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动作速度定量控制发展肌肉速度力量的训练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运动员克服重量负荷时动作速度的定量研究,发现重量负荷与克服这一重量负荷时身体整体或环节运动的平均速度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满足Hill方程的基本特征。进而建立适应于解决不同项目、性别、速度力量特征运动员发展速度力量的适宜重量负荷、速度负荷;动作速度定量调控;力量速度比值结构转化;机体对训练适应规律的理论模型及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和半封闭式实验方法,比较研究了动作速度定量控制与RM,常规训练方法,以及动作速度定量控制两种主要方法(控速增量、控量增速)之间对重量—速度曲线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曲线水平增长方面:动作速度定量控制组大于RM组;控速增量、控量增速、常规训练3组之间基本相同。动作速度定量控制两种主要方式,当一个训练阶段内不重新调整重量负荷时,控速增量组大于控量增速组。相反,中期调整重量负荷时,控量增速组大于控速增量组。2)曲线偏移角度方面:控量增速Q角上升,而控速增量、RM,常规训练3组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的幅度因控速而减缓。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的力量素质构成要素为主要依据对完整投掷技术的动作群进行了划分,以选择不同的重量负荷和不同的投掷器械作为力量训练中动作速度控制的主要手段,就动作速度的定量控制对发展女子铁饼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的效果组织了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实验组在不同的动作群实施不同内容的力量训练,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对完成练习的动作速度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快速力量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确定适宜的训练负荷是力量训练的核心,力量训练中负荷所涉及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重点探讨快速力量训练中负荷强度的范围,并以举重、乒乓球项目为例,分析不同项目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并对最大功率法负荷强度的确定、快速力量训练中的动作速度、练习的重复次数和组数、组间间歇等变量进行分析和评述,旨在丰富快速力量训练理论,为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要使速度力量练习效果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必须根据各个专项运动的肌肉收缩速度与力量特性、肌肉收缩的力学规律、肌肉不同收缩速度的神经肌肉特点等规律,对运动员采用适度提高肌肉大力量能力,以提高肌肉抗中等负荷速度与力量能力、提高肌肉抗中等负荷的快速能力等力量训练,最终实现肌肉的最快速度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和耐力提高。  相似文献   

6.
试析田径运动爆发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在田径训练实践中经常使用的大重量力量训练、快速小重量力量训练、超等长训练这3种发展运动员爆发力的手段,从动作形式、动作速度和对神经肌肉刺激等方面进行生理学、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分析,认为:(1)有效的爆发力训练手段应具有肌肉在作向心运动时,具有始终处于作加速运动状态的特征,超等长训练手段就具有这种特征。(2)有效的爆发力训练应是传统力量练习和超等长练习的完善结合。旨为找出在运动中发展爆发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力学视角对国内外力量训练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不同条件下复合式力量训练方法的使用原则。研究表明:最大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输出功率和运动表现,但其效果随力量水平增加而减少;力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合理安排爆发力训练更能有效提升运动表现;复合式训练能使张力--速度曲线对应部分全面发展;复合式训练常应用于力量储备阶段、赛季前阶段或利用"PAP热身方案"提高运动表现;PAP"开窗期"的检测难度和个体差异较大,对训练条件要求也较高。结论:最大力量训练应贯穿力量训练计划始终且在力量水平较低时需重点进行;复合式训练能够在提高力量水平的同时,保证专项动作速度要求,其效率比传统力量训练更具优势,但操作难度较大,实践中需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项目差异、备战阶段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常规卧推练习(TBP)与快速离心速度下卧推练习(FBP)时的动力学参数及sEMG变化特点,为选择适宜的卧推负荷和卧推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以12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分别进行40%、60%、80%1RM的TBP和FBP练习,测量其推起时的速度、功率和力值等动力学参数,及相关肌肉向心阶段的IEMG和RMS变化情况。结果:①在相同的各级负荷上FBP较TBP可产生更大的功率输出和峰值力量,40%—60%1RM范围内FBP比TBP有更大的动作速度。②相同负荷上TBP与FBP比较主动肌IEMG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胸大肌RMS在40% 1RM负荷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60%1RM负荷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肱二头肌IEMG在80%1RM负荷时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RMS在80%1RM负荷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BP可以有效提高峰值功率和最大力量,中小负荷时比TBP有更大的动作速度;中小负荷时,FBP比TBP有利于胸大肌更好地储存与释放弹性势能,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大负荷时FBP拮抗肌收缩加强,要注意拮抗肌与主动肌的协同练习。  相似文献   

9.
