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对改善运动中心肌缺血及泵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心动图M 型和B 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0名大学生进行了针刺内关穴前后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心室壁局部运动(RWM)以及心肌泵血功能变化的研究。实验发现针刺内关穴可以提高运动时RWM 的运动幅度,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表现为RWM 的一致性增加,使心肌收缩的效率提高,心脏泵血效果好。提示:针刺内关穴可以作为改善运动中心肌血液供应,是提高心泵血功能的有效方法,应在训练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磁提针刺激内关穴对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无创性的磁提针对运动时心肌泵血功能和血液供应的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 ,探讨其对提高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对 1 5名一级以上耐力运动员和 1 5名无系统训练普通大学生超声心动图的测试 ,结果表明 :利用磁提针刺激内关穴可以激发心脏心力储备的潜力 ,提高运动中心脏的舒张机能和泵血机能 ,有助于疲劳的恢复 ,提高运动能力 ,尤其对无系统训练者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肺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扭秧歌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肺机能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扭秧歌运动后,中老年女性的心肌收缩力量、心脏泵血功能、呼吸机能均比实验前有所提高。说明扭秧歌运动不但可以娱乐,同时对中老年女性心肺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血压高或偏高运动员的左心B 型超声研究发现,左室壁及室间隔增厚明显,但心室腔大小改变不明显,即无明显的向心性肥厚;左心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特性及心肌每搏作功指数改变不明显;室壁应力在赤道线方向上明显增大,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对运动员心脏功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些运动员在加强医务监督情况下,可以进行正常训练。  相似文献   

5.
通过点按全息心穴对受试对象的心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所运用的方法简单,对提高运动中的心功能有一定的效果,运动员可以直接运用于运动中.在本实验条件下,通过对受试者心脏结构功能的超声心动图自身对照分析,得出结论与建议如下:1)一次点按全息心穴,并没有明显改变心脏ESD、EDD等形态指标,也没有明显引起SV和心率改变.2)点按全息心穴可以显著提高心脏的心输出量和收缩压,同时降低舒张压.3)对全息心穴的点按刺激与点按时间顺序有关,从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运动中点按全息心穴的调节效果好于运动前.  相似文献   

6.
在对10名优秀竞走运动员和10名普通大学生进行的逐级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运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心脏泵血功能和反映心肌血液供应的指标──心室局部壁运动,并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探讨心室局部壁运动与心脏泵血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组心室局部壁运动与心泵血功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现象;2)耐力运动员组心泵血功能和心室局部壁运动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3)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可引起心空局部壁运动增强,心泵血功能增加,说明运动对人体的心脏是有益的,耐力训练可提高心肌运动时血液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首次对我国现代五项运动员在安静状态、运动状态及恢复期进行了UCG 测量,研究了现代五项男运动员心脏形态结构、泵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初步结论如下:1)通过测量分析获得了我国现代五项男运动员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基础数据;2)我国现代五项男运动员的心脏功能,从群体上看,尚不够理想;3)现代五项男运动员心脏形态结构与耐力项目运动员相似;4)在运动员心脏形态及功能近似的情况下左室EDD 和SV 仍可较敏感地反映出其心脏功能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针刺内关穴对跆拳道运动员心肌泵血功能和血液供应的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 探讨其对提高跆拳道运动员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对30名跆拳道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的测试,结果表明:针刺激内关穴可以激发心脏心力储备的潜力,提高运动中心脏的舒张机能和泵血机能,有助于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鼠进行为期7周的递增负荷实验,发现长期递增负荷运动训练导致大鼠肝脏形态学结构异常.肝脏功能下降;心肌形态学结构异常,心肌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结构异常和功能降低,导致运动能力低下.通过对实验组大鼠进行中药干预使得运动大鼠肝脏形态学结构维持正常,明显降低了大负荷强度运动对肝脏形态学的不利影响;中药干预使运动大鼠心肌形态学结构维持正常,心肌肌丝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完整;有利于运动能力的维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拟比赛情景训练的方法,对16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应答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心泵功能:HR和LVET呈相反方向变化;SV、CO、SI、CI变化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2)心肌收缩力:dz/dtmax、HI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Q-Z间期逐步减小;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3)心脏做功:CWI呈逐步上升趋势,回合间呈显著差异,P<0.05;(4)心血管机能:SP、MAP逐步上升;DP、TPR前两回合逐步下降,第三回合上升;C逐步下降.第一、二回合比,SP、DP、TPR存在差异,P<0.05;二、三回合比,MAP、C存在差异,P<0.05.结论:部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对模拟比赛具有较高的应答性,且呈现特定的规律,这对选拔散打人才,评估散打运动员心脏功能,科学指导散打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三种不同耐力训练方法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36名没有专门训练史的普通女大学生,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持续耐力训练(A)、消极间歇耐力训练(B)和积极间歇耐力训练(C),并对三组受试者训练前后五次连续肺活量、运动负荷试验指数、无氧阈(AT)拐点速度进行测试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耐力训练方法均能提高受试者的运动机能水平。积极间歇耐力训练法在提高受试者心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耐力训练方法。并提出了用FOX平板无氧阈拐点速度的方法作为指导心肺功能科学化训练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运动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表征和心脏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间歇运动组(CE)、假心梗组(Sham)、心梗安静组(MI)和心梗+间歇运动组(ME),每组12只。Control组和CE不手术。各心梗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MI模型。运动组在术后1周进行预适应运动(10~15 m/min,30 min/d×5 d/周)。间歇运动采用低强度和高强度依次交替的跑台训练,以10 m/min×10 min进行热身运动,以25 m/min×7 min和15 m/min×3 min依次进行中等强度与大强度交替的间歇运动(60 min/d×5 d/周×8周)。训练结束后次日,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迅速摘取心脏,RT-qPCR检测心肌LIF/LIF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LIF、LIFR、p-STAT3/STAT3、VEGF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vWF和CD31表达,酶活性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代谢指标。