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六个市、州的760名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80%的中学生都能做到每周最少一次的体育活动,大部分以运动负荷较小的体育活动为主,只有少数人不参加体育活动;(2)大部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均有较强烈的需求;(3)大部分中学生愿意跟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4)影响中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育需求、体育活动动机、家庭影响、学校条件制约、社会导向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针对提高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参考。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实验组(50名)和对照组(50名),实验组进行12周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对照组正常生活学习,采用张兴贵编制的《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研究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于留守中学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管理能力,提升其健康水平。方法:用数理统计法对826名在校生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好于女生,班级干部与非干部在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时间管理能力三个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5)。非独生子女在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类型、活动总的时间管理能力与独生子女具有显著性差异(P<.05)。男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强度、活动类型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总的时间管理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P<.01)。女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活动时间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整体时间管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P<.01),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活动类型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活动整体时间管理能力不具有相关关系(P>.05)。结论:良好的体育活动时间管理能力是青少年有规律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体育活动锻炼的系统化和科学性,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4.
选取苏州市职业大学2008级体育(3+2)班30名青少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拓展训练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特质应对和信任等若干心理指标的研究,全面认识拓展训练的价值,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鼓励支持青少年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将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采用问卷形式,随机抽取19所中小学中小学生共13884人。结果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小学生。此外,在性别、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长短、校内外体育课、体育活动等方面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均有关系,为此提出家庭、学校、社区体育锻炼模式,对未来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进一步研究课外体育活动对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容、应用自编的<浙江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问卷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量表对浙江省2052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问卷统计.研究发现: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三点对策:针对不同的身心特点,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学生;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延长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意识日益强烈;中学生普遍较为喜欢竞争性体育活动,且竞争性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明显高于非竞争性体育活动。因此,建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教学,以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获取最佳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架构,将行动控制、情绪作为意向和行为之间的第3变量,目的是探讨影响青少年(男性321人,女性126人,年龄为14.90 ± 1.18岁)体育活动意向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心理测验法,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完善计划行为理论,提高对行为的解释力。研究:假设模型TPB-7因素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而与TPB-5因素模型相比,TPB-7因素模型对行为意向的预测解释力由80.0%提高到84.0%,对行为的预测力由58.0%增加到67.0%。结论:在意向与行为之间加入行动控制和情绪的TPB-7因素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行为,可以作为青少年体育活动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行动控制和情绪是意向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且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建议教师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监督和调控的能力。还应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增加成功体验,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并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谢长轩(安徽大学体育教研室合肥233000)体育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生长发育,中年人保持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延年益寿,同时还能...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作为体育消费的潜力群体,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规模将对未来我国体育消费的发展起重要的引领作用。文中基于2017年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层次、结构、项目、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2017年上海市青少年人均体育消费为3 483元,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但同时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新兴消费业态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2)青少年体育参与、运动技能培养、代际文化传递均对体育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服务型消费对于体育参与程度的要求更高。(3)人口结构变量中,性别、所处教育阶段、家庭收入水平等对青少年参与服务型消费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论,在加强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训、重视体育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摘要: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是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向性文件,也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变迁历程、特征、问题及建议。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经历了初步探索(1949-1977)、恢复发展(1978-1994)、繁荣发展(1995-2011)、创新发展(2012-至今)四个阶段,政策演进始终坚持青少年“健康第一”的理念,政策内容从单一性向系统性、综合性转变。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在专业性、均等性、协同性方面仍有不足,未来政策应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战略高度,增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全域式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琼中县山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琼中县山区乡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体质,兴趣趋向集中于健身性、健美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激发和培养山区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对健康地开展体育活动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市5756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参与足球运动青少年与不参与锻炼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差异,考察足球运动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不锻炼的青少年而言,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更加赞成体育是现代人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加赞成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他们在校参加的体育比赛次数更多;能更好地将课内学到的锻炼方法加以应用;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更为满意;他们放学后更倾向于做作业,参加体育活动和辅导班。  相似文献   

14.
以乌江流域的20个区、市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乌江流域农村群众体育进行多维调查.客观认识分析乌江流域农村体育现状。乌江流域参与体育锻炼人员少,锻炼人群结构分布主要集中于青少年;锻炼人群的活动时间较少、场所不固定、活动方式多样;体育认知水平较低;体育消费能力不高:体育服务水平低;机构组织不完善;体育文化建设落后。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与能力;应着眼农村下一代;加强体育硬件与软件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带动乡村体育发展,大力挖掘民间民族乡土体育。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已证明: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事实表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却在减少。本研究以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和美国中北部的爱荷华州这两个经济、教育实力相对较为接近地区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等特征条件下,影响这两个地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从比较中得出启迪,为我国青少年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一份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服务需求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次数需求、体育活动时间需求和体育活动场所需求都有相对具体的需求.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服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效果.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服务应在满足青少年体育活动服务需求基础上运行.  相似文献   

17.
身体意识的培养对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思辨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在厘清当前我国青少年缘何难以建立身体意识的基础上,指明其具体改进方略。研究认为:(1)身体意识指人们在体育活动及相关行为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感知、察觉以及关注、关怀的一种精神状态,具有能动的反哺身体实践的作用。(2)身体意识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较为重要,但当代青少年对其难有认知原因在于身体“缺席在场”的原初之困、教育理念的滞后之弊以及生活方式的异化之痛3个方面。(3)当前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身体意识。基本方略应以身体教育为逻辑主线,以对抗静修为一体双翼,以强制体育为必需之举,以定性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积极推动校家社的三层联动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尝试引入健美健身项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部分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早操的认识存在偏差、喜欢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偏低等问题,从而导致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并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更好地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校、家庭、社会及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方面都在发挥着它特定的功能,这种特定功能的发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基于此,本文以隐性课程价值为切入点,探讨“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通过特尔菲法,归纳获得了相关人员对“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因子:1)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2)提倡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观念;3)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节约社会公共资源;4)积极投入青年志愿活动,提升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5)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沟通与友谊,分享人类共同文化;6)强化对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奥林匹克文化”。  相似文献   

20.
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学校、家庭、社会及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方面都在发挥着它特定的功能,这种特定功能的发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基于此,本文以隐性课程价值为切入点,探讨"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通过特尔菲法,归纳获得了相关人员对"南京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隐性课程价值"因子:1)提高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2)提倡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终身体育"观念;3)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节约社会公共资源;4)积极投入青年志愿活动,提升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5)增进青少年群体的沟通与友谊,分享人类共同文化;6)强化对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奥林匹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