育与发展”理念成长和确定2005年为运动与体育国际年过程中的里程碑,它以阿马蒂亚.森的发展观为其思想的源泉和实践的理论基础;体育是实质自由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它的存在根本无须给出理由,体育本身就是价值,无须借助别的事物来体现它的价值。2005年运动与体育国际年涉及到了21世纪体育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安全”体育问题,即可持续发展、兴奋剂问题、公平、尊重和人人参与以及道德行为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1世纪高等院校体育教师队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师新的健康理念已经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的素质教育水平是推动大学生健康和体质的保证.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特色课程,才能够建立起以学生为本、以体育自身功能为重点的大学体育课程和健身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质量,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机制改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学前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学前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分析日本学前教育的法规体制、课程教学、师资培养以及经费投资状况,可以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解决运动员的教育与竞训非均衡发展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十四年一贯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数据收集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以及专家访谈法:数据则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经过讨论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十四年一贯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和普通高职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它在文化基础教育、专项运动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理念和手段融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退训、退役时的后顾之忧,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途径或思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陕西省体育传统校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陕西省220所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进行调研,包括师资力量、运动员输送情况、运动项目的布局、业余训练状况、制约体育传统校发展因素等等。通过分析研究,明晰了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现状,并就其发展提出了若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400 m障碍训练是我军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军人通过400 m障碍的能力,是组训人员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对400 m障碍专项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发现影响提高通过400 m障碍成绩的专项素质及其对成绩的影响程度,为部队科学开展通过400 m障碍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开展篮球运动应如何发展,未来趋势如何是高校体育工作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15所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到该项运动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越来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探讨了高校在开展篮球运动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指出了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