结果:1)间歇运动可激活正常大鼠心肌LIF/LIFR/STAT3通路;2)心梗大鼠心肌LIF/LIFR基因与蛋白表达和STAT3磷酸化水平升高,血管发生代偿性新生,心肌CVF%显著增加,心肌细胞代谢紊乱;3)间歇运动进一步显著上调心梗心肌LIF/LIFR基因与蛋白表达和STAT3磷酸化水平,促进血管新生,显著降低CVF%,改善心肌代谢紊乱。结论:间歇运动显著升高正常和心梗大鼠心肌LIF/LIF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其下游信号通路蛋白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显著刺激心脏的血管再生,改善心梗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大鼠8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模型,探讨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引起心肌、血清中NO、NOS变化的原因。方法: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适宜负荷组、过度负荷组,观察8周游泳训练后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及心肌、血清中NO、NOS的变化。结论:1)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NO的含量;2)适宜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cNOS活性,改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推测适宜负荷的游泳训练提高大鼠心肌、血清中cNOS的活性可能有利于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善;3)长时间过度负荷的游泳训练可以使大鼠心肌、血清中iNOS活性升高,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使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推测过度负荷的游泳训练引起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可能与大鼠心肌、血清中iNOS活性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三学年跟踪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三学年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江南大学2002级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状况良好,明显好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女生在身体发育匀称度和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同时,身体机能水平同步提高,而男生身体机能水平却未能同步提高.营养不良、较低体重的检出率逐年下降,表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男生肥胖比例明显增多且呈上升趋势.速度素质不断提高,握力和仰卧起坐先升后降,耐力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总体呈偏态分布,评分结果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15.
水中运动疗法对骨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水中运动疗法对骨性膝关节炎病人的疗效,选取骨性膝关节炎病人50例,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运动组采用水中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分别测量他们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角度,并运用改良的日本外科协会的《膝关节功能评定表》对疗效进行评测,结果显示水中运动疗法与物理疗法相比,能显著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对相关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8周间歇运动和G-CSF动员对MI大鼠心肌血管新生数量及血管再生通路因子VEGF/VEGFR-2的影响。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5~210 g,结扎LAD建立MI模型。术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MI组(B组)、间歇运动+MI组(C组)、动员剂+MI组(D组)和间歇运动+动员剂+MI组(E组),每组10只。C组和E组进行8周跑台间歇运动训练,8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测定VEGF、VEGFR-2表达量和CD31表达数量,用血管墨汁灌注法对心肌梗死区血管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上调MI大鼠心肌VEGF、VEGFR-2 、CD31表达(数)量,且E组>D组>C组;血管墨汁染色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促进心肌梗死区血管、血管网的形成。结论:间歇运动和/或G-CSF均显著上调了MI大鼠心肌血管再生通路因子VEGF /VEGFR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增加血管新生数量,且间歇运动联合G-CSF动员的双重作用效果更佳,可能与2者有效动员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能力,参与、分化为新生血管有关。该研究为有效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XXG—D型心血管功能测试仪对70名中老年人进行定量负荷的蛙泳练习前后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蛙泳练习能使心泵力代偿性增高,心肌收缩力强,搏血量增多;能有效改善血管的弹性状况,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的浓度和流动速度;对于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使用外源性生长激素对运动大鼠代谢酶活性及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通过对雄性SD大鼠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并进行耐力训练,发现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增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高,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提示有氧耐力运动能提高心肌细胞有氧代谢的能力,生长激素能进一步增强这种能力.8周有氧运动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生长激素能进一步促进过度运动所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特定负荷强度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将我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班女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不同强度训练一年,利用德国产Cortex 3B型号的心肺功能仪测试其训练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并分析指标数据的前后变化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氧阈强度下健美操运动可明显改善大学生的心率、最大通气量、摄氧量、氧脉搏、等心肺功能指标.研究认为,在无氧阈强度下的健美操运动更能促进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传统穴位针刺对运动应激后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在运动比赛应激后和实验室内递增负荷运动后,穴位针刺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对12名参加全国拳击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后2min内末针刺和针刺足三里穴,并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测试,发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左室平均排血速度(SV/LVET)、心脏效率(LV/mV_o2)均有显著性差异;对31名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给予两次相同的递增负荷运动,在恢复期的10min内,一次进针双侧内关穴与另一次未进针穴位相比,由同步记录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到COI在恢复期第5min起作用、ESV在恢复的第10min起作用,而HR、EDV的均值分别在第5和第10min均有显著性效应,提示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提出穴位针刺的留针时间、捻转、提插方向、针刺的强度、深度以及被试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均对穴位针刺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