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重要的专项素质,提高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对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定量依据。训练中,应对力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配,选择不同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牵拉-缩短周期(SSC)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力量表现形式,在大部分运动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不同运动速度及负荷下SSC活动的力学特性,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清楚。以19位快速力量项目运动员为试验对象,通过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研究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负荷SSC练习中下肢肌肉活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慢速牵拉-缩短周期和快速牵拉缩短周期在最大反作用力值、蹬地时间、腾空时间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P<0.05);而且不同负荷快速牵拉-缩短周期活动时下肢肌肉力学特性之间又有着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不同强度的SSC活动中神经肌肉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应按照其不同的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牵拉-缩短周期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短跨项目运动员增加肌力及速度与运动能力协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Qualisys测试系统对训练前后的起跑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测试,用Biodex系统得到训练前后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动力学量。训练方法是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通过小负荷环节末端负重训练,增加肌肉尤其是对抗肌群的速度力量,通过增加小肌群以及对抗肌群肌肉的速度力量,改善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机能状态、提高训练效果,为运动员的训练方式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对运动员不同负荷下的卧推训练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得知:不同人爆发力水平不同,不同人在相同负荷下的爆发力也不同;同一人在不同负荷下的爆发力不同,且都存在极值点;同一人在保证卧推质量的前提下,在相同负荷中完成的五次卧推中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基本相同;同一人的爆发力水平具有固定性和阶段性;速度对爆发力起关键作用;活体肌肉的力速关系符合希尔方程规律,但实验中最大爆发力值的负荷在1RM的41%-45%之间,对应的速度和力量约为50%-53%最大速度和52%-55%最大力量。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20名女排队员4号位扣球时的速度与协调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力台、摄像机同步测试来收集运动员扣球环节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1)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最大起跳高度呈中度正相关,且助跑速度在5-8m/s区间时,最大起跳高度值较大,建议排球运动员训练扣球时采用此速度区间。(2)急停起跳的膝关节角速度与最大起跳高度呈高度正相关,肘关节及肩关节角速度与最大扣球速度呈中度正相关。排球运动员训练时,应在保证肩关节及肘关节肌群力量训练的同时,重点加强膝关节肌群的力量训练,且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合理安排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的比例。(3)排球运动员在腾空扣球阶段与最大扣球速度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肩关节角速度>躯干扭转角加速度>肘关节角速度>腕关节角速度。建议排球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适量加大对上肢各关节肌肉快速力量以及核心力量的训练比例。(4)排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应对急停起跳以及腾空扣球阶段的身体协调能力进行专项化训练,并将急停起跳阶段的肘-肩-膝关节角度联动与腾空扣球阶段的肘-肩-腕关节角度联动作为评价指标来指导协调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采用ISOMED2000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和一般散打运动员肘关节进行不同速度的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依次为10°/s、60°/s、180°/s和360°/s,选取屈肌肌群、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峰值力矩体重比、屈伸肌比值、峰力矩角度、平均功率、总功作为指标,对运动员的肘关节肌肉力量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速度下肘关节屈伸肌群的力学特征变化.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无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还是爆发力都高于一般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在60°/s速度时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和做功最大,但优秀运动员的伸肌力量明显大于屈肌力量,可能出现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对专项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专项耐力、专项力量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对专项速度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作者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论在宏观上对专项速度进行界定 ,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对专项速度进行了分类 ,以便于教练员在训练中根据运动项目各自特点进行科学训练 ,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7.
在查阅文献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从田径专项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力学的角度 ,应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 6种发展膝关节力量专项练习手段的训练效果进行实验性研究。通过 8周的实验性训练 ,采用等速测力仪对 11项评价指标进行测试 ,研究结果证明 :实验性训练对提高膝伸肌群快速力量的效果要优于膝伸肌群最大力量的效果 ;对膝关节屈肌群最大力量的训练效果要相对好于快速力量的训练效果 ;各项训练手段对发展膝关节前后肌群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但对带有水平速度跳跃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显著效果 ,而且对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