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并就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体育锻炼对焦虑、抑郁的影响;2)体育锻炼对应激的影响;3)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4)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5)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是迄今为止锻炼心理学研究最多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体育锻炼的多元价值,倡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生理学机制,也有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作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的现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项目、形式、目的等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压力很大,58.99%处于健康危险压力(即过大压力)状态,21.68%存在心理障碍;男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都显著好于女生;适当的体育锻炼能较好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3次/周或以上的规律性锻炼缓压效果最好;体育锻炼的频度和目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介绍了体育锻炼特别是长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心身疾病的控制作用,讨论了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特别指出,我国正在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其意义不仅在于健身,也在于健心。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特点与原因,研究体育锻炼对中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提倡通过自我学习和体育锻炼,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体育锻炼方式,达到调节人际关系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目的是各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464名高中生调查发现:青少年在压力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性别异体和年级差异;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体育锻炼频率、体育锻炼时间相对稳定和合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体育锻炼时间与压力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正相关,与人际关系负相关.必须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以及对青少年影响、加强青少年的科学锻炼,积极开展健康指导课程;学校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进一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体育锻炼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青少年的整体身体素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建议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应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加大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缺乏必要关爱的成长环境下,其身心健康会受到严重的损害。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人文化关怀的视角,运用文献综述法对体育锻炼在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旨在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体育锻炼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验法和量表调查法,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每周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和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的对照实验,针对时间差异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进行对照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湖南省多所普通高校中年女性教师的体育锻炼进行调研,初步探讨了高校中年女性教师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论述了体育锻炼对高校中年女性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部分高校女性教师不同程度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但每周3次以上的只占24.1%,且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运动量过小有关。(2)高校中年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组正常水平,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校中年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女性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压力的现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作用、哪些锻炼因素对心理压力影响最大。结果:娱乐身心是职业女性锻炼的主要目的,参加规律性锻炼的人数很少;44%的职业女性处于健康危险压力(过大压力)状态;锻炼的频度和目的是影响心理压力的显著因素,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结论:轻松愉快地参加1-2次/周的规律性体育锻炼能明显缓解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从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以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锻炼与健康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为切入点,梳理和分析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历程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还未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这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导向、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人们生活水平及体育锻炼需求等影响有关;90年代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研究多为描述性,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近10年来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的综合研究方法运用能力有所提升,在校大学生是研究对象的主体。然而,我国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理论及方法,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体育促进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伴随着各种情绪效应 ,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章从生物和心理两方面对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机制作了阐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国外学者的元分析、叙事性综述以及2000年之后的研究报告,对身体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心境状态、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期展示锻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与上述心理健康指标的理想变化有关,其发生作用的效果量整体上为小到中等,但都达到了显著水平.然而,要揭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以使身体锻炼真正成为传统心理健康疗法的替代或补充,仍任重而道远.还分别探讨了第三变量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的影响,指出今后对该领域进行大量的"剂量反应"研究的必要性.还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即,研究身体锻炼对"积极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心理健康运动处方的研究;加强身体锻炼与自尊、自我观念及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对研究中额外变量进行控制;并且探索研究中的第三变量.  相似文献   

16.
使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共15项进行定量化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相比较,前者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得分值优于后者0.29个标准差.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与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广州市云景花园社区的部分居民为 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锻炼场所的选择、锻炼时间安排、锻炼频次以及锻炼项 目选择等方面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的 水平;选择营业性健身场馆与相对固定的锻炼时间安排有助于提高运动锻炼的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的频次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相关;首选球类运动和场馆健身运动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平 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聋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为聋哑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处方,探讨健身运动处方对提高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和自主锻炼能力的锻炼效果,为其健身锻炼提供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结果表明,进行健身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改善聋哑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下肢爆发力和增进心理健康.说明应用健身运动处方组织聋哑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是科学地、行之有效地锻炼方法,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联。并从体育锻炼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个层面八手,探讨了具体运动层面所产生的心理健康特定的效应,旨在发掘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